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酒杯」洛陽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活動正在進行,70個文化符號候選名單已出爐。即日起至4月3日,請您從70個候選符號中投票選出洛陽十大文化符號。
70個文化符號候選名單出爐後,不少市民、專家、學者反映,洛陽湯類頗多,如丸子湯、豆腐湯、不翻湯、牛肉湯、羊肉湯等,湯文化與洛陽人息息相關,有「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之說。因此,活動舉辦方尊重多數市民的建議,將「洛陽湯」加入70個候選符號中,原候選符號中的程頤、程顥則合二為一,稱為「二程」。
您可登錄活動官方網站(http://www2.lyd.com.cn/whfh)了解候選文化符號詳情,並通過以下4種方式參與投票:
1.報紙投票:在選票上的符號前打鉤,每張選票最多選10個,剪下選票並郵寄至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市志科(地址:洛龍區開元大道與通濟街交叉口第二黨政辦公大樓1308室,郵編471023,請在信封上註明「文化符號評選」);
2.簡訊投票:河南移動、聯通用戶編輯編號發送至10661858190,河南電信(133、153、189)用戶編輯編號發送至10621858190(資費:1元/次,不含通信費);各編號間須用逗號隔開;每個手機號每天最多可投10票;
3.網絡投票:登錄本活動官方網站、洛陽網專題頁面(http://www2.lyd.com.cn/whfh),按要求進行投票;
4.大學生問卷調查投票:該問卷調查活動在洛陽理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範學院等高校進行。
最終,活動舉辦方將從投票者中抽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獲獎者將分別獲得由洛陽根在河洛營銷有限公司提供的總價值1728元、1128元(或由洛陽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價值約1380的精品牡丹瓷花盤1件)、408元的根在河洛酒,所有獲獎者還將獲得由洛陽地方史志辦公室提供的一套價值247元的圖書,包括《千年帝都 百代帝王》和圖說洛陽系列圖書之《古墓》、《文物》、《人物》。
此外,活動舉辦方還將抽出100名幸運參與者,他們將獲得價值68元的根在河洛酒及價值48元的圖書《千年帝都 百代帝王》。
>>>>>>進入投票頁面>>>>
候選符號(70個)
01周公
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的第4 子、周武王之 弟。周公是中華民族真正的、名副其實的文化先祖。在中國文化精神的塑形階段,周公通過制禮作樂,構建了西周的政治文化,並經其手奠定了西周的制度。更 為重要的是,他以個人的魅力和他所開創的事業,極大地影響了數百年之後的另一個偉人孔子。周公所遺留的文化遺產成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源。周公的 諸多事情,或直接發生在洛陽,或與洛陽有一定的關係。可以說,周公的出現,為河洛文化思想增添了厚重的內容,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厚實的根基。
02老子
(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 太清宮鎮)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圖書館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 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道德經》(又稱《老子》)。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 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3蘇秦
(公元前337-前284),字季子,漢族,戰國時期的洛陽(周王室直屬)人,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其 他國家對付秦國)。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睏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寫成兩部書,一部為《揣》,一部為 《摩》,戰國策中有所記載。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 舉就被秦國擊潰。
04班超
(32-102),字仲升,漢族,漢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 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他曾出使西域,留在西域三十年,成為漢帝國駐西域地方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 西域都護)。他對背叛漢帝國者進行徵伐,對歸順者進行安撫,並認真維護西域與洛陽之間絲綢之路的暢通,推動了西域的經濟文化發展。
05張衡
(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在洛陽期間發明地動三儀,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 《靈憲圖》等。
06蔡倫
(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我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絲綢和竹板上書寫過,後來,他在洛陽發明了 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竹子壓製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蔡倫是中國「四大發明 」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
07玄奘
(公元602~664),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 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 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 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08武則天
(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 ,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後自立為 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 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09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甫4歲時,就寄養在洛陽仁風裡的二姑母家,到了十四五歲,杜甫 在東京洛陽一帶已頗有文名。杜甫20歲以前是在洛陽度過的。洛陽的山水賦予他靈性秀氣,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格品質。一代詩聖,是根植在洛陽這塊沃土之 上的,所以杜甫稱自己的家鄉是洛陽。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 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中 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死後,其孫杜嗣業歷盡千辛萬苦從小田「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 之前」,完成了祖父的遺願。
