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龍屋星園酒家:40年傳承客家味道 新模式打響客家文化

2020-12-22 梅州網

  漫步在一座130多年的百年圍龍屋內,從精緻美麗的鏤空窗花和雕刻彩畫中欣賞富有客家特色的建築藝術,從隨處可見的鬥笠、石磨、風車等老物件中想像舊時客家人的一天;踏入廂房,從娘酒雞、釀豆腐、梅菜扣肉等客家菜中品嘗40年前的客家味道……在承德樓,你可以一次性實現「看客家屋,品客家菜,做客家人」的美好體驗。

  從臨街小店到圍龍屋星園酒家,從傳統客家菜到客家文化菜,從線下參觀圍龍屋到線上打造、輸出文化……40年的匠心之路,將承德樓慢慢打造成了梅州的一張名片,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享用客家美食。

  百年圍龍屋裡開創客家菜事業

  夜色降臨,華燈初上,將位於梅江區三角鎮的承德樓映襯得格外典雅堂皇、恢宏華麗。這座始建於1885年、歷時11年完成的客家圍龍屋結構為三堂二橫一圍龍,中軸對稱,左右均衡,佔地3780平方米,共有12個廳8個井83間房。「當年,我太公漂洋過海到泰國謀生,小有成就後寄錢回鄉,由太婆在祖地主持建屋。」承德樓第五代傳承人、圍龍屋星園酒家總經理梁華興告訴記者。

  20世紀70年代,承德樓第四代傳承人梁光輝與妻子鄧瓊香依託承德樓創辦了圍龍屋星園酒家,專做傳統客家菜,至今已40多個春秋,接待八方遊客不計其數。「為了生活,我們當時在母親的帶領下開了一個臨街小店,做一些傳統客家小吃。」鄧瓊香回憶著,後來某一天,為了招待貴客,便跑去「摸田螺」炒成一盤菜,未曾想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就這麼一個偶然的機會,臨街小店的品種從小吃增加到小炒,慢慢地有了「磨豆腐」「打肉丸」「鹽焗雞」……

  有了祖先自力更生闖新路的基因,梁光輝夫婦也繼往開來創大業,將臨街小店擴大為圍龍屋星園酒家,既守住了祖業,又成就了事業。4年前,承德樓的接力棒交到了梁華興手裡,他對整座圍龍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與提升,注入了更多客家文化內核,讓客人在品味客家美食的同時,體驗客家文化。

  40年堅守傳統味道 新時代創新文化菜品

  「人生在世唔怕窮,最怕睡到日頭紅。老古言語都講過,早起三朝當一工。」改造後的承德樓,隨處可見客家山歌、客家諺語,還有石磨、鬥笠、八仙桌、搪瓷缸等客家老物件,吸引客人們放慢腳步慢慢品味。

  欣賞了這一「前菜」後,便進入到「主菜」了。炒香螺、鹽焗雞、娘酒焗雞、石磨釀豆腐等每一道傳統客家菜,採用的都還是40年前那種烹飪手法,不同的是擺盤添了許多新意,就著百年老屋,享受一份精緻的傳統客家味道。「我們也對一些客家菜進行了創新,例如脆皮梅菜扣肉,將傳統梅菜扣肉裹進清脆香酥的油炸麵皮內,以減輕油膩感。」圍龍屋星園酒家副總經理、行政總廚陳澤換介紹說。

石磨釀豆腐

炒香螺

脆皮梅菜扣肉

  在瀰漫著濃厚客家文化的百年老屋內用餐,自然少不了充滿文化意味的菜品了。其中,「群鹹畢致」以土雞為主,配以螃蟹、大蝦、海螺等,採用炒鹽煨焗的古法工藝,先把粗海鹽炒熱,再將包裹好的雞放入煨焗3個小時,螃蟹、大蝦、海螺直接放入煨焗10分鐘,讓鹽的味道慢慢滲入食材裡面,達到鹹香、溫補的效果。「群鹹畢致」還與「群賢畢至」諧音,寓意高朋滿座、開懷暢飲。另有「奔流到海」將河鮮、海鮮一同烹飪,寓意舊時客家人「下南洋」,帶回海參、魷魚等手信,與本地的河鮮一起作為下酒菜,「將進酒,杯莫停」。

