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2021-01-15 人民資訊

作者:劉莎莎

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圍屋喜事》劇照

《圍屋喜事》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眾感到親切,引發共鳴,不少觀眾看完表示「客家話很親切」「找回了童年記憶」「高度還原了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不是客家地區的觀眾也表示被故事感動,客家話也很好聽。

有資料顯示,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由6000多萬減少到不足3000萬,流失速度驚人。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圍屋喜事》的故事情節是,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馬伯夫婦卻堅持住在老屋裡面。地產商看中了老屋,欲徵收改造成集民俗和餐飲於一體的商業空間。馬伯不願意把祖上傳下的基業交給別人。地產商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馬伯不為所動。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為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極具客家特色的文藝、飲食、建築元素,觀眾通過影片,對客家歷史文化也將會有一定的了解。劇組拍攝了許多客家古建築和名人故居,如孫中山曾在松口鎮居住過的愛春樓,位於蕉嶺縣文福鎮的丘逢甲故居,五華縣橫陂鎮老樓村的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居等。除了建築元素外,片中還有大量客家特色的文藝、美食元素等。

片中還有大量用客家傳統山歌改編成的民謠等現代流行音樂,如《梅州是個好地方》《千金唔當祖公屋》《客家醃面》等,讓觀眾感到驚豔。「沒想到客家山歌還能這樣改編,令人耳目一新。」觀眾李娜說。

片中有不少鏡頭是現代與傳統的新舊對比,韓榮聲表示,影片的故事內核是傳統文化的失落和堅守,因為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有對比才能體現出來堅守傳統的心態。出品人邵向東坦承,之所以投資這部由年輕導演執導的電影,正是被影片堅守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內核所打動。

「當下各種娛樂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受到冷遇,客家傳統建築和客家話日益沒落。正是有感於此,才有了這部影片的誕生。我們希望通過影片為保護客家傳統文化盡一份力量。」韓榮聲說,雖然客家方言的電影比較小眾,但還是很有必要去拍這種類型的電影。(劉莎莎)