10白居易
(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 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 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 香山的琵琶峰。
11司馬光
(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 太師、溫國公,諡文正。長期居住伊濱區諸葛鎮司馬街獨樂園中,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 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12邵雍
(1011—1077)北宋哲學家、易學家 ,有內聖外王之譽。邵雍少時刻苦自學,博覽群書。史稱:「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 年。」邵雍一生不求功名,過著隱逸的生活。邵雍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也包括一些唯物主義的內容;其易學的價值不在於對傳統象數易學的繼 承,而在於繼承傳統象易學基礎上對易學所進行的精心的改造和創新。現洛龍區安樂窩有邵雍故居,伊川有邵雍墓。
13二 程(程顥程頤)
程顥(1032~1085)北宋,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於湖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 「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與程頤(1033~1107,字正叔)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二程把「理」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及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發展變 化規律的意義。嵩縣籍著名作家閻連科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走近兩程使人如仰望星空,感受到嵩縣雖偏,但卻星辰明亮,不僅在歷史上曾照亮過中國大地,而 且至今還在繁星備至的中華民族的上空閃爍著明麗深邃的光。
14李凖
(1928.9-2000.2.2),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劇作家。河南洛陽人。原名李準,曾用名李鐵生,中共黨員 。1949年後歷任河南省文聯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第五屆副主席,專業作 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常務理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代表電影文學劇本有《黃河東流 去》、《小康人家》、《李雙雙》、《耕雲播雨》、《龍馬精神》等。
15馬金鳳
山東曹縣人。國寶級豫劇大師,「豫劇功勳杯」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豫劇五大名旦。公認 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曾多次榮獲戲曲會(調)賽演員一等獎。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屬老一代中跨 世紀的豫劇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馬金鳳先生以演《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聞名,被譽為戲劇界 的「洛陽牡丹」。
16偃師二里頭遺址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村位於伊、洛二水之間,距離洛陽市約18公裡,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 寬約1.5公裡。時代約距今3850-3550年,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曾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 ,這裡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 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17天子駕六
是我們古代的禮制的一種行為。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天子所御 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案《書》稱朽索御六馬。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令人興奮的是,在洛陽發現 了最令世人矚目的唯一一輛「駕六」。洛陽市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以直觀清晰的形式展示了古文獻中「天子駕六」的盛況,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處原址展示 的「天子駕六」。天子駕六博物館,以其精美的文物陳列,壯觀的車馬坑實景展示,向世人展示了古都洛陽悠遠的城建歷史、璀璨的物質文化,已經成為提升古 都洛陽的城市文明,向海內外宣傳新洛陽的文化窗口。
18東周王陵
東周建都洛陽,歷24王 ,共515年。周王陵分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其中金村陵區即位於孟津縣平樂鎮境內金村、翟泉一帶。金村位於漢魏故城北端,南臨伊洛平原,北有邙山屏 障,《水經注》記:「翟泉在洛陽東北,周之墓地,悼王葬景王於翟泉,今洛陽太包中大冢是也。」太包位於漢魏故城東北角,《水經注.洛水》有記:「洛水有 東北經三王陵東北出。」清王先謙《合校水經注》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敬王也……,悼、敬二王與景王俱葬於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史書有記周威 烈王陵也在金村一帶。金村周王陵出土文物之豐,大多精美富麗,形制特殊,堪稱絕無僅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9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裡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 一座官方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明月見古寺,林外登 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這座著名古剎仍名揚海內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 旅遊景點。
