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物館建在古建築裡

2020-12-20 騰訊網

百餘年歷史的印記重疊,走過漫長歲月的大田世居,記載著這座城市的過往,也承載著千千萬萬客家人的鄉愁和記憶。

日前,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已完成初評。其中,龍崗區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獲評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25個典型案例之一,成為深圳2個入圍案例之一。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至今留存著眾多客家古建築,隨著歷史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早已搬離。鱗次的石階,斑駁的城牆,它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遠。

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在大田世居的古蹟活化上,龍崗推廣「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曾經沉寂的古建築搖身一變,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動展示的博物館,成了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樣本。

●黃詩妤 崔璨

小圍屋承載大文化

客家古建築舊貌換新顏

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數百年前的客家民居。巷子兩邊林立著獨具特色的老樓,斑駁的古牆似乎訴說著永不衰敗的人文故事。

大田世居是深圳地區較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圍龍屋,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1825年),距今近200年,佔地1.1萬平方米,融合了廣府風格和潮州建築特色。

每一個圍屋,都有一段故事,都懷一份情感。據記載,大田世居由江西江州義門陳氏其中一支遷居龍崗後所建。相傳陳氏始祖最早源於河南潁河一帶,隨客家大遷徙至江西九江後,其中一支遷往福建寧化石壁,再遷梅州興寧,清康熙年間,解除「禁海令」後,大田陳氏一世祖陳元章遷至龍崗,承傳經營祖業源盛商號,從事酒水、米業生意。

憑藉誠信、勤勞的精神,陳氏父子生意越做越大,良田甚廣,富甲一方。積累了一定財富後,大田始祖元章公之三子聯光公花費數十年,費心勞力,於清朝道光五年建成大田世居。現今大田世居所在的陳源盛村、源盛路,名稱即來源於源盛商號。

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田世居的居民開始陸續搬離,或出國或到附近起蓋瓦房,到1993年,大田世居居民全部搬離,由於長期無人居住,圍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損嚴重,雜草叢生。

直到2016年,在龍崗區的推動下,大田世居開始改頭換面之旅。那年,大田世居被確定為未定級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點。2018年,龍崗區投入4000萬元,實施大田世居修繕工程,於2019年完成驗收。同年4月,由寶龍街道開展施工招標工作。2020年1月,寶龍街道辦事處經過多輪公開遴選,最終確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項目運營單位。

「客家人過去以農耕為主,而木頭是農耕文明的傳統器物,在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古建築裡建造木作博物館,實際上是依託小客家圍屋,承載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餘伍林介紹。

圍繞農耕文明的內核,在延續大田世居自有歷史人文的基礎上,一個新型木作博物館在原址上應運而生。博物館融合高科技的互動展示,給現代人提供一個與過去文明交流對話的渠道。濃厚的人文歷史和現代文明,碰撞出一個更具文化味道的現代「大田世居」。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探索文物活化新方法

「這次算是來對了,沒想到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這麼有趣,小朋友一來到就被博物館的卡通形象吸引,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勺,一待就是一個下午,都不肯回家。」帶孩子參觀大田世居的一位遊客說。

7月4日,沉寂了近30年,寄託著無數遊子鄉愁之地的大田世居迎來了它的新使命,由政府主導、社會化運營的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歷史古建築的活化利用的過程中,社會力量沒有缺席。龍崗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創新業態選擇和管理模式,進行了接地氣的操作指導,防止監管缺位或者監管越位。

2019年,龍崗區出臺了《龍崗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管理辦法》和《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實施細則》,將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分為「政府主導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大田世居則率先採取「政府主導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資修繕文物主體,引入社會資本統租運營,探索文物古蹟社會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最終參與運營的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確定了規劃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館為引領,以打造服務片區的公共文化平臺為目標,整合國內外優秀匠作文化、非遺文創資源,發揮深圳創新型國際窗口城市優勢,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體驗、非遺文創、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綜合體。

如何將這些保留客家文化的歷史古建築和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連接,讓它們重歸歷史舞臺?龍崗區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歷史古建築進行修繕和創新利用,賦予其自我造血功能,讓它在合理的利用中獲得新生命。

在整個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項目運營方依舊遵循「求新」的原則,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採用清新的木色搭配白色、灰色,配色上的突破不僅是為了與其他博物館區分開,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大田圍屋建築結構本身比較壓抑低矮,通透感不強。

最令人驚豔的,要數圍屋中精美的木雕、壁畫。作於雕梁下的壁畫,生動地呈現出古人的生活圖景,線條流暢,神態有趣,把那份靈動與悠然定格至今。一百多年來,這些木雕、壁畫裝飾著陳氏族人的生活,過往的記憶,滲透到每一個塵封的角落。

