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客家人的根親文化聖地

2020-12-20 洛陽網

  洛陽位於我國西北、華北之間,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可謂「山河勢勝帝王宅,寒暑氣和天地中」,是生活、建都的理想場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一直到五代,先後有13個王朝建都洛陽。

  洛陽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更是客家人刻骨銘心的根親文化聖地。「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有血緣和地緣上的聯繫是大家的一致共識。位於河洛大地中心位置的洛陽是客家始祖最初主要的遷出地,加上受當時洛陽都城地位的影響,洛陽因而成為客家人魂牽夢縈的故鄉。

  第一,洛陽是客家人最初主要的遷出地。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使京都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官民紛紛外遷避難,「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最集中的遷移地是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從此,客家人開始了南遷之旅。學者研究認為: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使中原塗炭,河洛地區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原來的土著居民紛紛逃亡江南,「衣冠人物,萃與東南」。這是河洛地區歷史上繼西晉永嘉之亂後兩次重大的人口遷移,也是河洛文化遭受的一次令人心酸的浩劫。

  洛陽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有伊洛瀍澗的潺潺流水、嵩嶽少室的鐘靈毓秀、園林臺榭的鱗次櫛比,可謂名士薈萃的風水寶地。隨著遠離故土後時間和空間的變遷,南遷的客家人集體把洛陽當成故鄉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洛陽及洛陽的風土名物已經固化為客家人思鄉的精神符號。在客家人篳路藍縷(bì lù lán lǚ ,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尋找新家園的徵程中,他們足跡所到之處,處處留下日思夜想故鄉的符號。有媒體在進行客家人尋根的報導時,遇到無數「洛陽」、「洛河」稱謂的名物。在偏遠的山區中,一條寬2米的小河叫「洛陽河」,幾十戶的小村稱「洛陽村」,這些稱謂無不與客家人思戀故土有密切關聯。泉州東洛陽江入海處的洛陽橋,是當年客家人能走到的大陸盡頭。從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橋到洛陽洛河上的洛陽橋,相隔千萬裡,使人難忘的是故鄉的水、故鄉的橋。

  第三,「洛陽讀書音」是客家人千年傳承不變的語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語言,又稱「唐音」、「客方言」、「客話」或「客家話」。人們一般認為它是魏晉時流傳下來的,經過南北朝的發展,最終在唐朝定型。古漢語研究專家認為,客家方言是魏晉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話,是以洛陽方言為基礎的「洛陽讀書音」。人們用客家話讀古詩,很多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的,也會變得很押韻。客家人對於自己的語言有著獨特的情感:「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這不僅是客家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優越感的表現,更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與故鄉、先祖聯繫的文化密碼。

  故鄉和先祖離客家人愈來愈遠,但他們集體記憶中故鄉的標誌性符號——洛陽,歷久彌新,成為海內外每一個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和心中的聖地。

  (作者系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郭炳潔)

  新聞連結

  洛陽獲評「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

  2012年3月24日下午,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首屆全球根親(客家)文化盛事頒獎大典」上,洛陽被評為「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

  全球根親(客家)文化盛事評選活動由世界客家播遷路活動組委會、全國政協兩岸經合文化交流中心、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聯合海內外主流華文媒體、百家華人及客家社團共同推動。與我市一同入圍「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的有:我省的開封市、新鄭市、淮陽縣、固始縣,山西省洪洞縣,福建省永定縣、三明市,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梅州市。

