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學院學子設計客家元素紀念品傳承民俗文化

2020-12-20 閩南網

  7月26日至28日,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暑期考察實踐隊師生一行16人,前往長汀部分代表性鄉鎮、企業、街道進行社會實踐考察。

  實踐隊首先到達長汀客家代表建築——大夫第。「雖然平常很多人來參觀,但是研究還是不夠全面,這些年輕人能對這些古代客家文化這麼用心的探索,我們老一輩人看著都覺得高興。」景區管理人員說道。

  在童坊鎮彭坊村參觀時,實踐隊一行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刻紙龍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彭坊村刻紙龍燈,是集美術、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的民間綜合刻紙工藝。隊員們參觀了紙龍燈的製作過程,並親身體驗了舞弄龍燈。

  返校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們設計了具有客家元素的紀念品,例如將刻紙龍燈的造型化繁為簡,設計了女士化妝包旅遊紀念品;通過將雕刻的紋理花紋進行整合設計,設計了一款客家元素紀念筆等。

  「參觀這些屬於客家智慧結晶的客家藝術,利用這些元素跟現代工藝加以融合進行設計製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也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客家民俗文化。」臺灣籍教授葉博雄對同學們的實踐表示認可。

責任編輯:蘇仕穎

相關焦點

  • 首屆兩岸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大賽採風活動結束
    中新社龍巖9月28日電 (張金川)「旅遊紀念產品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實地採風活動,將進一步創作出體現福建龍巖旅遊特色和客家文化內涵以及具有市場開發潛力的旅遊紀念品。」來自首屆兩岸旅遊紀念品創意設計大賽龍巖採風團的臺灣代表曾永壽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  28日,為期三天的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青年)創意設計·旅遊紀念品專項大賽採風活動在海西新興旅遊區福建龍巖圓滿結束。來自海峽兩岸的工藝美術設計師以及中央、省、市媒體記者數十人參加了採風活動。  「旅遊紀念產品要做到獨一無二,那樣才有生命力。」
  • 客家祖地鬧元宵「採茶燈」 三百年傳承源於龍巖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22日,元宵節,在採茶燈起源地福建龍巖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的林家祠堂,84歲的「茶婆」林昌鼎捏繡帕,持彩扇,顛起撲蝶碎步疾旋一圈,撥草葉、摘茶尖、撲蝴蝶,「俏」得圍觀的遊客大聲喝彩。採茶燈是融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的民間舞蹈,已有近300年傳承,表現茶農提燈上山採茶的歡快情景,早期男扮女角,如今男女混演。1981年採茶燈原始曲譜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口頭文化遺產」,2014年採茶燈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採茶燈現在民間市場火爆,婚嫁入宅開業都有演出,有的一個村有好幾支舞隊,比『小蘋果』(國內流行的廣場舞)還要火。」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影片編排巧妙,情節跌宕起伏,人物生動有趣,風格輕鬆詼諧,巧妙地將客家的諺語、山歌、童謠、民居、美食、民俗等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圍屋喜事》主要講述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馬伯夫婦卻堅持住在老屋裡面。地產商看中了老屋,欲徵收改造成集民俗和餐飲於一體的商業空間。馬伯不願意把祖上傳下的基業交給別人。
  • 傳承民俗文化、中西合璧煥新生……鹿港大宅、高雄客家文物館這些...
    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於1973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和部分家具,館內陳列收藏了社會各界捐贈的六千多件文物,包括清代時期的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及民俗文化藏品等,可見清末民初臺灣庶民至上流社會的生活縮影。
  •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2015-11-30 20:42:11張金川 攝    圖為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活動現場。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11月30日電 (張金川)用鄉音述鄉情,以學術會老友。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30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客家元素融入校園文化
    一名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客家剪紙作品走進龍南各中小學校,隨處可見客家文化宣傳長廊、展覽室、標語橫幅、黑板報、班牌,還有專門的客家文化課程、課外活動、文藝表演、遊戲活動等,這些無不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顯客家精神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地產商看中了老屋,欲徵收改造成集民俗和餐飲於一體的商業空間。馬伯不願意把祖上傳下的基業交給別人。地產商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馬伯不為所動。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為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影片中穿插了大量極具客家特色的文藝、飲食、建築元素,觀眾通過影片,對客家歷史文化也將會有一定的了解。
  • 奧運冠軍參演《客家媽媽》 源自客家女作家作品