「把大田世居租賃給政府,是對大田世居整體開發與保護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源盛陳氏後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秘書長陳小鋒說:「對於祖先留下來的具有紀念性的大田世居,是大田世居一脈相承的見證,我們只想保護好祖輩留下來的房子,守住根基。」

打造動態博物館

設計原創卡通IP

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深圳首個政府主導型文物古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示範項目、首個匠作文化產業聚集高地/孵化器、首個農工研學一站式親子體驗園區……如今的大田世居更多地被貼上了現代化的標籤。

據悉,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通過融合智慧科技與傳統匠作,計劃打造成集文博展示、非遺文創、手作體驗、親子教育、農耕體驗、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文創+田園綜合體,承載區域公共文化活動、文創辦公等功能,為轄區居民和入駐企業提供全新的人文體驗和產業發展空間。

歷史古建築擁有古雅的造型,如果還能嵌入現代生活,為大眾所用,它的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續。這背後也是博物館定位及運營理念的深度變革。

就拿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第四展廳來說,該展廳設置了多媒體傳習室,只要觸碰牆上的多媒體設備,天花板上就能投影出生動有趣的課程解說,讓參觀者輕鬆接納木作知識和木作文化。

同時,博物館不僅設置了手工木作體驗區,準備了木勺diy製作體驗、榫卯部件拼裝、版畫拓印等項目,還以魯班形象為原型,精心設計出博物館卡通人物莫利特,打造成博物館IP形象。這些IP的存在不僅給沉悶嚴肅的博物館加分添彩不少,並且等運營孵化到成熟時,可作為獨立的文化符號運營。

「我們把這種新型博物館定義為有更多新鮮內容及新鮮形式的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現代博物館。然後再從這個基礎定義上衍生思考,尋找創意點。」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以文化傳承為主,把門檻降低,讓人們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繫,發生互動,產生共鳴。因此這不是靜態的高端產品展示,而是動態的互動交流平臺。」

如果說保護和搶救,重在維繫歷史古建築的生存,如同解決我們的基本溫飽;那麼活化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賞,融入百姓生活,發揮其春風化雨的功能,如同我們在解決溫飽之後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或許這才是所有文物建築實現歷久彌新的根本之途。

■觀察眼

文旅互融:活化文物興產業

驅車駛進龍東社區源盛路,有一棟建築總會吸引過路人的眼光。斑駁的牆壁,古老的石板路,精美的木雕壁畫,與周圍鋼筋水泥搭建的居民樓截然不同。

不遠處,有幾棟高樓院子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項目建設施工的轟鳴聲與風電機配件生產線上的機器聲相互交織。據有關負責人介紹,這裡將與大田世居一起,打造成大田匠作文化村,構建「以文博為支撐,文創、文旅、文商多業態並行發展」的文化產業圈。

對於龍崗區而言,除了肉眼可見的標誌性建築,項目的更大意義是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的輻射能級,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創新「文物活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據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大田匠作文化村以大田世居為主體建築,以文物古蹟為引領,延伸周邊古村落、城中村、廠房空間及農田,整合國內外優秀匠作、非遺及文創資源,發揮深圳創新型窗口城市優勢,打造「文博中展示+非遺文創+親子教育+農耕體驗」的文博綜合體。

根據規劃,大田匠作文化村按「五園一坊」總體布局,將建設匠作博覽園(博物館集群)、當代藝術陶瓷博覽園、匠心公園、匠師工坊等幾大區域,規劃總面積23萬平方米,其中啟動區佔地4萬平方米。

大田世居的活化利用,也從過去單一發展變為逐漸集聚,並在行業布局上形成了文化產業集群的態勢。

近年來,大田世居還在爭創寶龍街道首個文博會分會場,藉助文博會等平臺,積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創產業形態,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內生力。

文化是旅遊之「魂」,旅遊是文化之「體」。文旅互融,是增強旅遊產業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未來,項目將依託專業運營服務團隊,整合政府、高校、協會、博物館、服務機構及名人名企等文化資源,提供「文博展覽展示、匠作體驗及交易、傳統文化交流、文化創新創業、文化旅遊休閒、文體文教活動」等功能,提升內生發展動力,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為文化產業提供優越的營商環境。

推動文化產業集聚化

「對文物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是系統的。不僅要對主體進行創新改造,更要打造相應配套,引入文化企業,輻射周邊經濟發展,產生文化聚集的效應。」寶龍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以往每個文化產業聚集地,都擁有一個文化中心,相當於一個公共服務平臺,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同時起到一定的文化傳承作用。