返回洛陽網首頁>>

相關焦點

  • 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聖地紀念碑在洛陽偃師奠基
    (海峽之聲記者 韋冀寧 特約記者司智輝)7月7日,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聖地紀念碑在河南洛陽偃師市區北邊的虎頭山腳下奠基,全球的客家人在祖根地有了標誌性的紀念地、紀念物。  據了解,這個紀念碑是在全球客家聯合總會、河南省客聯會的倡導下,設計人員收集史料、實地考察,依據史實而設計的,以對客家先民的崇拜、敬仰之情為主要理念,著重體現了海內外客家人以河洛為祖根地,遷徙歷史、河洛地域特點以及中國傳統禮制精神。紀念碑坐落於有17步臺階的兩層方壇之上,寓意著客家人南遷的1700年曆程,碑體和基座高11.1米,總高度為13.6米,質地以粉紅色花崗巖為主。
  • 太學和客家人,竟然都根植於河洛文化?河洛是民族文明起源地
    洛陽太學是封建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對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產物,在其產生後,又對當時的教育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至此,我國確立起完備的官方教育體系,意義重大。而自從東漢在洛陽把太學發展到巔峰之後,河洛地區就長期成為天下文化中心,河洛文化至此成為文化中心。
  • 洛陽打造「客家祖源地」:客家之源紀念館預計明年9月建成
    據《洛陽日報》報導稱,9月22日,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我市舉辦,來自海內外的180餘名客家社團負責人、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齊聚一堂,暢敘根親情誼。報導稱,在論壇上,中國僑聯副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首席主席餘國春,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總會長張潤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稚田等海內外嘉賓、專家學者圍繞「根在河洛 客出大谷」主題作了發言,進一步增進海內外客家人及社會各界對「根在河洛」的文化認同,打造「洛陽客家祖源地」品牌。
  • 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偃師落成
    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偃師正式落成。紀念碑建在寓意1700年曆程的17步臺階的兩層方壇上,碑體總高13.6米,以粉紅色花崗巖雕刻而成。  本網訊 10日上午,偃師市虎頭山森林公園一派節日氣氛,「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此落成——這不僅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個實質性突破,而且為全球客家人尋根溯源樹立了一個獨特的精神地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客家人來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尋根訪祖,「根在河洛」已得到全球華人的廣泛認同。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 兩岸記者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探訪南陽謝氏總祠
    原標題:兩岸記者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探訪南陽謝氏總祠   13日,由人民網、中國臺灣網、華夏經緯網、《兩岸關係》雜誌、臺灣旺報、臺灣新聞報、更生日報等兩岸十多家媒體記者組成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來到河南南陽宛城區東謝營村,探訪了謝氏祖源地。圖為南陽古謝國遺址。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昨日,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我市舉辦,這是2020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洛陽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遷出地,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稱「河洛郎」。 【談發掘】翹首中原,根在河洛 「翹首中原,根在河洛。
  • 八千萬人口的客家人從何而來?
    其實,無論是「客家中原說」還是「客家土著說」,都無法否定是大批中原人南遷從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的這一事實。首批客家人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要追溯到秦朝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他開始南徵北戰,他首先派兵六十萬人「南徵百越」。
  • 「根在河洛酒杯」洛陽十大文化符號評選
    「根在河洛酒杯」洛陽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活動正在進行,70個文化符號候選名單已出爐。即日起至4月3日,請您從70個候選符號中投票選出洛陽十大文化符號。  70個文化符號候選名單出爐後,不少市民、專家、學者反映,洛陽湯類頗多,如丸子湯、豆腐湯、不翻湯、牛肉湯、羊肉湯等,湯文化與洛陽人息息相關,有「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之說。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鄭州,一個說「中」的地方,網友:洛陽才是華夏文明發源地
    當然,這不是二丫今天想說的,二丫比較關注的是鄭州作為河南的省會城市,知名度為何沒有洛陽高呢。我們知道五嶽之首——嵩山,而嵩山正位於鄭州登封西北13公裡的山麓上,中華武術發源以此。而鄭州,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知道者不多,反對者有之。我們不得不嘆息,歷史長河裡,一些文化正在被一步步的揭開面紗。
  • 追本溯源尋初心 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開幕
    10月26日上午,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在固始縣根親文化公園開幕。中國僑聯、河南省市領導,臺灣、香港、福建等地區的政商代表,新聞媒體朋友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各姓氏宗親代表共25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本屆文化節由中國僑聯指導,河南省僑聯支持,信陽市僑聯和固始縣人民政府主辦。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客家人的性格
    在贛南與閩西、粵東北交界處的福建寧化縣,有一座叫石壁村的山村,在客家人的心中卻是一塊聖地。這村莊是塊方圓200多平方公裡的盆地。由於它西北有武夷山山脈的天然屏障的阻擋,隔斷了北來的戰火,南來的難民從江西入閩後,便在這頭一站找到了暫時休息的中轉站。他們在這裡安頓下來,拂去了周身的煙塵,醫治了身上的創傷,又繼續上路。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祭祖大典 那麼你了解什麼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華夏族特徵的漢族分支,也是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中秋月圓聚河洛】打造「客家祖源地」: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洛召開
    洛陽大谷關。9月22日,2020年河洛文化旅遊節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洛陽召開。  據悉,本屆論壇以「根在河洛,客出大谷」為主題,深入探討客家文化創新發展模式,以「2020年河洛文化旅遊節」為平臺,深入打造「客家祖源地」形象,為洛陽文旅融合發展助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洛陽考古界隔空喊話「團寵」鍾芳蓉:歡迎來「考古聖地」實踐
    ,考古界專家們也向鍾芳蓉隔空喊話:歡迎你到「考古聖地」洛陽來實踐!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認為,不是所有專業都可以用物質或金錢來衡量的,尤其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層面的專業和領域,它們看上去「冷門」,卻關係到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精神根基。  在史家珍看來,近年,考古專業的熱度正日漸升溫。「我國在推動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方面的力度越來越大,而考古學就是發現、挖掘這些歷史文化的一把鑰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親家門前一口塘,放只鯉嫲八尺長。」客家人的童年,是田野、田埂、小路上的奔跑。 耕種工具:犁耙客家人的童年,是瞞著家長在田野裡烤紅薯、芋頭,滿嘴的黝黑。客家人的童年,在耳濡目染的各種傳統中慢慢長大。
  • 地名歷史最早的偃師,從七朝古都返璞歸真,現為洛陽唯一縣級市
    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著名的白馬寺就在洛陽和偃師的中間。偃師是洛陽管理的縣級市,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全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偃師處於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洛陽又一網紅打卡聖地誕生 正大廣場將成中原全新購物潮流風向標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    見習記者劉小玉/文圖    4月21日,由正大集團投資的洛陽正大廣場在古都洛陽舉辦了盛大的開業儀式。正大集團副董事長羅家順攜正大商業地產管理層一行,親臨開業揭幕儀式,共同見證並參與祈福儀式後,現場嘉賓一起為祥龍瑞獅點睛,隨著龍獅團的慶賀表演,開幕慶典正式拉開帷幕,洛陽市民紛紛趕到現場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