20關林
關林相傳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公裡的關林鎮 。明萬曆年間始建廟、植松。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關林總面積約百畝左右,古柏蒼鬱,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氣象幽然,為洛陽市著名的古 建築及遊覽勝地。「關公信俗」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1龍門石窟
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裡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 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 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北京時間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 國際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22魏孝文帝陵
位於洛陽城西北約15公裡處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邙山之顛。此處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長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長110米。兩冢相距約100米,當地俗稱「大小冢」。分別為高祖孝文帝長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
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七年(493)率軍南下,翌年決定由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他實行漢化政策,並規定死後葬洛陽。他是北魏一位傑出的皇帝,他五歲即位,聰慧機敏。在他親政以後,為了鞏固北魏封建國家,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現了歷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遷都洛陽之後大規模營造了龍門石窟,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拓跋宏卒於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諡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該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上清宮
是道教名觀,位於河南洛陽城北邙山翠雲峰。相傳為太上老君煉丹青城山上清宮之處,始建於唐玄宗開 元年間,為一座青磚廟院,緊湊幽靜。位於洛陽市老城西北隅4公裡。坐落在邙山翠雲峰上,為洛陽北郊的制高點。山雖不高但地勢險峻,山上樹木鬱鬱蔥蔥,蒼 翠若雲,故稱「翠雲峰」。這裡風景秀麗,是消夏勝地。
24麗景門
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秀的城門,最早始建於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 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月宣輝門。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今日的麗景門是由洛陽市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元於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整個工程由城門樓、甕城、箭 樓、城牆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幹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其規 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築中居於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誌,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新建後的麗景門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
25漢魏故城
又叫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五公裡,南臨洛水,北靠邙山。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 劉秀在這裡定都,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為都,共歷時330多年。因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故稱漢魏洛陽故城。1962年開始全面發掘,遺址東垣殘長 3895米,西垣殘長4290米,北垣殘長3700米,南垣為洛水衝決。殘垣一般高於地面1一2米,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7米。城牆均用夯土版築而成。全城平面呈不規 則長方形,周邊約14公裡。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根據《漢魏故城宮城閶闔門遺址保護展示設計方案》,將逐步實施閶闔門、太極殿、宮 城、內城城牆、永寧寺及東漢靈臺等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建設漢魏故城博物館,確立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內城的基本輪廓,最終將其建設成為漢魏洛陽故城內城 遺址公園。
26隋唐城遺址
隋唐遺址地跨洛河兩岸,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 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裡,已有1400多年歷史。洛陽城由宮城、皇城、裡坊區和郭城組成。將宮城的應天門、皇城的端門、天津橋、天 街和郭城的定鼎門串連起來,就構成了隋唐洛陽城的城市中軸線。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宮城則位於皇城之北。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裡坊區。 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裡坊的設計,不僅影響了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家的都城所仿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 園,隋唐洛陽城遺址成功入選,現在的隋唐遺址公園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將來的隋唐洛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將是全國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大型城市遺 址公園.