「修繕保護是對歷史的尊重;與遊客產生互動,貴在傳承文化;打造商業配套,是方便產業聚集,繼而推動周邊產業升級發展。」餘伍林說,「只有讓人們感受到博物館對現實生活的意義,才會自覺地保護文物,文物才更有魅力,才能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更多地惠及現實生活。」

從這一點上看,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具備同樣的條件。眾所周知,寶龍街道是一個產業街區,過去在龍東、同樂社區一帶,是家私產業聚集高地,尤其以紅木家私居多。

「我們想把大田世居作為木作展示交流與交易的專門平臺,通過槓桿撬動木作產業發展,輻射帶動寶龍木作產業轉型升級。」有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大田世居規劃出五大產業發展平臺,分別是匠師文創平臺、教育實訓平臺、非遺交流平臺、文化活動平臺,社區經濟提昇平臺,以文物活化為基礎、以文博產業孵化為支撐、以創新發展為引領,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標杆和產業發展的新樣板。

屆時,依託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依託文化村建設,寶龍街道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集團化、規模化發展的文化企業數量也將不斷增加。

這將是又一個歷史性的契機,為龍崗文創產業再一次騰飛創造極大的想像空間。也許,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將成為龍崗文化新地標。

相關焦點

  • 湖北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誕生 展出明清古建築
    如詩如畫的古建築博物館。記者蔣太旭 攝     長江日報消息(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董靜)佔地3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20餘棟明清古建築、上千件古玩文物。經過數年籌建,湖北省首家私人古建築博物館——武漢李莊古建築博物館日前經省文物部門批准註冊。記者昨日從市文化局獲悉:這是今年來武漢市繼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後第二家獲批的私人博物館。至此,武漢市登記註冊的私人博物館數量已達8家,約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15%以上。     穿過明代石柱牌坊和一棟清代門樓,一處小橋流水的古宅群落躍入眼帘,仿如世外桃源。
  • 【消防安全早知道】文物古建築、博物館防火攻略
    【消防安全早知道】文物古建築、博物館防火攻略 2020-12-13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福建尤溪桂峰村的百年大厝
    下坪古街是桂峰村的一條主要街道,已進入村子就能看到,古街兩旁是緊密相連、小巧玲瓏的古建築。下坪街左接石印橋,前面是一個小廣場,村裡百姓閒暇之餘在此聚會。古街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所建,最有特色的是每座民居屋面都用封火牆隔離,這道牆的作用就是防止發生火災時,一家失火蔓延到其他人家的房子,雖然只是一道牆,卻有著大用途,而且也不失美觀。
  • 安徽被忽視的古建築,又稱紫霞山莊,被打造成古建築專題博物館
    安徽的古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很多古建築的發展實際潛力和價值也很高,除了是要好好保護之外,很多人也是需要被重點關注的,發展旅遊也是不可少的,這處古建築是在安徽的徽州區潛口鎮紫霞峰南麓處,它又被稱紫霞山莊,它是一處很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築群,在景區的級別上看也是AAAAA級,讓許多遊客是覺得極其有潛力。
  • 擴建了50多次,8位皇帝賜匾額,有「古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與大理麗江相比,建水幾乎不出名, 但是,這裡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蹟,有「古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在建築水多的古建築中,文廟是最精華的之一(更能去掉「一」),其規模大小、內涵深度、建築美在國內名列前茅。說到文廟,中國古代為了祭祀孔子、推進儒家教化而建設的重要禮制建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 盤點鬼斧神工的古建築,圓明園上榜!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建築造的越來越好,城市裡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但是古代也有著十分有名的建築,雖然那時候科技部發達,但是有些古建築是現代的建築都無法相比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有名的建築。到如今,隨著年代的久遠,長城已經有些破損,但是還是會有許多人不遠萬裡去看長城,爬長城,去感受一下古代人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二、黃鶴樓崔顥的《黃鶴樓》表達了他的懷鄉之情,其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深切的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首詩被世人稱為名篇佳作,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黃鶴樓。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從1977年至2016年的39年時間裡,這座歷史古蹟的北面一直被高架橋擋住。直至2016年,這座高架橋才在各方呼籲下拆除完畢,使「承恩門」重現往日風採。因此,當都市建設遇上歷史古蹟,應當首先注重一座城市的人文價值,因為它承載了一段城市的歷史,這種特有的價值不應受任何政治意識的影響。
