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大亞灣區客家民俗公園項目位於大亞灣區西區,南臨南邊灶村搬遷安置居住小區,東面和北面臨近龍山一路和龍海二路,西望深圳龍崗。建築功能主要包括廟宇、宗祠以及配套管理用房等。
客家民俗公園項目計劃建安總投資約為5000萬元(總投資包含建築土建安裝、室外環境及管道建設、不含建築內部二次裝修)。項目用地性質待定為文化娛樂用地。
本項目建築單體以傳統嶺南民居、宗祠為範本,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體現出的防潮、防曬的特點。本項目為仿古建築,擬以活動殘疾人坡道代替固定坡道作為無障礙設計。
在建築的細節上,本項目大量添加了各種能夠表達嶺南建築韻味的符號,如屋頂的鰲魚,門前的石級欄邊石,牆上的樨頭,建築正面的封簷板、麒麟、雀替、石月梁等等,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築的人文精神,使建築成為傳承嶺南民俗文化的載體。
規劃與建築設計說明
一、 項目綜述
1.1項目概況
大亞灣區客家民俗公園項目用地面積2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4300平方米。建築功能主要包括廟宇、宗祠以及配套管理用房等。
項目位於大亞灣區西區,南臨南邊灶村搬遷安置居住小區,東面和北面臨近龍山一路和龍海二路,西望深圳龍崗。
客家民俗公園項目計劃建安總投資約為5000萬元(總投資包含建築土建安裝、室外環境及管道建設、不含建築內部二次裝修)。項目用地性質待定為文化娛樂用地。
1.2城市背景
惠州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舊稱惠陽地區(簡稱惠陽),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稱,同時惠州是客家人主要的集中居住地,惠州客家人是在東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後裔生活的族群,是客家民系中的一個地域群體。
1.3基地現狀及氣候特徵
客家民俗公園的基地較為平整,東部比西部稍高。
項目基地位於惠州市,惠州市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市,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二、 任務解讀
2.1任務解讀
客家民俗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本項目立足在傳承嶺南建築文化,提倡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運用傳統的設計手法和建築材料體現嶺南精神文化特徵。為大亞灣打造一處沉澱嶺南三千年典型建築形象的場所。
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因血緣而凝結匯聚成的家,構成了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基本的社會細胞。尋根問祖、認祖歸宗,是維繫民族與國家團結髮展的根本所在。
建築是歷史的紀念碑,是石頭的史書,當書籍和文字被淹沒時,只有建築還在向人們說話。宗祠上的一石一木一字一圖,都烙印著一個家族的人文意象,凝固著對前人的尊重和傳承,也開啟了下一代對於家國更深遠的理解,成為歷史的印證、文化的指引、心靈的寄託。
客家民俗公園主要立足於以下四個目標:
為休閒遊憩提供一個場所;
為紀念祖先提供一個介質;
為展示客家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個載體;
為傳承嶺南建築文化提供了一個窗口。
2.2孝親文化分析
「百善孝為先」文化,它體現了感恩,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天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善孝之心,人皆有之」。客家民俗公園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供了一個場所。
2.3宗祠廟宇文化分析
宗祠文化分析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宗祠代表著的是一個家族的祖先,這裡往往蘊藏著一種質樸卻又強大的精神動力。
廟宇文化分析
客家人通過修建廟宇表達對神明的崇拜。神明崇拜除了滿足傳統社會安全的精神需求以外,還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維繫功能。「抬頭三尺有神明」,在因果報應思想的長期灌輸下,人即使獨處也不敢肆無忌憚。神明成為道德、治安的有力維護工具。
三、 總平面設計
3.1功能布局
客家民俗公園總體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
① 公園北部用圍牆分隔出一個包含廟宇和假山的空間;
② 公園中部和南部主要布置的是數目眾多的宗祠和風水塘。
3.2空間結構
客家民俗公園以一條南北貫通基地的人行步道為軸線,聯繫各個功能節點。從南至北依次是:牌坊—風水塘—宗祠—景觀廣場—宗祠—廣場—廟宇—假山。
本項目採用傳統的布局形式—梳狀布局形式,本項目的建築單體布局,亦按照傳統方式,單體入口都朝向正南方。
本項目基地南部布置有風水塘,北部布置有假山,形成了背山望水的風水格局。
3.3總體交通組織
客家民俗公園採取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方式。公園在分別南邊和西邊設置了一個出入口。
本項目設置了一個環形的車道,在道路周邊布置了眾多的停車位,為車輛的停放提供了便利。
本項目南部宗祠和北部的廟宇採用了純步行的步道交通,創造了安靜舒適的環境,不受機動車幹擾。
四、 建築造型設計
本項目建築單體以傳統嶺南民居、宗祠為範本,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氣候特點,體現出的防潮、防曬的特點。本項目為仿古建築,擬以活動殘疾人坡道代替固定坡道作為無障礙設計。
在建築的細節上,本項目大量添加了各種能夠表達嶺南建築韻味的符號,如屋頂的鰲魚,門前的石級欄邊石,牆上的樨頭,建築正面的封簷板、麒麟、雀替、石月梁等等,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築的人文精神,使建築成為傳承嶺南民俗文化的載體。
本項目的屋頂形式採用傳統嶺南建築的硬山屋頂形式;
山牆形式採用傳統嶺南建築的鑊耳山牆和人字山牆;
建築材料採用傳統嶺南建築的清水磚牆。
五、 景觀設計
本項目在中軸線上布置了一個半月形的風水塘,它既含有一定的風水價值,能夠體現客家風情,同時也創造了優美的景觀環境,湖邊的重簷亭也為群眾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場所。
位於基地北部的假山以及榕樹林創造了一個親近大自然的環境,高大的圍牆把北部幽靜的環境隔離開來,獨立形成了一個優雅的小天地。
六、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經濟技術指標表
項目名稱 數量 數據 備註
規劃用地面積 20000㎡
總建築面積 4288㎡
其中 廟宇 4 840㎡(每間210㎡) 含綠化每間佔地336㎡
宗祠1 26 1170㎡(每間45㎡) 含綠化每間佔地60㎡
宗祠2 20 1260㎡(每間63㎡) 含綠化每間佔地84㎡
宗祠3 5 405㎡(每間81㎡) 含綠化每間佔地108㎡
宗祠4 1 144㎡ 含綠化每間佔地207㎡
宗祠5 1 180㎡ 含綠化每間佔地261㎡
管理用房 1 91㎡
值班室
衛生間 2 182㎡(每間91㎡)
土地廟 1 16㎡
計容建築面積 4288㎡
建築基地面積 4288㎡
建築密度 21.4%
容積率 0.214
道路密度 18%
綠地率 39%
宗祠總數 53
停車位 78個
註:單體面積包含內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