以土雞、螃蟹、大蝦、 海螺等食材製作的「 群鹹畢致」。

  「承德樓+網際網路」打響大客家文化

  古香古色的客家圍龍屋內,身穿漢服的大廚與徒弟們準備著一道又一道傳統客家菜、快手家常菜或創意融合菜,細緻明了的製作流程配以幽默搞怪的故事情節,孵化出「客廚傳」和「星園陳師傅」兩個小有名氣的抖音帳號,粉絲總數已突破230萬。

  這是圍龍屋星園酒家依託廣東億客傳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打造的兩個IP,運營一年多,已取得不小的傳播效果。「融入更多客家文化內涵的承德樓,承載的不僅僅是客家菜,還有客家山歌、客家圍屋、客家工藝、廣東漢劇等豐富多樣的客家優秀文化,這兩個IP便是傳播其中一些內容的線上媒介。」梁華興告訴記者,承德樓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客家文化平臺,要將這個「平臺」打造成為大家口口相傳的「品牌」,推向全國甚至世界,讓承德樓成為外地遊客必來「打卡」的地方,而客家文化,也將藉助承德樓走得更快更遠。

  「我們以『承德樓+網際網路+大客家』為主要模式。通俗來說,就是通過線下承德樓現場美食享用、圍屋參觀、節目表演,線上拍攝播發情景短劇、娛樂搞笑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將『大客家』內容快速有效輸出,使之擁有一批『鍾愛粉』。」廣東億客傳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古文輝說。為了使線下活動更加專業,他們特別成立了星園客家夢文化藝術團,通過民俗活動、古風演出、文藝培訓等,更好地傳承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接下來,承德樓還將打造更多不同類型的IP,並結合線上消費的模式,讓遠方的顧客也能品嘗到正宗的客家美味,體驗到傳統的客家文化。

