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我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徵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遊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我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佔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獨特的客家文化

  歷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遷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原地區向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的偏遠荒蠻地區而轉移的。這些來自中原漢族的客家先民們,在辛勤耕耘創立新的家園的過程中,不斷與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瑤等族)融合,不僅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而且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們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始終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崇尚詩禮傳家,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文化的最鮮明特色在於:

  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如陳姓出於潁川,李姓出於隴西,王姓出於太原或琅邪,謝姓出於陳郡或陳留,何姓出於廬江,黃姓出於江夏,楊姓出於弘農,等等。這類家譜的記載有的雖經不起推敲,但卻說明客家人從心底深處以來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遷移和開發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著「崇正」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園。以臺灣客家新移民為例,他們一方面依賴與弘揚客家原鄉文化,如「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頑強地沿用方言鄉音;並按原鄉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組織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築也仿效原鄉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華文化共有的禮樂教化,弘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荷蘭、法國、日本侵犯臺灣時,他們堅持民族大義,高舉愛國保種的旗幟,與入侵者展開拼死抗爭,湧現了劉永福、邱逢甲、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客家人增了光,為中華民族添了彩!現在,許多創業有成的客籍華僑,在總結自己何以成功時,也覺得是得益於客家崇正精神。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接受和發揚客家崇正精神,他們一次次攜兒帶孫回到大陸原鄉祖籍地乃至中原發祥地尋根認祖,並發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親河的活動。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客家人特別看重讀書人,有「茅寮出狀元」之諺。在客家人看來,要想改變境遇,惟一辦法就是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過讀書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躋身於官宦行列,才能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難,即使是討飯也要供子弟讀書。作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這樣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學費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200多塊錢,直到後來我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為瞭望子成龍,光耀門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來培養子弟讀書。到過客家地區的人一定會發現,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許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證。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舉人、中進士的標誌,有多少石旗杆,就說明族中有多少人獲得了舉人、進士之類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節儉。客家人講究一個「義」字,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們認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須面對重重困難,團結互助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鄉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誠團結。而且信奉「一個好漢三個幫,一人值得十人當」,「幫來幫去,石頭變豆豉」。由於客家人崇尚團結,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喪紅白帖中還保留了用「幫」字的古風。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條扁擔走天下」是其堅韌頑強精神的真實寫照。客家人還有崇尚節儉的美德。有這樣一條諺語:「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說的是客家人把舊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舊衣保護新衣。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生活是多麼的節儉。

  獨特的語言。中國在語言方面主要分為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其中,漢藏語系中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至於客家話是屬於哪一個語系,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它屬於漢語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為它具有漢語的語言特點。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客家話源於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韻,是河南的官話,也是土話。但是,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但是,無論它屬於哪一個語系,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來源於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因為時至今日,在客家話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驕子

  客家人對男人的評判標準,就是創大業,謀大事。有作為的好男兒,人人敬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說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驕子,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這些人的名字:

    在政界和軍界的有: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葉劍英,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新四軍軍長葉挺,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劉亞樓,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軍統帥袁崇煥,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黃遵憲,清代抗日保臺義軍副統帥丘逢甲,首任駐日本國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愷,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

  在文化界和科學界的有:唐代詩人、文學家張九齡,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宋代贛南第一位狀元鄭獬,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黃慎,中國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現代傑出文學家郭沫若,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語言學家王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李國平,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梁伯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兩院院士、橋梁專家李國豪,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黎尚豪,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偉松,國際著名化學家潘毓剛……

  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現任總理李顯龍,泰國現任總理他信,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伍佐南,印尼華族領袖吳能彬,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香港著名實業家田家炳,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始人張弼士,等等。

  客家女中豪傑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李貞、世界速滑全能冠軍葉喬波、戲曲表演藝術家黃婉秋、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等人。

