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底蘊打造文藝精品 贛州推進文藝作品創新創作

2020-12-20 中國文明網

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期,瑞金沙洲壩下肖村農民楊榮顯將自己的8個兒子送上革命前線,8個兄弟最後全部英勇犧牲。

  2011年,以這個真實故事為藍本創作的紅色經典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震撼上演。

  2018年12月3日,根據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改編的電影《八子》在共和國搖籃瑞金盛大開機。

  從口口相傳,到採茶歌舞劇創作,再到電影開機,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被代代傳頌,激勵著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八子」故事的背後,是蘇區人民父送子、妻送郎上戰場的真實寫照,是幾十萬蘇區人民參加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動人縮影。「八子」故事的不斷升華和展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贛南文化人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守護和辛勤耕耘。

  近年來,贛州市文化系統立足傳承保護,全力突破發展瓶頸,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贛南客家文化、紅色文化,不斷創新創作,文藝事業闖出新路,文藝精品層出不窮。

  如今,一批如《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等優秀文藝作品,不僅走進尋常百姓家,唱響大江南北,更接連捧回「『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獎項,讓贛南文化百花齊放,文藝精品創作勇攀高峰。

  精品創作碩果盈枝

投資1600多萬元創排的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成功演出。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七七四十九,問娘何時有,加上母年歲,減去一十九……」2017年5月25日,伴隨著一段山泉般澄澈清亮的《懷胎歌》清唱,總投資逾1600萬元的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首次公演震撼亮相。這是一部集傳統舞蹈、戲曲、音樂等非遺藝術表現形式、幾十種非遺民俗於一體的大型音畫作品,將綿延千年的客家文化歷史畫卷演繹得淋漓盡致,贏得掌聲經久不息,觀眾好評如潮。隨後,《客家兒郎》在深圳等地上演40多場,今年春節期間,《客家兒郎》在國家大劇院連演2場,絢麗的舞臺效果、精彩的客家民俗、震撼的音畫呈現,無不讓觀眾回味無窮,獲得滿堂喝彩。

  以客家人一千多年的遷徙歷史為主線,從豐富的客家文化藝術寶藏挖掘素材,用鮮活的客家民俗做底、壯烈的男兒情懷敘事,以民俗音畫的方式塑造客家人的壯麗生活畫卷,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成了最鮮活、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集大成者。

  《客家兒郎》的創作,是贛州市堅持傳承創新,持續開展精品創作的重要成果。近年來,贛州市始終堅持把文藝精品創作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措施,層層落實責任制,全力推進藝術精品創作工作。

  在贛南這片文化豐厚的土壤上,隨著文藝精品戰略的不斷實施,贛州市文藝精品生產百花齊放,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贛南特色的客家文化、紅色文化,贛南人民特有的蘇區精神、紅色情結,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得以傳播、弘揚。

  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獲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四屆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和5個單項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1-2012年度重點資助劇目」,是這項資助工程實施以來江西省唯一獲得資助的劇目。該劇同時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並被文化部選調演出,2013年進行全國巡演,開創江西省地方戲曲全國院線巡演的先河。2018年,《八子參軍》片段亮相央視紅旗飄飄七一戲曲演唱會。

  此外,大型贛南採茶戲《山歌情》獲「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文華大獎」及5個單項獎、「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並在國家大劇院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大型現代贛南採茶戲《快樂標兵》獲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贛南採茶歌舞劇《永遠的歌謠》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入選2016年度江西省文藝創作與繁榮工程資助項目,在第六屆江西藝術節·第十屆江西玉茗花戲劇節上榮獲玉茗花大獎,並亮相2018年新年戲曲晚會,青年演員楊俊更是憑此劇一舉拿下中國戲劇「梅花獎」。

  全面振興傳統文化

會昌縣採茶戲《畲山情歌》獲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匯演優秀劇目獎。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故事的每一幕都在詮釋愛,詮釋愛國的熾烈、親情的深厚、愛情的至死不渝。那個年代的生離死別,無私的紅色精神到今天仍讓人動容。」2011年,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的上演,讓許多觀眾深深感動,父送子、妻送郎的依依惜別場景,八個男兒捨生取義、英勇犧牲的動人場面,讓人接受了一場感人至深的紅色精神洗禮。