27千唐志齋
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鍅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張鍅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 」。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彩女等各階層人 物,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唐恭陵
位於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 山川如畫,景色宜人。該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冢為覆鬥形,長163米,寬147米,高50米。整個陵墓布局極為嚴 整。陵側有唐高宗親自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陵園東北角50米處,有一方錐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稱「娘娘冢」,底邊長寬各40~50米,殘 高13米。陵墓周圍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遺址原有神牆圍護,四面神牆的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 冠。唐高宗撰寫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 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她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29隋唐大運河中心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裡,跨越地球10多個緯 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 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 的運河。洛陽,已成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城市之一。
30絲路起點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 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始於東漢,魏晉繼之,歷北魏、隋、唐而達於鼎盛,其為時之長,規模之大 ,以及影響之深遠,得到學界首肯。洛陽,已成為「絲綢之路」跨國申遺的城市之一。
31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1958年5月1日在洛陽城南的關林建立。1973年遷至新市區中州路。陳列 大樓是一座琉璃瓦裝嵌的民族形式建築,1974年5月1日正式開館。博物館位於古都洛陽市中心繁華地段,西臨王城公園,是中國優秀地市級博物館和河南省優秀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洛陽博物館充分發揮並積極拓展宣傳教育職能,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同時還走出國門,先後赴日本、韓國、美國、比利時等國家 舉辦文物展覽,將古都洛陽燦爛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多年來出版有《洛陽唐三彩》、《洛陽文物精粹》、《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等大型專集和畫冊。2011 年4月1日,洛陽博物館新館開館並對外試開放。新館佔地30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建築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體現了洛陽十 三朝古都的歷史底蘊。新館展出文物1.1萬餘件(套),陳展面積2.9萬平方米。
32雞冠洞
位於河南洛陽欒川縣城西3公裡的小雙堂溝內,屬伏牛山系,海拔1021米,山勢雄偉,孤峰卓立,植被 覆蓋密集,四季景致不同:春季嫩芽吐蕊,夏季綠樹成蔭,金秋紅葉似火,嚴冬銀裝素裹,再加上叢林中亭臺小廟錯落縱橫。它形成於約6億年前的早中更新紀, 發現於唐貞觀年間,山青、水秀、石奇、洞幽,四季成遊。春天,春花爛漫、十裡飄香;盛夏,濃蔭蔽日、飛瀑流泉;金秋,紅葉滿山、層林盡染;隆冬,冰掛 銀條、松柏凝翠。區內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故曰「雞冠洞」。
33小浪底
小浪底風景區由大壩、荊紫山、八裡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地跨黃河 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餘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風景區融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
34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西南部伏牛山腹地,總面積168平方公裡,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十佳休閒勝地、中國最美的地方。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帶,孕育了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高達98.5%,平均海拔1800米,13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3座,年均降水量1200mm以上,盛夏最高氣溫不超過26℃,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昆蟲3000餘種,是天然的生物資源基因庫,被專家譽為「自然博物館」;白雲悠悠、林海莽莽、山俊石奇、飛瀑流泉是白雲山自然風光的真實寫照。
白雲山目前已開發有九龍瀑布、玉皇頂、白雲峰、原始森林、小黃山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候祠、蘆花谷等五大休閒區。玉皇頂海拔2216米,有「中原極頂」之譽,是中原地區觀雲海日出的最佳地點;九龍瀑布落差103米,氣勢恢宏;森林氧吧面積8萬平方米,氧吧內松林蔽日,旱蓮鋪地,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高達8670個,景區的多樣性使它成為最理想的休閒觀光、避暑度假、生態療養勝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白雲山題詞「中原名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筆「人間仙境白雲山」;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先生潑墨「白雲天下秀」,並被譽為「千年帝王避暑地,生態療養第一山」、「中國夏都,養生天堂」。
35龍潭大峽谷