    原標題:三名奧運冠軍參演《客家媽媽》 這部電影9日在上杭古田開拍,將全景式展現客家文化元素》,9日在龍巖上杭古田開機。它改編自客家女作家何英的紀實文學《撫摸歲月》,龍巖籍奧運冠軍石智勇、張湘祥、何雯娜特邀參演。據介紹,電影拍攝場地主要集中在永定、上杭、連城。屆時,客家人的山歌、民俗、飲食、名勝等文化元素,將全景式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 龍巖各地舉辦民俗文化活動 歡天喜地鬧元宵
    原標題:龍巖各地舉辦民俗文化活動 歡天喜地鬧元宵 春卷遇湯圓 元宵情更濃   湯圓又稱元宵,顧名思義,是元宵節的必備食物。老家泉州的肖阿姨在龍巖已經生活40多年,她丈夫王老伯是客家人,在這個閩南與閩西組合的家庭裡,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元的。這不,昨日,他們倆都露了一手,為家人、朋友做起各自家鄉的特色傳統節日美食。
  • 客家民俗公園將比鄰德洲城
    在建築的細節上,本項目大量添加了各種能夠表達嶺南建築韻味的符號,如屋頂的鰲魚,門前的石級欄邊石,牆上的樨頭,建築正面的封簷板、麒麟、雀替、石月梁等等,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築的人文精神,使建築成為傳承嶺南民俗文化的載體。
  • 龍巖作為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有哪些客家文化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個北方人,客家人在我眼裡是個非常神奇的存在,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應該是古時的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大規模南遷,人數眾多,從而反客為主,在南方紮根落地,龍巖這邊就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下轄縣長汀更是被譽為「客家首府」,客家文化多種多樣,深厚而悠遠。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林光如說,上世紀中,在香港有很多客家鄉親,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文化血脈被破壞,許多年輕一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這讓從事文化產業的他感到傳承客家文化血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林光如強調說,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認同的紐帶。2003年,他發起成立了香港梅州聯會,以凝聚鄉情,傳承客家文化。香港梅州聯會年年在香港舉辦客家文化節,至今已有四五屆了。
  • 【周報 · 客家】龍巖客家妹子破奧運會紀錄但沒獎牌
    此外,客家運動員何雯娜在蹦床項目上獲第四名退役。8月11日,「祖地尋源」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暨兩岸客家記者、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在龍巖圓滿結束。活動期間,兩岸客家記者、學生從長汀出發,到上杭、武平、永定、梅縣,考察各地的客家史跡、客俗風情、族譜文化,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最後回到龍巖。
  • 《圍屋喜事》12月19日上映 採用客家方言傳承客家文化
    《圍屋喜事》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作品,韓榮聲為導演。他表示,目前市面上有粵語電影、潮汕題材電影,《圍屋喜事》的出現就是為了填補客家電影的空白。 《圍屋喜事》主要取景地是梅縣區松口鎮和梅江區,並於2020年1月底殺青。
  • 贛南客家匠心傳承:寧都黃石郭承宣,民俗文化活化石儺戲的守護者
    贛南寧都,被人譽為早期的客家搖籃,一條清澈澄碧的梅江河穿境而過,養育了一方勤勞的客家先民,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數千年來,英才輩出,詩文俱佳,因此得名「文鄉詩國」之美稱。但在這裡,更有保存近千年而不衰的寧都黃石中村儺戲,被史學界稱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藝術界稱為「戲曲活化石」。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中國網9月22日訊(宋得恩)什麼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進校園怎麼做?位於洛帶古鎮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小學校交出了答卷。
  • vlog:福建龍巖幾大最美古村落,尋找古汀州客家文化
    vlog:福建龍巖幾大最美古村落,尋找古汀州客家文化有人說:旅行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多一點偶然,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錢永遠賺不完,平日裡的各種壓力,一天天的累積在心底,終究會在一個合適的機會來臨時,以一種近乎歡呼雀躍的姿態去迎接。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沒想到,身為新客家人的他們卻被濃烈樸實的客家文化深深吸引,並探索出用陶瓷獨特的語言真實生動地展現客家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20年間,他們不斷創新,以泥土為材料,以陶瓷為載體,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讓客家風情實物化,也成就了獨特的「陶說客史」。 他們就是現任職於廣東財經大學的羅志強和熊青珍伉儷。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他認為,傳統文化要持續傳承,應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衷心祝願跨學科的族群文化研究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回顧了研究所創建與發展的歷程,介紹了客家所2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並期望研究所的成員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共創客家文化研究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