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文脈 留住鄉愁——贛州市紮實推進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

2020-12-18 客家新聞網

賡續文脈 留住鄉愁

——贛州市紮實推進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紀實

近年來,贛州積極推動全市各地開展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圖為日前會昌縣第三小學的學生在剪紙藝術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剪紙。(資料圖片)非非 攝

漫步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你可以在客家瓷畫傳習所體驗客家瓷畫技藝,也可以在小戲臺前一睹贛南採茶戲的風採;徜徉在大餘丫山,古法榨油、熬紅糖、彈棉花等20餘種土法工藝的現場展示,不經意間就喚起你濃濃的鄉愁……

贛南客家文化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密不可分。近年來,我市把建設「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為文化強市的重要抓手,編制了《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加大力度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紅土地上的文化根脈得以賡續與弘揚,散發出浸潤人心的時代之光。

護「體」傳「魂」 守住文化家底

在贛州中心城區慈姑嶺傳統風貌街區,總投資9800萬元的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福壽溝博物館歷經一年多時間的建設,即將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屆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城贛州福壽溝建造技藝將被立體展現,讓世人充分領略其獨特的魅力。

贛州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隨著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不少傳統文化或因年久失修或因隱匿於世或因面臨失傳漸漸失去了光環。為此,守住贛南優秀傳統文化家底刻不容緩,傳統文化的護「體」與傳「魂」顯得尤為重要。

為改變這一局面,我市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致力於非遺保護工作。2014年以來,全市開展各類非遺調查500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100餘次,走訪非遺傳承人3000餘人(次)。並在此基礎上系統開展非遺項目的整理,建立普查成果檔案,實施分級保護,實行數位化管理。通過持續的普查調查、挖掘整理,我市非遺項目名錄和傳承人體系不斷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項、省級108項、市級165項、縣級556項;獲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省級75人、市級225人、縣級336人。

「一指花,兩指花,一撇一捺扭麻花」,在贛州的中小學校,不少學生都能信手拈來比劃幾個採茶戲動作,有的還能用地道的唱腔唱上一段採茶戲。始於2007年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各地各學校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

贛南採茶戲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傳承好這朵「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奇葩」,市非遺研究保護中心與贛州廣播電視大學合作開辦贛南採茶戲各藝術門類培訓,依託贛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定向培養贛南採茶戲專門人才。不僅如此,贛南師範大學還將贛南採茶戲納入大學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招收贛南採茶戲表演方向的研究生。從小學到大學,從興趣到專業,贛州構建起全方位的採茶戲專業人才傳承保護基石。

為破解非遺項目傳承人年老體弱、人走技失的困局,我市每年開展全市非遺管理人員培訓班、傳承人培訓班。大力開展陣地建設,全市統一規劃已建、在建非遺項目傳習所(點)116所,非遺綜合展示館9個。建有省級非遺研究基地2個、傳承基地5個、傳播基地15個、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4個,為非遺傳承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上,贛州可謂不遺餘力。出臺了《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對區域內的文化遺產實行整體性保護、加強對傳承人和傳承單位各方面的扶持……一項項工程,將散落在贛南各地的豐富文化珍寶採擷收錄,讓其在新時代重放光彩。

活態傳承 深挖文化內涵

10月1日晚,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中,「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定南瑞獅表演隊精彩亮相,向祖國獻禮,贏得全場喝彩。定南瑞獅是贛南客家舞獅藝術典範,融入了客家人崇尚禮儀、和諧共生的理念,傳承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兩分鐘的表演,18頭九色瑞獅舞動在天安門金水橋前,威風凜凜,喜慶吉祥,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項非遺的背後,都積澱著久遠的歲月印痕。如何讓它們成為現代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鮮活文化載體,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所值得思考的問題。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去年這天,江西省首家贛南非遺主題圖書館正式開館。為讓市民零距離接觸非遺,感受民間藝術魅力,贛州市圖書館特地組織了一場擂茶製作體驗活動。受邀前來製作擂茶的是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高齡的羅來秀老人。噴香的擂茶一碗碗端上來,引得體驗者嘖嘖讚嘆。體驗者歐陽學玲表示,這次帶著5歲的兒子前來體驗擂茶製作,就是想讓孩子通過動手體驗,更直觀地感受到非遺文化、客家文化的魅力。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為人們文化生活增添色彩。近年來,我市不斷創新理念,巧搭載體,利用傳統民俗節慶、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組織非遺項目進社區展演。各地通過開展文化惠民周系列活動、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活動、非遺體驗活動等,實現了非遺文化常態化賡續。