龍潭峽距離洛陽市70公裡的新安縣境內,屬於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潭峽是紫紅 色石英砂巖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經過流水衝刷、風雨侵蝕而形成的。在龍潭峽隨處可以看到地質歷史的痕跡,地殼運動的雄偉過程都將在這裡重現。龍潭峽以峽 谷地貌、水體景觀為主,以地質剖面和地質遺蹟為輔,以生態和人文相互依託,是國內獨具特色的地質博物館。
36老君山
洛陽老君山坐落在洛陽市欒川縣南部,海拔2192米,是伏牛山三大主峰之一,又名景室山。因為相傳道 家創始人老子曾在此山歸隱修煉,故而得名老君山。北魏時建老君廟,鐵椽鐵瓦,金碧輝煌,唐、宋、明、清諸代都把這裡尊為道教聖地。老君山氣勢雄渾,「 駐足峰巔,放眼四顧,可西瞻秦闕,南望楚地,北眺龍門,東瞰少林」。歷代文人騷客對老君山多有推崇,明代詩人謝榛曾慨嘆老君山之美「兼泰山之雄偉、華 山之險峻、廬山之朦朧」。
37龍峪灣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距洛陽市150公裡,全長12公裡,自然落差近千米,兩岸巖體雄奇壯觀,群瀑疊落,飛 渾直下,潭深水幽,奇石遍布,整個山體如雙龍盤踞,並有數條小龍飛舞,青龍潭,白龍潭,雙龍潭,等一級景點分布均勻,千資百態,目不暇接,被譽為「中原一絕,人間 仙景」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的前身是龍峪灣國有林場,於1994年 5月對外開放,同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1997年被劃入國家級自然保 護區, 2001年 6月被國家林業部授於河南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森林公園」的稱號, 2002年 8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命名為「國家4A級生態旅遊景區」。
38重渡溝
重渡溝位於洛陽市欒川縣境內,因東漢光武帝劉秀二渡伊水至此,擺脫王莽追殺並成就帝業而得御賜之 名。重渡溝自然風景區位於欒川縣潭頭鎮西南10公裡的熊耳山,區內竹茂林密,野生動植物繁多,800畝竹林密密層層,可與蜀南竹海相比美。神秘的歷史傳說加 上重渡溝的景區三絕,是重渡溝由鮮為人知名不見經傳而一舉唱紅北國,聲震華夏,成為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熱點景區之一。
39洛浦公園
洛浦公園沿著穿越市區的洛河兩岸而建造,全長16公裡。北岸景區是整個遊園的重點,以大面積草坪 為主,建設有30個活動內廣場、14個歷史文化廣場、10個植物專類園及其他建築小品等。南岸景區主要以植物造林為主,將來適當布置園路、休息廣場及園林小 品。洛河水面規劃為四道橡膠壩。水面寬度為600-800米,可開展全國性的賽艇比賽,河中適當位置布置小島、半島並點綴園林小品,形成一個水上樂園。洛浦公 園成為洛陽人休閒、鍛鍊的首選場所。
40洛陽正骨
洛陽正骨起源於公元1793年的洛陽平樂鎮,是歷史悠久的中醫骨病治療流派,洛陽正骨在發揚傳統中 醫藥特色的同時,還積極與現代醫學、與國際標準接軌,將傳統的中醫藥特色與大量專科特色設備完美結合,讓中醫正骨術更精確、更科學、更可靠。洛陽正骨 手法精奇、藥物神奇,頗具傳奇性。 「洛陽正骨」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老字號」。
41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歷史悠久,它創自東漢,盛於隋唐,久傳不衰。相傳漢光武帝建都洛陽後,於元宵佳節在宮 廷裡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豔姿。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遷都洛陽的第一個元宵夜,即在洛陽新宮內和天津街上陳設百戲,遍飾宮燈,飲宴暢遊。 之後,宮燈的製作技術,逐漸傳出宮廷,流向民間。「宮燈」之名,即由此得來。每逢元宵佳節,洛陽全城,家家寶燈高掛,人人提燈勝遊,處處明燈璀璨。這 種風俗,風靡全國。洛陽宮燈,品種繁多,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如,易於保存。既可用於喜慶飾品,點綴昇平;又 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2唐三彩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洛陽發現唐三彩,中外客商爭相前來重金購買,洛陽唐三彩從此聲振海外。 洛陽「唐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而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 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融繪畫、雕刻、印花等於一爐,其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 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遊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遊產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品 ,架起了世界友誼之橋。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3河洛大鼓
洛陽一帶特有的曲藝,始創於清代中葉。是以洛陽一帶流行的小唱本為內容,運用西河大鼓、京韻大 鼓的腔調,經過陶冶、取捨而形成的新派系。河洛大鼓最初所用的樂器只有一副鐵質鴛鴦板和一面玉鼓,至藝人張天培才加上了弦子,使河洛大鼓這朵藝術之花 ,更加鮮豔奪目。張天培曾與其高徒程文和在洛陽老城青年宮設書場,說唱《九頭案》、《劉鏞下南京》等,場場滿座。1957年,他參加河南曲藝會演,演出了 《武松趕會》、《李老三修渠》等,受到嘉獎。 1958年,在中南文藝會演中,演出了《草船借箭》、《關公戰長沙》,獲得了高度讚揚。被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
44東方紅拖拉機
中國拖拉機工業的起點以東方紅拖拉機的誕生為標誌的。1958年,新中國第一臺東方紅大功率履 帶拖拉機誕生,90年代,我國第一個國產大功率輪式拖拉機專業生產基地在一拖建成。第一拖拉機廠,座落在河南省洛陽市建設路的工業區。一拖是中國機械工 業、農機工業的長子,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建的「一五」重點項目之一。1994年,國家拖拉機研究所整體併入企業,中國一拖率先在拖拉機行業建立起國家級 技術中心,研發實力大大增強。僅「八五」、「九五」、「十五」期間,中國一拖先後承擔起了橡膠履帶拖拉機、東方紅LF80-90、大功率拖拉機等多項國家重點 技術創新和重點新產品項目的研發,不斷向產業高端和高技術發展。
45水席
「水席」起源於洛陽,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很大關係。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乾燥 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禦乾燥寒冷。這裡的人們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澱粉、蓮菜、山藥、蘿蔔、白菜等製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就連 王公貴戚也習慣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製,久而久之逐步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並逐漸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風味。洛陽水席有兩個含義 :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真不同水席是洛陽水席的旗艦店,「洛陽真不同」被收 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6牡丹