  由高規格主創班子創作,用贛南的國家級非遺採茶戲,講述和展現發生在共和國搖籃瑞金的紅色故事,這一獨特的創新和結合,讓紅色文化更具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讓紅色經典在紅土地上煥發新活力,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贛州文化資源豐厚,以客家文化為主線,呈現宋城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一脈多元文化形態,這些傳統文化奠定了文藝精品創作的基石。但傳統文化須緊跟振興發展時代要求,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貼近百姓,更好滿足新時代的文化需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賴俊賢說,近年來,贛州市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全面振興贛南採茶戲等傳統文化,同時結合時代要求創作文藝精品,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資源優勢變為文化發展優勢,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贛南採茶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朵豔麗的山茶花」,是贛州市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贛州市將振興採茶與文藝精品創作結合起來,讓贛南採茶戲在傳承創作中演起來、活起來、強起來。

  近年來,贛州市著力在健全贛南採茶戲保護傳承工作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發展政策支持體系上下功夫,在對贛南採茶戲各類資料進行全方位挖掘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贛南採茶戲文藝院團的體制機制,形成了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贛南採茶戲發展的良好局面,推動贛南採茶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地方戲種。

  全市現有市、縣兩級專業採茶歌舞院團19個,演職人員600餘人,每年演出3000場次以上,在公共文化服務、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贛南採茶歌舞劇院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為江西省唯一入選的「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曾兩次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擁有演職人員80餘人,近年來創排了大批優秀文藝劇目,如創作了《橙園有女》《跪妻》《山鄉新曲》《廉心》等4個贛南採茶小戲;打磨出品了《釣公式》《試妻》《補皮鞋》《搭船巧遇》等4個精品小戲。此外,各縣(市、區)專業院團配合中心工作,文藝精品同樣層出不窮,如興國創作了山歌劇《老鏡子》;會昌編排了畲族風情山歌劇《畲山情歌》;安遠創排了大型贛南採茶戲《杜鵑哩咯紅》;尋烏創排了大型贛南採茶戲《尋路》;上猶創排了小戲《金盆洗腳》;南康創排了小戲《富民橋》等。

  2015年起,市文廣新局先後在全市開展了贛南採茶(現代)小戲展評、贛南採茶精品展演等活動。全市各專業院團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積極創作編排了近70個反映革命歷史、愛國主義及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與市文聯、客家新聞網及扶貧辦聯合舉辦了「小戲劇本創作徵集大賽」「文藝微作品創作徵集大賽」和「精準扶貧題材詼諧短文徵集大賽」等,推動贛南採茶戲藝術創作,建立劇本庫。同時,從2016年起,啟動贛南採茶「歌、舞、戲」周末劇場惠民演出活動,激發廣大群眾學、看、演採茶戲的熱情,創造良好文化生態。

  文藝創作精益求精

贛南採茶戲《永遠的歌謠》。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贛州市文廣新局主要領導3次前往深圳與主創人員反覆對接溝通,確立主題大綱;主創人員5次聚集贛州,深入鄉村體驗採風,前後召開座談會45次,走訪非遺傳承人108人次,重點調查61個非遺項目;演出涉及國家級非遺4項,省級非遺11項,市級非遺13項……

  2018年,大型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震撼上演,用上千年的遷徙敘事,通過形式多樣的表演,把贛南客家人的風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該劇成功上演的背後,是市文廣新局等單位及劇組主創人員歷時400多個日夜的艱辛付出,同時也離不開贛州市對文藝精品創作的高度重視和精益求精。

  文藝精品的創作源自現實生活。贛南蘇區獨有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在作品選擇和創作上,贛州市堅持體現時代新特徵,反映發展新面貌,在形式上符合群眾新需求。

  贛州市將文藝精品創作與時代大背景、黨委政府中心任務緊密聯繫起來,使文藝作品反映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趨向,體現時代最強音。立足贛南本地特色,努力創作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藝作品,再現贛南文化魅力。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關注民生民情,更加貼近群眾需求。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相繼創排推出了贛南採茶歌舞劇《永遠的歌謠》、歌曲《紅軍渡長徵源》、電視動畫系列片《紅遊記》、電視劇《毛澤東尋烏調查》等一大批文藝精品。

