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靠山」而居的選擇,是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造型奇特、功能齊全的客家圍屋應運而生。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興寧市城區圍龍屋群(何志林 攝)
在梅州,青山綠水掩映之間,隨處可見一組組呈半圓形的,具一定規模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這大概是最能承載「客家」特殊身份和獨特人文的載體。
(《國寶檔案》嶺南尋客-圍龍屋往事)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客家圍龍屋模型(吳奕珊 攝)
值得一提的是堂屋,這是客家人最具凝聚力的地方,是整個圍龍屋的中心,整體圍著中軸而建。一般分為三堂或二堂,其中客家人最看重的祖宗祠堂,基本設在上堂,中堂為議事之地,下堂有存放物品之用。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用鵝卵石鋪成的半圓形地面,稱為「化胎」(亦稱為「花頭岃」),其原意為孕育萬物以及承受天地之氣之地,亦是客家傳統家宅最為重要的區域,在民俗上也象徵安穩。
圍龍屋構造示意圖(來源: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古老的客家建築是客家人強烈宗族意識的體現,它承載著客家人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延續世世代代。在遷徙途中,隨時面臨可能要對抗不可知的風險,客家人求生的本能,使他們把房子修築得儘可能大,然後聚族而居,沒有特殊原因不會分開,這成了維繫宗族的紐帶。
【雲賞客家圍龍屋】
璼公祠
璼公祠(張榮華 攝)
遠觀璼公祠(吳耀東 攝)
璼公祠大門(吳耀東 攝)
璼公祠始建於明朝初年(1368),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客家古圍龍屋之一。該屋是客家標準的大圍龍,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棟大廳、左右各「六橫六圍」,共有398間房,因有些房子已崩塌,現存386間。
璼公祠地址:五華縣水寨鎮壩美村
東升圍圍屋群
俯瞰東升圍圍屋群(歐陽文城 攝)
東升圍圍屋(客家圍龍屋編輯部供圖)
祖屋升燈儀式(羅志敏 攝)
「文魁」匾(歐陽文城 攝)
東升圍圍屋群是興寧建設年代最早的圍龍屋,已有700多年歷史。最先建的是東升圍,後人丁繁聚,續建有新東升圍、佑順屋、泗順老屋、泗順新屋、老廣成、光利屋、榆樹下屋等圍龍屋,形成圍屋群。其中,東升圍佔地面積5850平方米,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190多個房間,當地稱之為「九廳十八井」。
東升圍圍屋群地址:興寧市寧新街道九廳十八井村
仁厚溫公祠
(視頻來源:梅州旅遊)
仁厚溫公祠又稱「群豐大夫第」,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是梅縣區當地最大的圍龍屋。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三圍八橫,規模宏大,氣魄雄偉;規模最大的時候有400多間房子,能夠居住近五百人。它是唯一入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案例。
仁厚溫公祠地址:梅縣區丙村鎮群豐村
豐泰堂
豐泰堂(曾憲騰 攝)
豐泰堂,始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為四堂六橫三圍,共11廳213間,是平遠縣現存最大的集居住、宗祠為一體的客家圍龍屋。每年春節,豐泰堂都會組織金獅表演活動,是當地群眾喜慶節日的一種傳統節目。
豐泰堂地址:平遠縣東石鎮涼庭村
除了圍龍屋,土圍樓也是客家地區早期民居建築的典型之一,有方樓和圓樓兩種造型,形同城堡,厚實堅固。此外,客家民居還有一字屋、列槓樓、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樓、混合樓等亦內涵豐富,各具特色。
大埔花萼樓(潘其華 攝)
正月初三花萼樓祈福(何志林 攝)
泰安樓全景(星雲視界 攝)
泰安樓門樓(大埔縣地方志辦供圖)
泰安樓內景(湖寮鎮政府供圖)
俯瞰梅縣區南華又廬(南口鎮黨政辦供圖)
南華又廬內,硬山頂合大幅水山牆(南口鎮黨政辦供圖)
遍布在梅州各個鄉鎮的2萬多座客家圍屋,這裡的一片古磚,是先人智慧的產物,這裡的一堵古牆,是鄉野生活的恬靜,這裡的一座老屋,是童年生活的影像。
你,還記得從前住過哪一種老屋嗎?在哪間小屋子裡聽著阿姆哼唱熟熟甜睡,又是和誰在偌大的圍屋裡追逐打鬧,圍屋裡,那一聲穿牆透壁的呼喊,是否喚起你單純美好的回憶?
(來源:方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