洛陽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 宋時甲於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 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複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每年清明和穀雨前後,來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國的觀光旅遊者 ,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莫大的榮幸。1983年開始舉辦洛陽牡丹花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洛陽牡丹花會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7中航光電
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洛陽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中航集團公司所屬的原洛陽航 空電器廠基礎上改制設立的公司制企業,是國內專業致力於光、電連接器技術研發、生產、銷售,並全面提供整套連接器應用解決方案的知名軍工企業。是國內 最大的研製和生產光電連接器專業化企業,同時也是中國電子行業協會接插件分會常務理事成員單位,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於2010年被授予「國家級企業技 術中心」稱號。
48洛陽LYC軸承
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洛陽軸承廠,是中國軸承 行業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軸承製造企業之一。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可根據用戶需求設計製造九大類型、各種精度等級達1萬多個軸承品種及軸承相關專用設備,其 產品廣泛應用,是目前我國加工直徑最大、精密程度最高軸承的誕生地,也是國內軸承產品尺寸最廣、用途覆蓋面最寬、品種最齊全的生產基地,並保持了多項 中國軸承行業記錄。特別是LYC成功地為「神舟」系列和「嫦娥」飛船提供配套軸承,彰顯了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2007年「LYC」品牌被國家商務部評為「中國最 具市場競爭力軸承品牌」;公司連續四年被認定為「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企業」。
49洛陽玻璃
洛陽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獨家發起創立, 1994年4月6日註冊成 立。洛玻集團公司的前身是創建於1956年的洛陽玻璃廠,是我國「一五」期間興建的156個國家重點項目之一。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於1971年在這裡誕生, 1981年該浮法工藝被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命名為「洛陽浮法玻璃」工藝,與英國的皮爾金頓浮法、美國皮茲堡浮法並稱世界三大浮法玻璃工藝。洛陽玻璃股份有 限公司是同時在香港、上海發行股票的雙上市公司。
50洛陽牡丹瓷
洛陽牡丹瓷,問世於公元2009年12月,洛陽人李學武先生是肇造者。洛陽牡丹瓷,不敗的牡丹花。 國瓷國花、金玉一體,天賜奇觀、亙古不變。目前已具有花盤、花籃、花瓶、壁掛、盆景、屏風、人物、動物、瓷鼎、單株牡丹花、牡丹樹、大型藝術雕塑,以及日用牡丹瓷、牡丹瓷飾品和牡丹繡等十五大系列千餘個品種。是繼中國「五大官窯」之後獨具洛陽特色的中國古老陶瓷藝術與悠久牡丹文化有機融合的新派藝術瓷種,填補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和特色旅遊紀念品的空白,延續了中國陶瓷工藝衍進發展的歷史。
51澄泥硯
新安縣早在唐代就盛產澄泥硯,為唐宋貢品。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 燒制。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澄泥 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 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新安的澄泥硯在文化部舉辦的「1994年中國名硯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在「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中榮獲一等獎,在「河南省第 三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金鼎獎一等獎,還獲得河南省科技博覽會金獎。1999年設計的「九九歸一」迎澳門回歸硯達到了思想和藝術高度統一,因此頗受 讚譽。2002年10月澄泥硯被洛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三大旅遊產品之一(澄泥硯,唐三彩,青銅器)。新安澄泥硯的發展傳承和發展了仰韶文化和華夏文明,是對中 華五千文明的新貢獻。
52青銅器
青銅器製造歷史悠久,有「銅出徐州,師在洛陽」之說。夏商周三代是中國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 期。洛陽作為三代的都城所在地,是較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早在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在馬坡、北窯、金村等地就已出土了數百件之多。1949年前洛陽出土 數千件青銅器隨葬品,造型典雅,工藝精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很高。改革開放以來,洛陽人研究製作了千件仿古青銅器,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喜愛。並且 ,先後在美國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地展出。充分顯示了洛陽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
53洛陽曲劇
又稱洛陽小調曲,是河南曲劇的一大流派,已有60餘年的歷史。相傳,洛陽南郊王屯人王風桐對130 餘支曲牌與洛陽的老調曲版對比研究,經過摻兌篩選、教唱。它的曲牌大多曲式結構簡短,旋律質樸、流暢,節奏明快緊湊。洛陽曲劇的發展過程,大體經由「 坐攤彈唱」、「高蹺演出」和「舞臺演唱」三個階段。在數十年的演出實踐中,不斷創造和革新曲牌,完善行當唱腔,提高飾演水平,並逐漸形成了自成體系的 鑼鼓經。1953年,新編歷史劇《屈原》移植成功,開創了曲劇事業的新局面。1956年,曲劇《屈原》獲得河南省首屆戲劇會演劇本獎、導演獎、演員獎等七項大 獎;《趕腳》獲劇本一等獎、演員一等獎、導演二等獎。1958年創作的《掩護》,在河南省第二屆戲劇會演中獲三項獎,並灌制了唱片,拍了紀錄片。洛陽曲子 劇目內容樸素感人,劇目大多取材於人民生活與民間故事。它的表演接近現實生活,給人以樸素真實之感。因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善於表達勞動人 民的思想感情,現已遍及河南各地,深受廣大人民喜愛。
