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麼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的家鄉情結觸動著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有的時候無奈選擇了遠方,而家鄉的民俗文化依然成了我們最深的情懷。
我來自江西贛州農村,贛南地區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地方:早在公元前214年,我們的祖先就來到了這裡生活。經歷歲月的洗禮,如今的贛州已成為江西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名列前茅。要說起我們家鄉的鄉村文化,那就不得不說起著名的客家文化。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與福建、湖南和廣東都有接壤。贛南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性,也有包容性。
一,贛南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從字面上理解就讓人聯想道「漂泊」「遷徙」之類的名詞,也是唯一的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古代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我們的祖先從北往南經歷長途跋涉和頻繁遷徙,終於在這塊熱土「落客為家」。不安現狀、不畏艱難,這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同時在遷徙過程中還吸收了畲、瑤等少數民族的優秀民俗文化,成為絢麗多姿的漢族民俗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部分。
二,贛南民俗文化的特點。
贛南的鄉村民俗文化是贛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歷史上5次重大的人口大遷移也讓客家人遍布大江南北,贛南也成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贛南民俗文化不僅有自強不息、主客和諧的特點,也體現了它博大的包容性。客家民俗文化是歷史、環境因素的綜合產物,它豪情、樂天和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其根本的特質依然是儒家傳統文化。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客家民俗文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盤點傳統的贛南民俗。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我們在最深的紅塵裡遇見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歷史悠久的贛南客家民俗文化充滿了底蘊,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的。包括了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民文化、方言文化、服飾文化及民間藝術等。不同的民俗活動在不同的時候舉行,而它又以其古樸無華和濃鬱的鄉土氣息為世人所矚目,下面就來盤點一部分最具亮點的贛南客家鄉村民俗文化吧。
1、姓氏宗祠。贛南民間對宗祠有特別的敬畏感,而宗祠一般又以姓氏為分支組成,這是一種團結,也是惺惺相惜吧。宗祠是祭祀等宗族重大活動的場所,迎親嫁女、老人過世以及其它重要節日都要在宗祠舉辦相應的禮儀活動。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生活不僅很有儀式感,注重長幼尊卑和待人接物,對祖先和自然規律也是非常有敬畏之心。
2、飲食文化。首先要說道贛南菜品,也有「東江菜」之稱。贛南菜餚是現在贛系菜的雛形,整體的口味偏於中帶濃,既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也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餚。主料突出用肉類而少用水產,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這些特點的形成與贛南的氣候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早期的客家人大多聚集於山林地帶,食物宜溫熱、忌寒涼。客家菜以砂鍋菜為主,造型古樸,保留了較多的古代中原烹調法。傳統家常菜有醃製的板鴨、香腸、豬肝、鴨、酒糟魚等,也愛吃狗肉。民間風味小食以土產的大米、豆類、地瓜、芋仔等製作而成。
3、民俗活動。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贛南鄉村也創造了很多經典的民俗文化活動。它體現在文化、體育和藝術等多方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感恩,也是客家祖先智慧的結晶。冬至一到家家戶戶都會蒸米酒,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等各種各樣的燈彩表演,端午節也會舉行賽龍舟,中秋節上放孔明燈、燒塔等。這些活動在漢族都是特有之外,贛南還有大型的民俗表演,有於都嗩吶、九獅拜象、寧都竹蒿火把節等。當然即便就是在野外從事農業勞動,客家人也是很有文娛氣氛的,比如旋律高亢又委婉動聽的興國山歌、節奏歡快又詼諧風趣的安遠採茶戲就是很好的例子。
發展至今,贛南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贛南客家的民俗文化千情萬種、獨具特色,源遠流長。想要了解更多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歡迎你有空了到贛南的鄉村走一走,放慢腳步、用心感受一下獨特的贛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