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於我國西北、華北之間,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可謂「山河勢勝帝王宅,寒暑氣和天地中」,是生活、建都的理想場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一直到五代,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洛陽。
洛陽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更是客家人刻骨銘心的根親文化聖地。「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血緣和地緣上的聯繫是大家的一致共識。位於河洛大地中心位置的洛陽是客家始祖最初主要的遷出地,加上受當時洛陽都城地位的影響,洛陽因而成為客家人魂牽夢縈的故鄉。
第一,洛陽是客家人最初主要的遷出地。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使京都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官民紛紛外遷避難,「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最集中的遷移地是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從此,客家人開始了南遷之旅。學者研究認為: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使中原塗炭,河洛地區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原來的土著居民紛紛逃亡江南,「衣冠人物,萃與東南」。這是河洛地區歷史上繼西晉永嘉之亂後兩次重大的人口遷移,也是河洛文化遭受的一次令人心酸的浩劫。
洛陽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有伊洛瀍澗的潺潺流水、嵩嶽少室的鐘靈毓秀、園林臺榭的鱗次櫛比,可謂名士薈萃的風水寶地。隨著遠離故土後時間和空間的變遷,南遷的客家人集體把洛陽當成故鄉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洛陽及洛陽的風土名物已經固化為客家人思鄉的精神符號。在客家人篳路藍縷(bì lù lán lǚ ,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尋找新家園的徵程中,他們足跡所到之處,處處留下日思夜想故鄉的符號。有媒體在進行客家人尋根的報導時,遇到無數「洛陽」、「洛河」稱謂的名物。在偏遠的山區中,一條寬2米的小河叫「洛陽河」,幾十戶的小村稱「洛陽村」,這些稱謂無不與客家人思戀故土有密切關聯。泉州東洛陽江入海處的洛陽橋,是當年客家人能走到的大陸盡頭。從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橋到洛陽洛河上的洛陽橋,相隔千萬裡,使人難忘的是故鄉的水、故鄉的橋。
第三,「洛陽讀書音」是客家人千年傳承不變的語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語言,又稱「唐音」、「客方言」、「客話」或「客家話」。人們一般認為它是魏晉時流傳下來的,經過南北朝的發展,最終在唐朝定型。古漢語研究專家認為,客家方言是魏晉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話,是以洛陽方言為基礎的「洛陽讀書音」。人們用客家話讀古詩,很多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的,也會變得很押韻。客家人對於自己的語言有著獨特的情感:「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這不僅是客家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優越感的表現,更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與故鄉、先祖聯繫的文化密碼。
故鄉和先祖離客家人愈來愈遠,但他們集體記憶中故鄉的標誌性符號——洛陽,歷久彌新,成為海內外每一個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和心中的聖地。
(作者系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郭炳潔)
新聞連結
洛陽獲評「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
2012年3月24日下午,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首屆全球根親(客家)文化盛事頒獎大典」上,洛陽被評為「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
全球根親(客家)文化盛事評選活動由世界客家播遷路活動組委會、全國政協兩岸經合文化交流中心、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聯合海內外主流華文媒體、百家華人及客家社團共同推動。與我市一同入圍「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的有:我省的開封市、新鄭市、淮陽縣、固始縣,山西省洪洞縣,福建省永定縣、三明市,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梅州市。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