54河圖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 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 ,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 這兩件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 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裡程碑。
55天下之中
河洛文明在中華文明的漫長歷史中,長期居於主流和正統的地位。夏商周三代,洛陽偃師的夏代宮城 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宮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經考證是商湯立國建都之處。而洛陽市內發掘的成周城、周王城遺址,則是由被譽為中華元聖的周公姬旦親自主持創 建,西周歷史上、洛邑兩個政治中心並存的狀態也由此開始;到了東周,鎬京遭劫,王室東遷,洛邑則成為唯一的政治中心。三代以後,經過短命的秦朝,進入 兩漢時期。從考古發掘來看,於此階段對應的正好有中國乃至世界都城史上的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洛陽漢魏故城。西漢時長安為政治中心,而洛陽以其 居」天下之中」的優越地理位置,成為經濟中心,並作為西漢政權控制其在中、東部版圖的最重要軍事中樞。東漢定都洛陽,周代的成周城及附近區域繼續被漢 代統治者延用為國都。到了三國時期的魏國,隨後的西晉,再到南北朝時期最為強大的北魏政權,都以洛陽為國都,雖然其間洛陽屢被戰火毀廢,但其地位始終 無可撼動。而漢魏故城作為這一段漫長而繽紛歷史的最佳見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而其近100平方公裡的遺址面積,也堪稱舉世無雙。隋唐時期 ,而洛陽的隋唐城遺址再一次將那個精彩時代的風雲歲月,凝固在了塵埋的碧瓦青磚之中。這段時期的洛陽以東都的身份,再次扮演起了國家經濟文化中心的地 位,而其政治地位也絲毫不亞於長安,雄心勃勃的隋煬帝開運河自洛陽,宏圖大略的武則天定神都為洛陽,風雲叱吒的唐明皇流連山水風韻於洛陽。
56洛陽百戲
「百戲」是中國對古代樂舞、雜技、曲藝等表演藝術的總稱,她源於夏,上承夏商的祭祀樂舞、周代 的「散樂」與「講武」,下啟漢魏至明清各代宮廷以及民間的各類表演藝術。 「百戲」藝術在河洛一帶孕育、匯集。夏代時,洛陽作為國都,每當新王接位的日 子,各方的貴族酋長,率部屬進行納貢和獻舞,以示慶賀。周朝建國後,周公旦在洛陽制禮作樂,曾制訂了一整套為鞏固中央政權服務的禮樂制度。他繼承、集 中了自皇帝以來的六代樂舞,建立了明確的宮廷雅樂體系。無論是上古時的氏族集會,還是祭祀祈福,無論是夏代的納貢獻舞,還是周公的制禮作樂,無不與洛 陽息息相關,這是「百戲」的雛型。
57倉頡造字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洛寧縣廣為流傳。倉頡造字臺遺 址位於洛陽市洛寧縣興華鄉陽峪河東,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相傳,倉頡隨帝南巡,至今長水西玄滬水入洛處,靈龜負書以授,遂建址造字。臺上刻 有「倉頡造字處」。至今保存尚好。
58入周問禮
孔子非常嚮往周文化,他曾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和南宮敬 叔一道,千裡迢迢來到東周都城(今洛陽)請教學習禮樂。時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的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學者,熟知周禮。孔子當年到洛陽問禮,主要就 是求教老子。洛陽是當時政治、經濟、文物制度、禮樂文化的中心,孔子入周問禮學樂,對弘揚周代文化、擴大儒家文化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產生了重大作用 。在今洛陽市老城東關大街,保存著石碑一通。碑有碑樓,正面書寫」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個大字,由清代雍正年間河南知府張漢書,洛陽縣令郭朝鼎刻立 。
59洛學
北宋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程同受業於周敦頤,他們提出了「理」的哲學範疇,認為理存 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還認為理是「天理」,乃人類社會永恆的最高準則,並以此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把三綱五常視為「天下之定理」。洛 學以儒學為核心,並將佛、道滲透於其中,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與「人慾」之間的關係,規範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秩序。二程洛學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 也包含有辯證法因素。他們提出「萬物莫不有對」、「動靜相因,物極必反」的觀點,承認事物是相互制約、發展變化的。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中國 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60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 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 ,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61水經注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名為注釋《水經》,實則是作者以《水經》為綱,作了二十倍於原著的補 充和發展,是在《水經》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的再創作,在我國古代地理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水經》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 的地理學著作,其成就在於系統的以水道為綱,記述各條河流的源頭和流經的地方,確立了「因水證地」的方法。酈道元,字善長,一生中的不少時間在洛陽為 官。他利用在京都洛陽為官的機會,查閱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書籍多達四百三十七種,並進行了認真的對比,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62杜康酒
