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行丨戲精,來個科普穿越劇唄~納尼?客家民俗博物館!

2020-12-24 深圳科普行

鶴湖新居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

客家民居建築藝術的結晶

有深圳"客家之都"之稱

1996年被原龍崗鎮政府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

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鶴湖新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在深圳現存300多座客家圍屋中

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內有300多間居室

最多的時候可容納一千餘人

是客家人開發深圳地區的歷史見證

為研究深圳歷史、文化、民俗和建築等

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壹 陳列展覽

AM9:30-10:30

羅氏家族展覽

鶴湖新居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其開基祖羅瑞鳳

從廣東梅州興寧遷居深圳

經三代人數十年努力

建成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民俗風情展覽

婚俗、兒孫祝壽、墟市、崇文重教

百年來,客家民俗風情一直延續至今

以此衍生的民俗文化

多項被納入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農為本展覽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一件件農耕用具

浸透了斑斑汗跡和聰睿

更能使人體會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含義

手工作坊展覽

明清時期

龍崗客家的榨糖、榨油和豆腐作坊

以甘蔗、花生、黃豆為原料

採用傳統的生產工藝

純手工製作

促進了當地手工業的發展

客家名人展覽

百餘位客家名人的介紹

體現了客家人艱苦創業的精神

為弘揚客家傳統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貳 建築藝術

AM10:30-12:00

繼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築、贛南客家四角樓和粵東興梅客家圍龍屋的傳統,同時融匯了當地廣府民系「鬥廊式」住房的優點,圍牆內民居似「回」字形,布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鶴湖新居建築面積月25000平方米

是全國建築佔地面積最大的客家圍屋

建築布局為三堂六橫兩位一倒座

圍牆

「鶴湖新居」建築是住和防一體化

所以建成城堡式圍屋

內圍牆為圍樓式

圍牆設有搶眼和瞭望口

內外圍環套而成

形成雙層防衛

旗杆石

客家人崇文重教,人才輩出

在圍屋禾坪兩邊隨處可見

因金榜題名中舉、秀才和莊園的功名牌

望樓

位於外圍牆龍天頂最後面的中間位置

是整座圍屋建築的制高點

在防衛中起到瞭望外面敵情和射擊的作用

龍天頂

位於第一圍和第二圍之間的後面空地

是圍屋至關重要的風水要津

象徵著整個家族生於斯守於斯

不斷繁衍發展之意

古井

客家人對井水愛護備至

每年要舉行盛大的淘井節

全村青壯年把井水舀幹

然後在井底鋪上一層木炭、鹽、細石沙

汙水吸入木炭,沉澱於細砂,用鹽消毒

最後放幾尾活魚檢測水質

所以老圍的壽星特別多

且大多數老人都是壽終正寢

故此井又稱之為「長壽井」

叄 館藏文物

小物件映射大歷史

「大夫第」匾

原羅氏家族遺存

1835年清道光皇帝賜羅瑞鳳長孫兆雄

長201釐米、寬75.5釐米、高3釐米

木質

正楷「大夫第」三字凸出平面

是客家民俗博物館鎮館之寶

1999年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滅火槍

1999年定為二級文物

原為鶴湖新居羅氏家族滅火的工具

長137釐米、口徑2.7釐米、底徑5釐米

銅質

在滅火槍的1/3處鑄:

左豎行「鋪在粵東省城」

右豎行「安瀾大街開張」

橫行鑄:

「本號加工精造,滅火銅槍發客

諸君光顧請認,招牌為記裡開」

造槍的文字說明,現收為館藏

土窯榨糖機

高54釐米、腹圍72釐米

石質

由底盤、磨輥、石槽、推架組成

1998年因深圳天氣乾旱、長期無雨

龍崗清林徑邊緣地帶乾枯

榨糖機顯露出來

1999年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大襟衫

民國時期棉麻大襟衫

長62釐米,腹圍48釐米

大襟衫有黑色雙邊爽邊裝飾衣領

中袖,銅扭扣,胸前有兩處破損

袖口有輕度破損

1999年定為三級文物

八仙桌

民國時期,用於擺放水果和其它食品

長95釐米,寬95釐米,高88釐米

木質

桌的正面及左右兩側雕刻的圖案很有特色

能反映民間生活

1999年定為三級文物的八仙桌

雕花床

民國時期

長209釐米,高220釐米,寬160釐米

木質

床帛及床支撐底面雕有各式圖案

床內四周有雕花圖,床裡架有手飾盒

1999年定為三級文物的雕花床

肆 將非遺進行到底

感受手工剪紙藝術、摺紙

PM13:30-15:30

剪紙藝術

最古老的

中國民間藝術之一

源於北朝

盛於隋唐

後延續至今

作為鏤空藝術

剪紙給人以視覺上透空的藝術享受

《採勝》

剪採贈相親,銀釵綴鳳真。

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

描繪了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

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

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

人們將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

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

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託得更加熱烈

剪窗花

剪喜字

摺紙鶴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那個物質並不豐厚的年代

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我們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

卻總感覺丟了什麼,少了什麼?

