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古建築,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地

2020-12-20 小鍾圖話

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好呀,小編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參觀的是梅州地區一個非常出名的旅遊景區哦,這裡是在梅州市大埔縣的大東鎮聯豐村,聯豐村有一座樓叫花萼樓,花萼樓被國務院核定為第8批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夥伴們是不是很期待去看看花萼樓是什麼樣子的呢?現在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小編今天早上早早的就出門乘車來到大埔縣聯豐村,現在小編已經到達了聯豐村花萼樓景區了。根據當地的村民介紹花萼樓是在明萬曆三十六年建立的,距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這裡的樓房建築是圓形的,而且很像盛開的花朵,所以這裡取名為花萼樓。

小編早已了解到聯豐村花萼樓被列為第4批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哦。小編看到花萼樓的建築面積非常的廣,而且這裡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小編發現花萼樓的建築結構是中間是由圓形圍龍屋建成的,外邊有一層又一層的房屋圍成圓形在圍龍屋的外周,就好像是盛開的鮮花一片一片花瓣那樣。

小編向當地的村民了解到在明萬曆三十六年的時候,當地有一位林姓的村民在這裡建起了圍龍屋,當時這裡的村民都很清貧,沒有房子可以居住經常是露宿在石洞裡。圍龍屋建好之後這位林姓村民就將鄉村裡裡沒有房子的村民接過來這裡住,所以小編發現當地的村民都對花萼樓有獨特的感情。

小編查閱資料了解到花萼樓佔地面積達2300平方米,小編發現這裡的建築都是由泥土和樹木建成的,這裡的圍屋一共有三環而且有210個房間。小編覺得花萼樓不僅建築風格獨特而且這裡的房屋建房屋建築結構緊密,可以居住上百戶村民體現了客家人相親相愛,團結友愛的精神。

小編覺得花萼樓除了形似花瓣的建築特點,還有一個小編覺得非常有特色的就是圍龍屋內部天井的石地板。這裡的地板非常的好看而且是由石頭整齊有序的一圈一圈鋪成的,這些石頭經歷了幾百年依然完好無損。既突顯了年代感又非常的新穎。

當地的村民告訴小編花萼樓舉辦過不少的活動建設哦。在92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就在這裡拍攝了《神州百姓鬧元宵》的文藝節目,2001年客家土樓千人茶會也是在這裡舉行的哦。當地的村民還告訴小編花萼樓每年年初都會舉行祈福活動,這是村子裡年年不變的傳統哦。村民們會在圓樓內擺上十幾張八仙桌,家家戶戶的村民們從家裡帶來的齋果供品擺上八仙桌,大家一起向觀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誠禱告,小編覺得那景象一定很壯觀。

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有沒有被這設計精美的古建築所吸引呢?花萼樓不僅傳承和創新了古建築的工藝,而且傳承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客家人聚族文化的見證哦。好啦,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到這裡啦,歡迎小夥伴們在留言區評論哦。