我市還積極策劃優秀非遺項目參加全國及地區性非遺博覽會,先後組織非遺項目以及傳承人參加2019央視春晚、深圳文博會、2019紅色旅遊博覽會、江西藝術節、家具產業博覽會等大型展覽活動。同時,我市還致力讓非遺文化走出國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希臘、保加利亞、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增強文化認同與社會共識,使贛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細數贛南這片紅土地,文化璀璨,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客家古文、石城燈會、於都嗩吶公婆吹、寧都中村儺戲、贛縣東河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漸漸走進現代生活,融入當今百姓日常。

跨界演繹 傳承創新發展

對於愛吃鹹鴨蛋的人來說,瑞金廖奶奶鹹鴨蛋並不陌生。今年端午節期間,廖奶奶鹹鴨蛋專業合作社銷售鹹鴨蛋突破80萬枚,88歲的非遺傳承人廖秀英再次被媒體聚焦。從一種古法醃製鹹鴨蛋的非遺技藝,到年制銷鹹鴨蛋200多萬枚,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近百人,實現鹹鴨蛋產業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繹了一場完美的跨界之作。而這場華美蛻變的背後,正是我市大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助力文化扶貧的全新嘗試。

今天放眼贛州,這種演繹,並非個案。大餘新城鎮周屋村的芋荷、良生燙皮生產帶動了70戶家庭增收致富;會昌依託醬幹製作技藝帶動縣域醬幹加工業,生產企業20多家,年生產醬幹2000多噸;興國百丈泉公司,將興國魚絲傳統工藝改進提升,生產的興國魚絲暢銷江浙滬、北上廣深,遠銷東南亞,開創了傳統食品的網際網路新時代;崇義縣憑藉崇義南酸棗糕製作技藝,將其打造成為年產量8000餘噸、年產值3億元、年利稅4000萬元,帶動當地農民增收3500萬元的富民好產業……一個個成功的跨界演繹,既刷新了人們對非遺的全新認知,也帶來了一場產業的變革。

回歸文化藝術本身,非遺的跨界演繹也別樣精彩。以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為例,該劇將傳統舞蹈、戲曲、雜技、傳統音樂等多種贛南客家非遺藝術表現門類,30餘種非遺民俗集結於一體,演繹了一方地域神採、一脈民族氣韻、一腔家國情懷,是贛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藝術性集中展示。該劇先後在國家大劇院、深圳文博會上演,受到專家和觀眾一致好評。

不斷傳承創新,挖掘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滋養當代文藝創作,是推動非遺在現代文化發展環境中實現自身突破和完美綻放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市創排的《快樂標兵》《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三臺贛南採茶大戲,分別獲中宣部十一屆、十二屆、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採茶戲《好一朵山茶花》獲得2017年第31屆中國田漢戲劇獎。一場場活色生香的大戲正是非遺立足文藝創作,實現從靜態美走向動態美的完美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非遺+旅遊」也為我市非遺的跨界演繹搭建了全新舞臺。全南縣在4A級景區雅溪古村建成客家民俗文化綜合展示館等7個非遺傳習展示場所;龍南縣在關西新圍建設了傳統工藝坊,集納客家竹編、客家織帶等十幾項傳統技藝,長期開展技藝流程展示展演活動;章貢區花田小鎮開設客家學堂,將擂茶製作、古法榨油、農耕體驗等項目融入遊客體驗活動,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交織中迸發出全新的精彩。