  除紅色和客家題材外,對展現贛南當代風貌、反映當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狀態的現代題材多加挖掘,合理規劃。積極引導劇作家拓寬劇作題材的表現領域,圍繞中國夢、振興發展、脫貧攻堅等時代主題開展創作,創作基調積極向上、充滿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和健康生活情趣的接地氣接人氣的優秀劇目作品。堅持做到精準定位一批,精心謀劃一批,精緻創作一批,精細打磨一批,實現精品創作的可持續發展。

  在創作過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邁開雙腳,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積極創作人民群眾最喜歡、最需要、最歡迎的文藝作品,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湧現。如反映贛南廣大果農勤勞致富的《快樂標兵》,充滿生活情趣的劇目《客家春耕》《吹礦泉水瓶》和《富民橋》等。興國山歌《等著你》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演出獎;客家小戲小品《吹礦泉水瓶》和《客家春耕》獲江西省首屆農民工才藝大賽一等獎。

  如今,贛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文藝精品工程項目,由著名導演高希希執導,由著名編劇董哲執筆創作電影劇本,劉端端、邵兵、嶽紅等國內知名演員主演的電影《八子》在瑞金順利開機。為把《八子》打造成叫好又叫座的紅色經典,贛州市委宣傳部於2017年3月專門成立了項目組,組織人員撰寫劇本十餘稿,先後召開3次劇本專家評審會,邀請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評審打磨。該電影的打造,將成為贛州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對革命先烈致敬,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又一文藝力作,讓贛南紅色文化以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感染觀眾、綻放光彩。(李美霞 贛南日報)