  這些優秀的客家兒女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客家人的驕傲。

  對於這些客家驕子,不獨客家人效為榜樣,所有炎黃子孫也會銘記在心。(喬還田)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祭祖大典 那麼你了解什麼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華夏族特徵的漢族分支,也是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向來被公認為中原漢族客居南方的一個民系,該民系分布於南方各地,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遷陝西、河南定居。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親家門前一口塘,放只鯉嫲八尺長。」客家人的童年,是田野、田埂、小路上的奔跑。 客家祠堂每過十幾二十年,宗族裡就會有專人在族譜上記載嫁入或出生的人口,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堂號。慢慢長大後的客家小孩,又會一輩一輩傳承傳統的客家文化。
  • 展示梅州客家文化文藝特色
    本報訊 19日至20日,龍華「客家之歌」文藝專場在深圳市大浪市民公園舉行,我市文藝工作者應邀參演。 此次活動由中共深圳龍華區委宣傳部、龍華區大浪街道辦事處、龍華區文產辦共同主辦,由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承辦。
  • 深圳高雄客家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深舉行
    深圳高雄客家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深舉行  兩岸客屬鄉親共敘深厚情誼  本報訊昨天,為期4天的「兩岸一家親,共敘客家情」深圳高雄客家文化交流活動迎來了一場「重頭戲」——客家文化交流研討會。廣州、深圳、梅州的客家文化學者、工作者,與來自臺灣高雄市的客屬鄉親深圳參訪團一起撫今追昔,共敘情誼,探討客家文化精神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中共深圳市委常委王毅出席了研討會。他代表中共深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深圳客家鄉親、深圳全體市民,向蒞臨研討會的客屬鄉親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王毅說,一首客家山歌唱得好:「高山青松根連根,天下客家心相連;中華文化昭日月,民族精神傳萬年。」
  • 桂臺客家文化旅遊經貿合作懇談會在臺北舉行
    彭曉春在懇談會上說,這次到臺灣來,一是探鄉友、敘親情,感受桂臺客屬一家親;二是致感謝、表心意,感謝臺灣各界人士多年來對賀州發展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三是增友誼、促合作,謀求賀州與臺灣文化旅遊經貿合作取得新成效。他向到會的臺灣同胞介紹了賀州的客家文化,他說,賀州自古就是商貿重鎮,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穿越賀州的瀟賀古道連接大陸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
  • 客家人源自北方?客家人為何自稱為客家,原來如此!
    此片介紹客家的文獻的誕生,意味著客家人群體意識的誕生。大約在1860年,廣東西路發生了更為激烈的戰鬥,傷亡人數高達上百萬。事件平息後,光復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戰爭從武鬥,演變成了文鬥。同治《新會縣誌》、光緒《新寧縣誌》謾罵客家人為「匪」、「賊」。1905年出版的《廣東鄉土歷史》教科書稱:「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粵種,亦非漢種。」
  • 兩岸辦客家文化交流活動
    美麗的客家之都——深圳  中國臺灣網6月21日深圳消息由世界客屬總會高雄分會理事長李寬治率領的高雄客家代表團一行148人將於今日抵達深圳,參加為期四天的「深圳高雄客家文化交流」活動。本網將全程跟蹤報導。  據了解,此次臺灣代表團的成員均為臺籍客家人,多數是第一次來深圳。隨團到來的還有多位臺灣媒體駐香港記者。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特徵主要體現在:    充滿開拓進取精神。     英國學者艾特爾曾指出:「相對於一般中華民族保守的特性,客家人則可說是例外的。他們是革命的,充滿了進取的氣質。」不甘沉淪,不安於現狀,「敢為天下先」。是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客家人大膽開拓、奮鬥不息的性格。
  • 客家小鎮:客天下
    漫步客天下處處洋溢著客家氣息美麗的特色小鎮藏著客家所有的生活想像適合放下包袱感受慢節奏和悠閒的時光客家人文客家圍龍屋,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在客天下客家小鎮,以客家民居建築風格還原了一座座圍龍屋,在這裡可以看到屋頂上熟悉的青瓦片、雕刻著各種花樣的石窗,還可以感受以前客家人圍住一起生活的煙火氣息。
  • 四川「天下客家第一鎮」 9成人口竟為客家人
    有著3200年建城史的四川成都,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眾多的歷史名勝古蹟更是數不勝數,其文化積澱之深,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座文化名城。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古鎮創建於三國時期,是成都周邊十大古鎮之一,素有「東山重鎮」之稱。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作者 王堅  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該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客家文化考試統一卷!贛州客家人,你能得多少分?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精髓,還體現了作為移民所特有的文化面貌。客家人,你是否精通自己的客家文化?請先過了今天的考試再說。(共20道題,每題5分,總分100分)A.客家人好客B.客家人是從北方遷徙到閩粵贛地區的移民,與原住民相比較是「客」C.客家人客居異鄉D.客家人足跡遍天下A.自然災害     B.躲避戰亂     C.改善環境     D.住膩了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不忘將祖先的骸骨帶上
  • 客家文化,梅州旅遊業的關鍵詞
    由全球客家人的集中地區——粵、閩、贛3省多市聯手打造的「重走客家遷徙古道」之旅首發團近日凱旋廣州。此次活動再次攪熱了客家地區旅遊市場,進一步推動了以客家文化為依託的主題旅遊品牌的打造。最注重客家文化旅遊品牌的城市,還數全球客家人的集中地——梅州。如今,該市已成為客家文化旅遊的策源地。
  • 世界客屬是一家,傳承客家文化
    作為一個客家子弟,眼見越來越多的客家後生不會說客家話,心裡是說不出的滋味。記得很多年前,身處廣東打工的小編在工廠遇見幾個說家鄉話的人,以為是傳統客家地區人。細細一了解,竟然是幾百年前搬去四川的客家人。從那時起,就對客家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產生了濃厚的興 趣。
  • 了解「客家文化」本土文化及歷史發展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三種文化特質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
  • 洛陽——客家人的根親文化聖地
    洛陽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更是客家人刻骨銘心的根親文化聖地。「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血緣和地緣上的聯繫是大家的一致共識。位於河洛大地中心位置的洛陽是客家始祖最初主要的遷出地,加上受當時洛陽都城地位的影響,洛陽因而成為客家人魂牽夢縈的故鄉。  第一,洛陽是客家人最初主要的遷出地。
  • 客家文化|客家婚禮習俗知多少?
    客家人源自中原地帶,先後經歷了五次大遷徙,目前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江西、浙江、福建、臺灣等地,客家人也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其中,廣東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區域,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清遠等廣東東部、北部和粵西部分片區。
  • 馬英九參訪客家園區 盼充分使用推動客家文化傳承
    華夏經緯網9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參觀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對建築設計和規劃表示滿意,他期許臺「客委會」要充分使用,發揮推動客家文化的功能。據報導,馬英九昨天下午抵達苗慄客家文化園區,聽取簡報後,到各展館參觀,對於館內陳列許多客家文物,他停下腳步仔細聆聽導覽人員解說、駐足觀賞;走到兒童館時,還實際體驗互動遊戲,與小朋友一起DIY彩繪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