杜康酒是我國歷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貢酒」、「仙酒」之譽。歷代墨客文人與它結下不解 之緣,常以詩詠酒,以酒釀詩,詩增酒意,酒助詩興,觥籌交錯,華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賦詩:「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短歌行》) 詩聖杜甫云:「杜康頻勞勸,張梨不外求」。詞豪蘇軾留下醉語:「如今東坡寶,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賢」之一的詩人阮藉「不樂仕宦,惟重杜康」。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訪華,周總理盛宴款待。當談到杜康酒時,總理說::「酒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們中華民族文明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的先人在4000年 前便發明了酒,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很了不起。以『酒祖』杜康命名的酒應視為國寶啊。」並作出「復興杜康,為國爭光」的批示,杜康酒從此煥發了青春, 得以發展壯大。考證發現,今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為當年杜康造酒之處。
63十萬宮廷樂舞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酷愛詩歌舞樂,稱帝後定都於洛陽。她精心培育專供皇族貴胄們欣賞 的」武皇十萬宮廷樂舞」。這裡的「十萬」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樂舞隊由十萬胭脂錢組建,一說隱喻女皇統治十萬江山穩如磐石。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每天都要在 萬象神宮進行演練,寓意武皇的十萬江山穩如磐石。武皇十萬宮廷樂舞以氣勢磅礴、雍容華貴構成了中國中典音樂舞蹈的燦爛和輝煌。十萬宮廷樂舞」的樂曲內 容主要是歌頌太平盛世、讚美大好河山等,樂器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琴、箏、編鐘等數十種。」其特點是:講威儀、圖聲勢、尚奢華,保留皇家風範,僅在 祭祀、慶典及重要活動中演出。女皇駕崩後,樂師們流落民間,代代將此藝傳承下來。經各界人士按古老的工尺曲譜挖掘、整理,又以其古樸、典雅的風姿展現 在世人面前,再現了武皇時期的輝煌風採。
64洛陽紙貴
洛陽紙貴,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於供,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 ,流傳甚廣,常用此語。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 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65洛神
洛神就是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民間還 有三國洛神賦的傳說。曹植在《洛神賦》中這樣寫她的姿態:」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 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真是形象鮮明,色彩豔麗,令人目不暇接。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 《東阿王》中說道:」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現在的洛浦公園東段建有洛神廣場。
66洛陽鏟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杆。使用時 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釐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 無古代墓葬。
現在洛陽鏟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考古、鑽探、建築等領域。洛陽鏟也是一件特別的工藝品,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 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給該國同行作為禮物。如今洛陽鏟已經被洛陽地區視為城市名片之一,作為當地特色的旅遊產品在街頭擺賣。
67漿麵條
漿麵條,河南傳統美食,以綠豆漿發酵製作麵漿,經特殊工藝而成的麵條,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吃 。洛陽漿麵條,經過歷史沿革,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欠收,豌豆豐收 ,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一時生意蕭條。一天,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急中生智,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漿作湯下入麵條,做了 一鍋豌豆漿麵條。欽差大臣吃後十分滿意,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從此,這粉漿麵條便成了洛陽的一道名吃。
68新安燙麵角
傳統風味小吃新安燙麵角,創製於民國三年(1914),已有80多年歷史,在隴海鐵路線上早已聞名。 洛陽、鄭州等地均有餐館製作。燙麵角軟皮緊,晶瑩欲滴,狀如新月,色如瓊玉,鮮香不膩,味美可口。近年,新安」方記燙麵角」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有創 新,風味更佳,1986年以來,多次被評為」洛陽市名小吃」,並於1993年應邀參加北京迎」亞運」美食節,受到廣泛讚譽。
69鍋貼
洛陽市西工飯莊有限責任公司,1988年首創鍋貼,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經過不斷的創新和反覆的研 究,選用上等的肉餡和各種精細到上秤稱的配料,現做現出鍋,成品灌湯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是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評為中華老字號產品。
70 洛陽湯
包括羊肉湯,牛肉湯,驢肉湯,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等等。一方水土養育 一方人,洛陽人素來喜好喝湯,這湯湯水水也貫穿了洛陽幾千年的飲食歷史。由於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水較少,氣候乾燥,天氣寒冷之緣故,人們便經 常喝湯以取暖、去燥、潤腸潤肺。自古河南一帶水、旱、蟲災不斷,有時顆粒無收,為了生存,只得糧食不夠水來湊,舊時有歌謠唱道:「清早稀,晌午湯,行 黑兒碗底見月亮,」就是描述早年老百姓的艱辛。這就是湯的起源。洛陽的湯好喝,源於做湯極有講究。一是熬湯要捨得花時間,往往是傍晚開始熬,整整要熬 一個晚上;二是要捨得放佐料,湯鍋裡都有一個小孩兒枕頭般大小的佐料袋,裡面據說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類。三是開始就要把水添夠,中間不能兌 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說的「原湯」,這也是湯行業中的行規。洛陽湯文化的精髓當推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