  • 天津老城廂,藏在古建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老城廂是天津的發祥地,自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設衛築城,天津建城600餘年,老城廂也存在了600餘年。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老城廂作為天津的搖籃,蘊藏著濃鬱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堪稱天津城的活化石。
  • 金陵第一勝跡,南京朝天宮,建在古代宮殿建築裡的博物館
    明清時期的建築想必大家也看過不少,南京,大家應該不陌生吧,目前全國有兩所博物館是建在古代宮殿建築群裡的,其中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館,那麼另一個就是南京市博物館了,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去見識下建在古代宮殿裡的博物館究竟如何南京朝天宮古建築群,江南金粉地
  • 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美麗的大同古城!
    大同古城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美譽,有「北方鎖鑰」之稱,北魏、遼金、明清三大時期,平城、邊塞、佛教三大文化均在此呈現,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全市346處文物保護單位更充分表明了大同這座10萬年歷史古城的無限魅力。
  • 建在溶洞裡的鳳山地質博物館 奇特鐘乳石令人叫絕_新聞動態_山西...
    山西新聞網5月29日訊(記者 郝亞紅)全國各地的地質博物館很多,但建在溶洞裡的卻鮮少見到。29日,網媒記者前往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這座建在溶洞裡的博物館內,展示了諸多造型奇特的鐘乳石,令人叫絕。
  • 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裡的「塔」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古建築裡的「塔」……密簷塔密簷塔是在木質結構的樓閣式塔向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中出現的, 可以說密簷式塔是由樓閣式塔發展而來的。密簷塔的建塔材料大都為磚類。經塔「經」就是經文,經塔自然就是指藏經文的塔。不過,一般所說的經塔主要是指塔身雕刻經文的塔,而不是在塔身內藏經文或經書的塔,並且這種經塔多為經幢形式。在經幢的柱身上面雕刻有《陀羅尼經》或其他經文。唐代時,經幢的形體較為粗壯,裝飾也很簡單。
  • 軍艦變身博物館 重慶建川博物館海軍館明年開放
    重慶建川博物館供圖人民網重慶8月28日電(劉政寧、姚於)重慶的長江之濱將會出現一艘真正的驅逐艦,就問你想不想來看!8月28日,重慶建川博物館發布消息,日前,海軍「166艦」退役暨移交儀式在解放軍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舉行。儀式上,海軍相關負責人宣讀了「166艦」退役命令,並與重慶建川博物館籤訂了該艦交接意向書。
  • 蘇州博物館新館定位忠王府 貝聿銘千歲頭上動土
    然而,就在新館規劃設計向蘇州市民舉行公示時,記者調查了解到,蘇州新博物館8000多平方米的面積正建在太平天國忠王府(原拙政園西花園)的地盤之上,原保存極為完整的太平天國忠王府有四五千平方米的古建築要被拆掉。因此,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將不可避免地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遭到破壞。
  • 富平斬城古建築調查與研究
    明代富平斬城城池圖據圖,明代斬城城高二丈,池一丈,周長三裡十二步,城牆砌以磚。與三原、蒲城、韓城等當時關中的主要城池不同,斬城因地形所限並非呈對稱形制,城內街道主幹道(東西向和南北向大街)大體已修建完畢,西門和南門由彎曲的街道相連,這在城池街道中以直道為主的傳統中相當少見。
  • 潘和平: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雀替鬥拱,藻井樓閣,鱗次櫛比,巍峨聳立,宛若明清建築的博物館。  「震撼」,這是所有人走近這個位於黃山市經濟開發區文化產業園徽匠公司時發出的共同讚嘆。打造這一棟棟體量驚人徽州建築的,就是潘和平。
  • 大美中國古建築名塔篇:第九十座,河北保定修德寺塔
    佛塔為實心磚塔,建在一方形塔座上,造型奇特,平面呈八角形,共六層,通高32米,各層南面都有一券門,門內置佛龕。第二層塔身特別高大,一反傳統造塔的閣樓樣式與密簷樣式,周身砌小型塔龕110座,呈現「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華嚴法界勝境,建築界稱之為「花塔」。
  • 珙縣竟然保存有川南罕見,百年民族學校古建築!
    珙縣有百年歷史的民族學校古建築? 王武寨民族學校位於珙縣羅渡苗族鄉,地處羅渡鄉西南的王武寨山梁上,王武寨,因明萬曆元年江西制軍王武隨閩浙抗侯將領劉挺、郭成等率部人川徵討九絲城後報墾荒糧建寨於此而得名。
  • 三晉之聲:山西為何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發現歷史文化寶藏
    梁思成手繪稿中大部分都是山西的建築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眾所周知,山西省是保留中國古建築最多的省份,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截止目前山西省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數量達1848處,若加上單體古建築就可能達30多萬處。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散落鄉野的古建築沒有登記造冊。
  • 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今天開館!杭州為什麼要為海塘專門建一個博物館?
    今天,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開館。它位於江幹區九堡文體中心,裡頭保留了一段現存的明清海塘遺址,可以讓大家看看杭州古海塘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它的開館意味著全國有了首個海塘遺址博物館。杭州為什麼要為了海塘,專門建一個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