原文標題為:客家話電影《圍屋喜事》熱映

來源: 深圳特區報

相關焦點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等10多個商會的代表以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觀眾等近百人到場觀影。據介紹,該片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12月19日全國上映。 全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介紹,電影《圍屋喜事》是一部方言喜劇作品,由韓榮聲執導。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
  • 《圍屋喜事》12月19日上映 採用客家方言傳承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韓榮聲為導演。他表示,目前市面上有粵語電影、潮汕題材電影,《圍屋喜事》的出現就是為了填補客家電影的空白。 《圍屋喜事》主要取景地是梅縣區松口鎮和梅江區,並於2020年1月底殺青。
  • 臺灣寫真: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臺中10月28日電 題: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被稱為全臺灣第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館」的臺中東勢土牛客家文化館,由土牛劉傢伙房歷「921」大地震大劫重建而立,館內一口經粘補修復的百年大水缸,不僅見證這段歷史,如今更是魚戲蓮動,生機綿長。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客家人傳承著對故土的眷戀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星光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林光如,是世界客商大會發起人之一,對推動世界客商大會十分熱心。上世紀60年代,他離開家鄉梅縣南口鎮獨闖香江,如今成為擁有十多家子公司的世界「印刷大王」。搏擊商海數十年,他始終放不下文化情結,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對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激發客家民間藝術活力 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蓉舉行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裴蕾客家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客家文化中的重頭力量。而今,客家民間藝術如何創新傳承?12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獲悉,12月14日客家民間美術與優秀文化傳承研討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召開。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旭泉,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培訓學院教授曹正善,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李松林,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研副所長楊賢科,龍泉驛區教科院書記羅登遠等參加會議。
  • 客家文化精神的積澱與傳承
    早就聽說過贛南有一種客家民居叫做「圍屋」,但一直沒見過,不知道是什麼模樣。後來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過福建的圓圍建築,巨型體育場一般,很是壯觀,以為圍屋大致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體量大小不同而已。前些年北京的學者來講學,陪同去考察江西的地方文化,便去了龍南看圍屋,才知道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居,福建多圓圍,廣東多圍龍屋,而贛南多方圍。
  • 客家人的「粄」,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客家文化以味覺的形式傳承
    粄是如餈粑一類的米製品,是很傳統的特色小吃。在客家人眼裡,把米製作成各種「粄」是米的最佳歸宿,一碟粄裡,甚至濃縮著客家人說不盡的鄉愁。客家捆粄說起客家人,總讓人以為是少數民族,其實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如今主要居住在贛閩粵邊區等地,還有大量遷到海外。
  •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廣東梅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魏金華21日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客家服飾的文化內涵。  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魏金華藏客家服飾展」正在此間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吸引著海內外前來參觀的遊客,也喚起了客家人的集體記憶。  客家服飾主要是指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等組成。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話喜劇電影《圍屋喜事》,12月19日全國上映,呈現最傳統的客家文化
    馬 是傳媒精英,對爸爸堅守傳統 化的毅 感動,遂以客家 化為內容策劃紀錄 ,並為 屋申請 化遺產保護。 倆與地產商 智 勇。最終保護了 屋。 選擇投資支持年輕導演拍攝這麼一部講文化傳承的電影。本 的編劇和導演韓榮聲說,影 的故事內核是傳統 化的失落和堅守。當下,各種娛樂充斥 們的 活,傳統 化倍受冷遇,客家傳統建築和客家話 益沒落。正是有感於此,才有了這部影 的誕 。導演希望通過影 為保護客家傳統 化盡 份 量。
  • 洛帶鎮舉行「弘揚巴蜀文明、傳承客家文化」系列活動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劉雨 攝影 劉傑)6月12日報導  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建設蜀風雅韻的歷史文化名城,今日,洛帶鎮「弘揚巴蜀文明、傳承客家文化」系列活動在洛帶文軒廣場舉行。不僅邀請到四川文學雜誌社創作基地及立足傳統文化的「客家老堂會」正式落戶,還將舉行著名雕塑藝術家、收藏家趙樹同作品展及甑子場客家文化講壇。活動中,四川文學雜誌社創作基地落戶洛帶,將定期舉行文學活動,作為四川文學雜誌社在洛帶開展活動的載體和窗口,同時利用《四川文學》雜誌社的資源,在《作家文匯報》、四川作家網刊登洛帶鎮文化的相關新聞。
  • 圍龍屋星園酒家:40年傳承客家味道 新模式打響客家文化
    從臨街小店到圍龍屋星園酒家,從傳統客家菜到客家文化菜,從線下參觀圍龍屋到線上打造、輸出文化……40年的匠心之路,將承德樓慢慢打造成了梅州的一張名片,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享用客家美食。4年前,承德樓的接力棒交到了梁華興手裡,他對整座圍龍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與提升,注入了更多客家文化內核,讓客人在品味客家美食的同時,體驗客家文化。  40年堅守傳統味道 新時代創新文化菜品  「人生在世唔怕窮,最怕睡到日頭紅。老古言語都講過,早起三朝當一工。」
  • 精美的古建築,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地
    在92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就在這裡拍攝了《神州百姓鬧元宵》的文藝節目,2001年客家土樓千人茶會也是在這裡舉行的哦。當地的村民還告訴小編花萼樓每年年初都會舉行祈福活動,這是村子裡年年不變的傳統哦。村民們會在圓樓內擺上十幾張八仙桌,家家戶戶的村民們從家裡帶來的齋果供品擺上八仙桌,大家一起向觀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誠禱告,小編覺得那景象一定很壯觀。
  • 首部客家話喜劇電影《圍屋喜事》溫情講述傳承與堅守 引發觀眾強烈...
    《圍屋喜事》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該片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影人群倍感親切,引發共鳴。
  • 傳承客家文化的「柿餅世家」
    製作柿餅是客家人的傳統 客家人為了過冬和遷徙的需要,習慣在農作物豐收之後將它們製作成可供長期儲存的乾糧,柿餅就是當中的一種。新竹縣素有「風城」之名,每年秋季開始季風強勁。而位於新竹縣東北端的新埔鎮,獨特的丘陵地形,形成了這裡乾燥少雨的氣候,再加上每年都會到訪的勁風,使得當地非常適合風乾和生產柿餅。直到今天,新埔鎮仍是臺灣規模較大的柿餅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