相關焦點

  • 璧山:挖掘歷史文化打造文藝精品
    近段時間,璧山區文化館正在打造一部大型舞臺劇《璧山鼓舞》,計劃將璧山的《薅秧歌》《大儺舞》《璧山吹打》等特色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其中,以璧山本土全手工製作的鼓為主要載體,參評「五個一」工程獎。  這只是璧山今年發展文藝工作的一個縮影。
  • 激發新時代文藝創造活力,促進精品力作不斷湧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並要求「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激發文藝創造活力是不斷推出文藝精品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應有之義。
  • 4件作品獲重量級獎項!大寫湖南文藝創作的高原與高峰!
    湖南4部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作品這既是湖南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碩果纍纍的集中展示,也是湖南文化強省建設蓬勃發展的具體指標;既是湖南文藝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堅定一步,更是湖南對時代呼喚作出的響亮回答。
  • 2019年度臨沂市重大文藝創作和重點文化活動實施方案發布
    臨沂市文藝戰線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和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堅決落實市委「改革推進年」「工作落實年」重大部署,聚焦文藝創作、主題展演、文化節會、藝術展覽和公益演出,重點開展5大板塊22項工作。
  • 挖掘歷史文化打造文藝精品 重慶璧山啟動實施歷史文化整理工程
    近段時間,璧山區文化館正在打造一部大型舞臺劇《璧山鼓舞》,計劃將璧山的《薅秧歌》《大儺舞》《璧山吹打》等特色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其中,以璧山本土全手工製作的鼓為主要載體,參評「五個一」工程獎。這只是璧山區今年發展文藝工作的一個縮影。
  • 一方山水 萬般風情 贛州等你來
    近年來,贛州把旅遊產業作為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重要抓手,將其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綜合性幸福產業來培育,大力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紮實推進文化旅遊、文藝事業等各項工作落地落實,旅遊產業實現了全域旅遊從「點」到「線」到「面」的拓展提升,文旅事業不斷發展繁榮。
  • 葉紅專:勇擔文化使命 謳歌時代精神 奮力譜寫新時期文藝事業發展...
    特別是龍寧英的《逐夢—湘西扶貧紀事》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後又獲省文聯脫貧攻堅文藝獎,田耳獲茅盾文學新人獎和鬱達夫短篇小說提名獎,劉年獲毛澤東文學獎和劉伯溫詩歌獎,文西、劉蕭、蘇明剛、梁書正、謝慧等都獲得了國內、省內大獎,美術、書法、攝影均有多幅作品入選國展,音樂、舞蹈創作厚積薄發,展示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蘊,戲劇曲藝緊扣時代主題,多個作品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詩詞楹聯助推文化湘西建設,民間文藝在傳承中弘揚振興
  • 繁榮文藝創作 打響文藝品牌《天全縣拔尖文藝人才、優秀文藝作品...
    本報訊12月21日,《天全縣拔尖文藝人才、優秀文藝作品激勵辦法》正式由天全縣委宣傳部印發實施,該《辦法》解決了全縣文藝長效激勵機制相對滯後的瓶頸問題,對文藝創作繁榮、文藝人才發展,對打響「二郎山文藝」品牌,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 天全縣文聯組織開展文藝採風暨紅色主題文藝創作交流活動
    4月23日,由天全縣文聯、仁義鎮黨委主辦,天全縣文旅公司及縣文聯直屬7個文藝協會協辦的「4·23世界讀書日」文藝採風暨紅色主題文藝創作交流座談活動在仁義鎮紅軍村舉行。「4·23世界讀書日」文藝採風暨紅色主題文藝創作交流座談會|天全縣文聯 供圖活動旨在倡導全民閱讀,推進「書香天全全民閱讀」活動,弘揚本土文化,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
  • 雲南建水奏響民族文藝創作最強音
    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深入生活,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創作出出一批批反映時代特色、具有民族文化魅力,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的現實主義精品力作,文藝沃土培育出了豐碩成果,建水推送的文藝作品連續在省州文藝展演中斬獲大獎,奏響了民族文藝創作的最強音。
  • 傳承紅色基因,繁榮文藝創作
    傳承紅色基因,繁榮文藝創作——市文聯圍繞「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召開專題研討
  • 齊魯大地唱響文藝「好聲音」
    2020年12月舉行的中共山東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提出,加快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山東是文化大省,既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也給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 晉中:用文藝精品反映偉大時代
    晉中:用文藝精品反映偉大時代 2020-12-22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省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在精品成果方面,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大力提升文藝原創能力,大力推進內容形式、體裁題材、手段方法、類型樣式等的創新創造,用生動的筆觸、新穎的形式、感人的形象來感動讀者、感染觀眾,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要深入把握網絡文藝發展的特點,推動新興文藝類型健康有序發展。
  • 提升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
    「能夠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談新時代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如何再出發,我感到非常激動,非常親切。」山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李掖平委員對記者說。  「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識,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深入到人民中去。要以精湛的藝術和多樣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旋律,才能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李掖平委員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創作時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懷。
  • 王國生:創作更多人民認可的精品力作 打造中原更加出彩的文化名片
    原標題:創作更多人民認可的精品力作打造中原更加出彩的文化名片 本報訊(記者 李錚 馮芸)9月17日,我省四代豫劇演員同臺展演經典豫劇《朝陽溝》。省委書記王國生觀看演出並看望老藝術家和中青年演員代表,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和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黃河文化,紮根人民群眾,注重傳承創新,多出精品力作,把豫劇真正打造成中原更加出彩的文化名片。 王國生指出,一部《朝陽溝》傳唱60年經久不衰,影響了幾代人,成為中國戲曲現代戲的一座高峰。
  • 打好組合拳 打造新名片 阿克塞縣全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打好組合拳 打造新名片阿克塞縣全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以來,阿克塞縣以促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和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為己任,抓好精品創作、惠民演出和主體展覽工作落實,用「創+演+展」的組合拳,打造縣域文旅融合新名片。
  • 廣東探索線上文藝新模式 好戲上網雲端遊藝 文藝精品線上共享
    疫情給線下文藝活動、文藝精品創作帶來衝擊和挑戰,卻打開了線上嘗試的入口。線上音樂會、雲看展、雲劇場、大咖公開課……各式各樣的雲演藝活動在廣東層出不窮。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廣東文藝界探索形成常態化的「線上演出」文藝新業態。
  • 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2日訊(通訊員 譚周易)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加強對文藝工作者的引導和團結,進一步推動婁底文藝精品創作邁上新臺階,5月8日,婁底市文藝精品創作促進會暨2019年文學藝術獎表彰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建平出席並講話。
  • 尋訪國畫大師孫大石故裡 體驗河崖孫莊「文藝範兒」
    他將全部家產、圖書、文物、創作和收藏的繪畫精品全部無償捐給了高唐縣。在高唐人眼裡,孫大石還是一位淡泊名利和甘於奉獻的慈善家。大師仙去,時光流轉。在孫莊,孫大石留下的足跡已難再尋找,荒廢多年的學校已被改造成文化活動中心。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說,從未見過孫大石,只知道他很多年前回過一趟老家。不過,孫大石為數不多幾次回家,都為父老鄉親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