非遺,傳承過去,也連著未來。讓我們和歷史對話,與未來相融,在新時代傳承創新中譜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新篇章。(記者 曾豔)

相關焦點

  • 贛州市長:建設全球客家人安放鄉愁的精神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冷新生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地正努力將贛州建設成為全球客家人安放鄉愁的精神高地。  「在實物遺存方面,贛南至今存有成千幢神奇的客家圍屋;在民俗遺存方面,有全南縣400多年傳承的『太公會』等;客家藝術方面,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於都嗩吶『公婆吹』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起「客家搖籃」贛州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冷新生如數家珍,「為了保護客家文化,贛州努力將贛南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升到國家層面。」
  • 贛南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江西全南
    全南花棍舞、藍巾帕等赴西藏參加「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活動。贛南客家擂茶、長塘竹粉篩、藍巾帕先後赴武漢、銀川、深圳、廣州、安徽黃山等地參加全國非遺大展活動。2019年9月,贛南客家擂茶還受邀參加「風景這邊獨好」2019江西文化旅遊日韓文旅推介活動。每年,全南縣非遺項目都要參加不少於6次的省、市各類大型文藝演出、大型旅遊推介、各級非遺展示等宣傳活動。
  • 贛南客家文化傳承者
    凌曉芳在收集整理客家服飾和銀飾(6月10日攝)。    1992年畢業於竷南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的凌曉芳,20多年來致力於客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江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婚嫁習俗——哭嫁」「定南客家穿戴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廖雲白的傳承人。多年來,她利用業餘時間在民間收集到客家童帽(也稱繡花帽)、服飾、銀飾、繡花鞋5000多件,並創作客家風情油畫「青梅往事」系列作品。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城市建設領域有一句話,地方的才是世界的。
  • 世界文化遺產日,盤點贛南客家文化中的「非遺」有哪些?
    2005年,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文化遺產日」。2019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就在今天。作為客家人,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贛南客家文化中的省級「非遺」遺產有哪些?什麼是客家文化? 概括地說,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 了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公益,民俗,建築,飲食等。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約有700多萬人居住。
  • 延平巨口用古厝留住鄉愁、留住文脈、留住遊客
    外出求學的村民林凱尋得了那味「鄉愁」 艾粿、谷園紅酒、油餅……是這個味,小時候的回憶都回來了!2018年以來,先後有30多批次1800多名藝術院校師生到此寫生、實踐、教學,眾多文化基金會、藝術院校、藝術愛好者到此開展藝術創作,巨口鄉正逐步被打造成寫生基地、藝術家創作基地。
  • 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紀實
    奏響和諧共鳴曲 繪就生態新畫卷——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紀實興建的贛州市綠寶源生態農業園,將昔日的廢棄礦山變成了花果園。治理後的大餘縣滴水龍廢棄礦山。為更好地弘揚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我市建設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各項工作的開展,本報今日起與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聯合推出《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專刊,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前沿,總結提煉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創新成果與經驗,專刊半月一期,敬請讀者關注。5月的贛南,奼紫嫣紅,萬木蔥蘢。
  •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現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完好、較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等古老的客家圍屋城堡。
  • 客家文化發祥地:贛州的歷史與發展,愛蓮說的發源地
    西邊靠著湖南省的郴州市,北邊是江西省的吉安市和福州市,而我們說的贛州,最著名的事情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我國的先進位造業的基地,也是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之一,並且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而贛州也是古時客家的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也是我國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整個贛州市全市內客家人口佔了95%以上,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客家搖籃。
  • ...贛南蘇區|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上猶縣|崇義縣|丫山風景區|江西