走進民俗博物館

走進非遺

把傳統文化,進行到底!

活動安排

【活動時間】6月3日(周日)

【活動地點】鶴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館

【活動對象】5-12歲親子家庭(一大一小)

【集合地點】科學館

【集合時間】8:30集合籤到,8:45出發

若未在規定時間內趕到的,則視為放棄本次參與活動資格

【活動人數】50人

【活動費用】公益活動,全程免費。

深圳科普行是由深圳科協主辦,深圳市夢想家科普教育中心承辦的一項大型的惠民公益活動。

自2017年8月25日在大鵬地質博物館成功舉辦啟動儀式以來,至今已經成功舉辦科普惠民系列活動40多期,活動範圍涉獵天文、地理、建築、醫學等多個科學領域,活動受益人群輻射面達萬餘人,對推動「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甘坑客家小鎮煥新綻放 「十一」黃金周美食美景民俗等你來
    9月29日,華僑城甘坑客家小鎮煥新盛典在龍崗區吉華街道甘坑客家小鎮南香樓藝術酒店舉行。這也是自2016年華僑城集團進駐甘坑客家小鎮,歷經兩年多的全面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也標誌著小鎮正式從建設期全面進入運營期。煥新儀式上,小鎮宣傳片全景式演繹這兩年多來的巨大變化和非凡魅力,領略客家風土人情。隨後,嘉賓上臺觸碰LED大屏,共同為小鎮煥新啟幕,小涼帽動漫形象出現帶領大家一起為小鎮獻上祝福。
  • 鄂爾多斯市科普教育基地丨畢力貢倉蒙古文圖書出版印刷博物館
    鄂爾多斯市科普教育基地丨畢力貢倉蒙古文圖書出版印刷博物館 2020-08-21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水民俗博物館組織職工開展消防科普知識體驗活動
    新天水訊 【記者 黃虹】為紮實提升天水民俗博物館安全保衛力量,增強職工消防安全意識,提升抵禦火災能力,降低事故發生頻率,近日,天水民俗博物館組織二十多名職工到天水市麥積區消防科普體驗基地,開展消防安全知識技能培訓及消防救援體驗活動,特邀麥積區消防大隊的專業教官進行現場演示指導和消防技能知識培訓
  • 古建築變民俗博物館:文化觀光邏輯中的客家圍屋活化
    近年來,隨著深圳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和政府對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視,一些舊有的客家圍屋建築經歷產權轉化、維修保護、環境治理等步驟,被改建或開發成民俗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或新式旅遊景點,以新的形式得以保留和利用。對於樂觀者而言,這種「更新」與「轉化」似乎體現了一種兼顧城市發展和文化保育的方法,「轉型」與「開發」更幾乎成為在市場經濟下進行舊區保存的唯一雙贏選擇。
  • 科普飛入百姓家 紡一「戲精」齊爭鳴(上)
    讓健康科普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陀區人民醫院有戲有料還有才2020年9月27日今年,院黨委將「四史」學習教育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把學習教育活動與醫院發展各項工作有機結合,努力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
  • 客家民俗風情大全
    客家節日    客家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會、農事會,如觀音誕、伯公誕、灶君節以及天穿節、立秋節等。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
  • 年輕人熱衷"玩轉"各大博物館 體會科普魅力
    圖片說明:市民在郵政博物館體驗各種互動設施。記者 吳愷  東方網12月12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一封信,一個電報,一通電話,一場電影,曾經都是科技發展的裡程碑。記者昨天從2014年度「百萬市民科普行」活動獲悉:眼下,越來越多的上海青年熱衷於「玩轉」上海各大博物館,體會科普魅力。  「我們向全上海市民開放報名,獲得了熱烈反響。」作為今年「百萬市民科普行」的「壓軸戲」,此番由上海市科委和新民晚報共同策劃、舉辦的主題式科普旅遊——「老上海的摩登科技」一日遊活動,在眾多報名者中抽取了15位「遊客」,其中約有半數為年輕人。
  • 科普小常識丨25個你應了解的科普知識(1—5)
    科普小常識丨25個你應了解的科普知識(1—5) 2020-07-23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波科普宣傳周期間 33家科普基地免費開放
    各級科協將在全市範圍內開展103項科普活動,33家科普基地免費開放。  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正好遇上中秋小長假,大家不妨叫上家人和朋友一起去逛逛這場科普盛宴。  許多平時人滿為患的科普基地,在科普宣傳周期間向市民免費開放,還有一些科普基地實行優惠。
  • 賞風光、品非遺、學知識|新昌科普研學旅遊再添新線路
    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我縣擁有20餘個市級以上基層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專業科普場館。▲唐詩之路研學營地為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去年,縣科協挑選了部分基層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專業科普場館,整理推出2條研學線路,進行科普研學、親子體驗,培養青少年的科學志向和科學精神的同時,也讓一大批市民享受到優質的科普研學體驗。
  • 鯉城區新增四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鯉城區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名單公布,共有4家入選,分別是:門裡(泉州)博物館、三道行藝術館、王宮歷史文化展示館和印記閩南文化驛站。  門裡(泉州)博物館  門裡(泉州)博物館位於新門街源和堂1916創意產業園12號樓,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是一家綜合性公益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最高規格的民營博物館之一。