相關焦點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有資料顯示,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由6000多萬減少到不足3000萬,流失速度驚人。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圍屋喜事》的故事情節是,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
  • 客家圍屋,最具科學性和藝術感的中國古建築代表,客家文化之一
    中國建築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發展璀璨奪目,從尋常百姓家到王公府邸,建築藝術發展到了極致。其中的推動者就是隱藏在中國各地的民間工匠,正是他們的智慧和技藝傳承讓中國的古建築藝術發揚光大。客家民居,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建築。
  • 客家傳統民居:集中華文化之精髓,帶來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訴說
    受地理位置、環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響,客家的民居建築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客家的傳統民居建築,極具風格特色,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客家土樓。在這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五鳳樓這類的客家民居建築,為府第式民居建築,類似於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其主要的特點在於,屋內的天井、廳堂多,且格外講究布局和主次對稱,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尊卑有別的文化理念。從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對中原建築文化的傳承。
  • 客家文化精神的積澱與傳承
    我們都感嘆這種客家民居的確奇特非凡,但所憾一是所見太少未知龍南圍屋全貌,二是覺得這些圍屋保護得不好,日蝕月損破壞了實在可惜。     彭昌明是龍南客家人,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文化傳播工作。去年聽他說要出版幾本書,為家鄉客家文化的積累和傳承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不久就拿來了《龍南圍屋大觀》的編校稿,讓我幫他看看。
  • 傳承客家文化的「柿餅世家」
    製作柿餅是客家人的傳統 客家人為了過冬和遷徙的需要,習慣在農作物豐收之後將它們製作成可供長期儲存的乾糧,柿餅就是當中的一種。新竹縣素有「風城」之名,每年秋季開始季風強勁。而位於新竹縣東北端的新埔鎮,獨特的丘陵地形,形成了這裡乾燥少雨的氣候,再加上每年都會到訪的勁風,使得當地非常適合風乾和生產柿餅。直到今天,新埔鎮仍是臺灣規模較大的柿餅製造中心。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體,從一名木作師到如今中國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說:「我摸爬滾打了30年。」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他們憑藉智慧和經驗積累,建造出很多技藝精湛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逐漸坍塌破損。
  • 鄉村振興進行時|南城蛤地社區:客家傳統鑄魂 繁榮鄉村文化
    積極推廣客家文化在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蛤地社區又是以什麼樣的文化底蘊引領鄉村振興的呢?說起「蛤地」這個名字的來源,既生動又有趣:眼前這座小墳地,位於整個社區的中心區域,形似蛤蟆。蛤地人以客家方言為主,客家話中青蛙稱為「蛤」(ge,讀陽平,音急),稱墳墓為「地」(讀上聲),於是乾脆命名為「蛤地」,一直沿用至今。實際上,蛤地社區的本地人全部是客家人,幾乎個個都講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等10多個商會的代表以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觀眾等近百人到場觀影。據介紹,該片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12月19日全國上映。 全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介紹,電影《圍屋喜事》是一部方言喜劇作品,由韓榮聲執導。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
  • 洛帶鎮舉行「弘揚巴蜀文明、傳承客家文化」系列活動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劉雨 攝影 劉傑)6月12日報導  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建設蜀風雅韻的歷史文化名城,今日,洛帶鎮「弘揚巴蜀文明、傳承客家文化」系列活動在洛帶文軒廣場舉行。不僅邀請到四川文學雜誌社創作基地及立足傳統文化的「客家老堂會」正式落戶,還將舉行著名雕塑藝術家、收藏家趙樹同作品展及甑子場客家文化講壇。活動中,四川文學雜誌社創作基地落戶洛帶,將定期舉行文學活動,作為四川文學雜誌社在洛帶開展活動的載體和窗口,同時利用《四川文學》雜誌社的資源,在《作家文匯報》、四川作家網刊登洛帶鎮文化的相關新聞。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林光如說,上世紀中,在香港有很多客家鄉親,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文化血脈被破壞,許多年輕一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這讓從事文化產業的他感到傳承客家文化血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林光如強調說,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認同的紐帶。2003年,他發起成立了香港梅州聯會,以凝聚鄉情,傳承客家文化。香港梅州聯會年年在香港舉辦客家文化節,至今已有四五屆了。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由此可見,在閩臺古建築文化的交融過程中,以福建文化向臺灣地區延伸為主流,而閩南文化是最主要的影響源。這些相似的古建築向世人揭示了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文化歷史淵源,值得兩岸民眾共同守護。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除了具有閩南派特色外,也受到福州派、客家派等其他福建派系民居建築風格的影響。
  •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張金川 攝    圖為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活動現場。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11月30日電 (張金川)用鄉音述鄉情,以學術會老友。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30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傳承華夏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成立於2004年,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市文體旅遊局批准、市民政局註冊的市級客家文化研究社團,深圳市民政局評估認定為三A級社會組織。本會自成立以來,為傳承華夏文化、弘揚客家精神,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2020遴選議論文寫作】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把博物館建在古建築裡
    在大田世居的古蹟活化上,龍崗推廣「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曾經沉寂的古建築搖身一變,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動展示的博物館,成了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樣本。●黃詩妤 崔璨小圍屋承載大文化客家古建築舊貌換新顏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數百年前的客家民居。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對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