    7月29日,中國綠色時報社和江西省林業局共同主辦,以「踐行兩山理論 打造江西樣板」為主題的「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綠色生態採風行」活動在革命老區江西省贛州市啟動。由中央主流媒體和重點新聞單位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深入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梅關國家森林公園、崇義縣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上猶縣陽明湖國家森林公園等地,調研森林健康養生、鄉村旅遊、旅遊扶貧、生態旅遊開發與保護等情況,通過宣傳江西生態旅遊發展經驗,講述森林美景故事,讓公眾領略江西山水之美。
  • 深挖文化底蘊打造文藝精品 贛州推進文藝作品創新創作
    「八子」故事的不斷升華和展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贛南文化人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守護和辛勤耕耘。  近年來,贛州市文化系統立足傳承保護,全力突破發展瓶頸,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贛南客家文化、紅色文化,不斷創新創作,文藝事業闖出新路,文藝精品層出不窮。
  • 人民法院報:延續文脈 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
    11月16日,《人民法院報》刊發《延續文脈 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保護紀實》,點讚永泰法院古厝司法保護工作。現對全文予以轉載。延續文脈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保護紀實「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福建省永泰縣人民法院堅持在創新古厝司法保護上強化新擔當、探索新路徑,延續城市文脈、守護鄉愁記憶,為打造具有文化特徵、地域特色的古建築貢獻司法力量。
  • 贛州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9月26日安遠舉行
    本網獲悉,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安遠舉行。
  • 記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擂茶既是贛南客家人的飲茶習俗,也是古代飲茶習俗的延續,更是我國唐宋時期點茶習俗的活化石,因其歷史悠久,古樸見奇趣,保健見奇效,故而獨樹一幟。贛南客家擂茶,具有重要的養生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已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尋訪古村記鄉愁」定向系列賽在江西瑞金站開賽
    崔曉燕 攝近日,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鎮密溪古村迎來了「尋訪古村記鄉愁」定向系列賽(江西瑞金站)的比賽,來自贛南各縣市區300餘參賽選手參加了比賽。據悉,「尋訪古村記鄉愁」定向賽每條比賽路線由特定的點標串聯而成,隊員們需要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在綜合比拼腦力、體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依次尋訪若干點標,以比賽用時定下最終名次。
  • 一卷客家鄉愁,千年宋城贛州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遊,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這裡是紅色的搖籃,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就是從贛州開始的;這裡是文化的沉積層,盎然古韻流露著人傑地靈的輝煌;這裡還是綠色的家園,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縱橫綠水青山的快意,帶來質樸純真的滿目蔥蘢。
  •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留舊,留住「鄉愁」
    興建南山文化生態園時,像這種老舊的古建築都被有意識地保留下來,成為生態項目的一個小景觀。近年來,漳州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走生態發展之路,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論是生態項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留住「舊」,保護古街、古宅、古樹、古道、古井等,並賦予新功能讓老建築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留住「鄉愁」。
  • 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開幕
    客家新聞網訊 見習記者江海 記者郭傳城報導:9月27日上午,「壯麗70年 靚麗三百山」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在安遠縣三百山梅屋遊客集散中心開幕,美食節、民俗表演、參觀東生圍、遊覽三百山、主題晚會等多項活動在開幕當天接連開展。
  • 以客家美食吸引遊客——贛州市借特色美食助推旅遊市場發展
    以客家美食吸引遊客——贛州市借特色美食助推旅遊市場發展巨型「四星望月」粉蒸籠揭籠現場。(資料圖片)漁灣裡美食街匯聚贛南各地傳統美食。漁灣裡美食街的建設突出了對本地風貌的傳承和保護,該美食街區內除匯集了我市18個縣(市、區)的精品、特色美食之外,還引入了大量湖北、四川、臺灣等地的美食品牌和小吃,體現了我市美食的包容和時尚氣質,呈現了多元的地方特色小吃以及文化內涵。
  • 走進客家,這麼全的贛南客家風俗,你知道幾個?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展現這個民族文化和內容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客家民俗,當然也是這樣。客家是中華56個民族中,頗具特色的一個民族,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也有著悠久的客家民俗文化,它不僅傳承漢族古風,同時還兼備閩粵贛客家民系,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其中的一個——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