  • 吉林市博物館消防科普教育館開館
    吉林市博物館消防科普教育館於2020年11月9日建成並試運行。該館集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隊發展簡史區、防護服種類展示區、常規器材裝備展示區、消防知識科普區、消防標識科普區、滅火器 VR 體驗區等六個區域。
  • 暢遊「雲」科普 放飛科技夢——資陽市科協成功舉辦2020年暑期科普遊學活動
    此次遊學內容較往年更加豐富,涵蓋航天航空、實用技術、工業製造、特色農業、地方民俗等,很「接地氣」,既有資陽汽車學院實訓基地、安嶽中國檸檬小鎮、樂至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等5個天府科技雲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又有雁江區校園科技館、豐裕鎮含英民俗博物館。同時,為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資陽市科協與重慶市大足區科協互訪交流,還將重慶市大足科技館納入此次遊學活動點。
  • 「科技列車懷化行」地質科普小分隊走進神奇通道
    本刊訊 2020年9月4日啟動的「科技列車懷化行」,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黨委副書記張亞鈞帶隊,館員徐翠香、李知默、陳媛媛、阮佳萍、馮向陽6位專家組成的地質科普小分隊來到湖南懷化市開展相關科普活動,僅僅在通道縣就開展了3場科普講座活動。
  • 嶽陽市科技館「科普之夏」親子活動走進博物館、檔案館
    這是由嶽陽市科技館主辦的「科普之夏」親子活動第二場以「歷史與未來」主題,邀請25組親子家庭走進市博物館、市檔案館和市科技館,感受歷史的記憶,體驗科學的魅力。在《嶽陽民俗文化》展廳裡,21世紀出生的小朋友們親眼看到近代的生產生活實物,面對一件件「新奇」的古老物件,驚嘆古代工具之精巧和祖輩們的智慧。在青少年互動中心「尋寶之旅」活動中,小朋友拿著答題卡在家長的陪同下前往各個展廳尋找答案,探索文物上蘊含的「寶藏」。整個過程大人小孩齊上陣,小夥伴們互相合作,即促進了親子溝通,也增強了小朋友們的合作意識。
  • 贛南客家民俗的「萬種風情」
    贛南就是現在的江西南部,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厚,質樸無華,務實避虛。贛南客家婚喪禮俗既承《六禮》又有創新。既有議婚,定親,哭嫁,過娶,坐性,鬧房等,也有傳統節目如「喜相逢」「借問橄欖」「姜太公釣魚」。婚後舊俗有「三朝看嫁妝,四朝回面,五朝入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喜慶餘音。贛南客家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如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娘」等活動。
  • 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記者關振瑛 通訊員張艦)近日,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聯合發文公布了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山西地質博物館名列其中,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致力於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及宣傳,舉辦「美麗山西生態家園——山西自然生態資源科普展」等專題展覽,開展「生命的搖籃——水資源的小知識」「為了美好的明天——垃圾分類我能行」等環保科普活動,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環保科普宣傳,在弘揚生態文化以及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珍愛生態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習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我國首個取消門票的個人博物館20周歲了,計劃創辦10個科普展覽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獲悉,作為我國首個取消門票的博物館,金山地質博物館在珠江三角目前已有4個科普展覽館,未來將計劃創辦一共10個科普展覽。金山地質博物館是1999年9月8日經湖南省懷化市文博機構下文批准成立的,2000年,成為我國首個取消門票的個人博物館。目前於湖南和廣東兩省共有5個分館一直對社會免費開放。
  • 民俗、印刷……龍崗博物館各具特色 擬引進國家級博物館分館
    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5月25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王穎)「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詮釋著深圳客家獨特的濱海文化特色龍崗轄區博物館包括了客家民俗博物館、深圳中醫藥博物館2家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5家,分別是畢昇印刷文化博物館、怡利翡翠博物館、龍嶺郵票博物館、梵亞藝術博物館、東江潮紅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數量在全市處於中等水平。按館藏主題劃分,龍崗區博物館主要為民俗類、藝術類、專題類。
  • 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科普——可怕的隱翅蟲(本文圖片可能引起不適,但不得不看)
    ,然後用清水洗淨接觸隱翅蟲的皮膚可用風油精1-2滴混合500ML左右清水,睡前塗抹身上,或噴灑在聚集處,有奇效。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簡介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由福建橄欖樹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興辦,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型的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