相關焦點

  • 圍龍屋:體驗客家人生
    本報記者 魯娜一座已有126個年頭的老建築,在宅子後人的悉心照顧和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客家文化的活「展館」——作為廣東梅州唯一一個家族經營的圍龍屋飯店,圍龍屋(星園)酒家已經成為食客來到梅州必去「報到」的地方。在老梅州人的口中,這座古城更常被稱作梅縣,因梅江穿城而過得名。
  • 土樓梅州卻有特色,客家古建築圍龍屋,感受民族歷史文化!
    這次,給大家安排的,是一條橫貫福建、廣東的文化旅遊路線:福建永定-廣東梅州大埔-興寧。這是一條以感受客家文化為主的線路,而線路的最大看點則鎖定在客家建築代表:土樓和圍龍屋上。沿著客家先民的遷徙之路,看這一路南下客家建築的特色和變化,來感受這一程歷史文化。眾所周知,客家其實是早年居住在中原的先民,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而被逼南遷。
  • 尋找客家文化之旅 廣汽Acura RDX自駕遊(1)
    從正門進去後,一般有二堂或三堂,上堂屋設有神龕,堂屋兩側有對稱的橫屋,有二橫屋、四橫屋、六橫屋甚至八橫屋的,這些堂屋、橫屋與後面的半圓圍屋連成馬蹄形的「圍龍屋」。隨著家族人口的繁衍,橫屋和圍龍屋可以不斷增加,形成一個氣勢龐大、首尾呼應的圍龍屋。圍龍屋宅祠合一,是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思想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靠山」而居的選擇,是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造型奇特、功能齊全的客家圍屋應運而生。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 客家圍龍屋只有圓形?梅州興寧有十個最美半圓,四角圍龍屋!
    《大魚海棠》,《花木蘭》裡面出現的都是圓形的客家圍龍屋,難道客家只有圓的圍龍屋?其實客家人比較多數量的都是半圍龍屋,梅州興寧裡有十大典型代表,一起來看看其中六個吧!第一個!可是有清刻光緒帝聖旨木匾、清刻磐安圍房樣圖木板的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圍《孝女彩金》電影主要取景地,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興建,為三堂四橫圍龍屋,愛好文物的可以前來觀賞!
  • 客家文化精神的積澱與傳承
    早就聽說過贛南有一種客家民居叫做「圍屋」,但一直沒見過,不知道是什麼模樣。後來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過福建的圓圍建築,巨型體育場一般,很是壯觀,以為圍屋大致就是這個樣子,只不過體量大小不同而已。前些年北京的學者來講學,陪同去考察江西的地方文化,便去了龍南看圍屋,才知道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居,福建多圓圍,廣東多圍龍屋,而贛南多方圍。
  • 廣東旅遊好去處,那是一種具有古樸氣質的建築:梅州客家圍龍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非常古樸的建築,那就是廣東梅州的客家的圍龍屋。客家圍龍屋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是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幹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為我國最具代表的五大傳統建築樣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走進客家的圍龍屋吧。
  • 梅州市「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三十道客家菜名菜」評審結果公示
    經梅州市「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客家菜專家組的評審,下列菜品擬獲梅州市「三十道客家菜名菜」稱號(名單附後),現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2020年11月3日起至2020年11月9日止(5個工作日)。
  • 深圳這座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將被改造成博覽園
    作為全國首個以匠作文化為主題的客家圍屋活化利用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被納入深圳市2020年度重大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地處龍崗區寶龍街道龍東社區源盛路6號,其核心部分為一座充滿嶺南古韻、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大田世居。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沒想到,身為新客家人的他們卻被濃烈樸實的客家文化深深吸引,並探索出用陶瓷獨特的語言真實生動地展現客家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20年間,他們不斷創新,以泥土為材料,以陶瓷為載體,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讓客家風情實物化,也成就了獨特的「陶說客史」。 他們就是現任職於廣東財經大學的羅志強和熊青珍伉儷。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12月19日全國上映
    電影《圍屋喜事》19日全國上映影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12月19日,電影《圍屋喜事》將登陸全國院線
  • 他是3780平方米光緒年大宅傳承人,一心推廣客家菜!
    梅州小夥推廣客家菜文化有新招: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承德樓。這座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歷時11年完成的客家圍龍屋,佔地面積達3780平方米,三堂二橫一圍龍,中軸對稱,左右均衡,共有12個廳8個井83間房。在圍龍屋承德樓裡,客家媳婦鄧瓊香創辦了圍龍屋星園酒家,40多年來專注烹製傳統客家菜,炒香螺、釀酒雞、鹽焗雞、梅菜扣肉……一道道正宗客家經典菜式,立起了承德樓的招牌。
  • 走近客家建築,感受濃濃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客家人在古代的時候,本姓族人總要聚居在一起。而且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營壘式建築住宅,如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區的圍龍屋、四角樓、圍屋、碉樓。各地的客家民居都不盡相同,例如,廣東大部分的客家圍屋、客家圍龍屋、客家排屋和福建的客家土樓就風格各異,不過功能上卻都大致相同。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江西贛州五龍客家風情園,航拍視角下的國家4A景區,夏日風光很美
    五龍客家風情園對於贛州人來說還是很熟悉的,一個有山水風光地處城市中的景區。五龍客家風情園地處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沙河大道,距市區0.8公裡、火車站2公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貢江,與贛縣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園區內山水環抱,風光秀麗,功能齊全,設施完備。
  • 贛州龍南 客家文化最「風情」 了不起的贛州
    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帶你走進梅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看中國,中國客家看梅州。客家人很喜歡遷徙,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以獨特的文化傳承,講述著一個個悠久的遷徙歷史。如今,想要了解客家文化只有前往客家人的聚集地—梅州,才能一探究竟。第一站:訪百年圍龍屋,品客家建築文化始建於唐朝的圍龍屋,雖然歷史久遠,但其堅固且結構精巧,依然屹立在這片大地之上,講述著客家人的勤勞與智慧。如今,保存完好的客家傳統民居,坐落於梅州市梅江區松口鎮。
  • 客家圍屋,最具科學性和藝術感的中國古建築代表,客家文化之一
    中國建築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發展璀璨奪目,從尋常百姓家到王公府邸,建築藝術發展到了極致。其中的推動者就是隱藏在中國各地的民間工匠,正是他們的智慧和技藝傳承讓中國的古建築藝術發揚光大。客家民居,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建築。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除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圍屋喜事》巧妙地把客家傳統文化融入到故事之中。「影片中我們將客家圍屋作為一個載體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內核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堅守,追求以小故事展現大生活。」韓榮聲說。
  • 探索客家文化之行
    探索客家文化之行起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必然會提到梅州,因此我特意去了一些梅州的地區探索客家文化。第二天我便去五華縣看了代表客都特色建築的圍龍屋,在出發前往的途中,道路泥濘,車晃動的程度是很大的,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在金黃色的稻田上兩位戴著草帽的老人和一個小女孩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收割著稻穀,我望了一眼天空,焦陽四射,我想讓天空下點雨,讓天氣涼快點以至那些農夫和小女孩不會那麼熱。可轉念一想,他們豐收的季節不正需要天氣晴朗的時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