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其後代子孫遍布世界各地,而在這個族內,還有著各種分支,不同的民系,比如居長江以北除山西以外的北方民系,居江浙滬皖的吳越民系,居陝西中部的關中民系等等,而在這其中,有一個很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它是八大民系中唯獨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同樣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稱呼的漢族分支。
客而家焉,「客」從何來?
說到「客」一詞,不免想到那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客」一詞,在漢語中最早是對來訪者的敬稱,後來也被用於稱呼旅居他鄉的人。
在魏晉時期,官府為了保證士族地主的利益,曾頒布一種給客制度,將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紳門下充當佃農的流民稱之為「衣食客」「佃客」,這些衣食客、佃客沒有自己獨立的戶籍,統一標註在地主家,史稱「注家籍」。到唐宋朝時期,官府錄入戶籍時會依據有無田產將人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客戶則是那些無田產的。而在明清時期,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區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稱為「客籍」,就像如今那些去離開家鄉去外地工作的人一樣,只有個暫住的身份。
與「主」相對的「客」總是有種外來的感覺,像是一個四處漂泊,不斷找尋自己的避風港的旅人,而客家這個種群就是這般,千百年來不斷遷徙,只為找尋最終的安身所。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客家源於生活在廣東潮州一帶閩南人對來自閩粵贛邊大本營地區遷至廣東東南沿海一帶那一部分人的總稱,由於閩南人來的早,相應的把外來者和後來者稱之為「客人」,在明朝中後期,我國自北而南的人口遷移高潮已經結束,閩海人,廣府人等基本定定居下來,但是客家人還處在動蕩不安的遷移中,所以這個族群在當時人的眼中一直是「客」,時時為客,處處為客。
五次南遷,終成客家人
那麼客家人起源於哪兒呢?
對於客家人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主要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的主體構成主要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合化所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而不是遷徙到這一帶的中原人。其實,無論是「客家中原說」還是「客家土著說」,都無法否定是大批中原人南遷從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的這一事實。
首批客家人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要追溯到秦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他開始南徵北戰,他首先派兵六十萬人「南徵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五十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逐漸習慣了當地生活。後來秦朝滅亡後,兩批南下的中原秦兵就留在了當地,與當地人通婚,造就了首批「客家人」。
據歷史考證,客家先民有過五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五胡亂華,南遷避難西晉時期,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皇族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西晉的社會經濟,王朝元氣大傷,這個時候遊竄在王朝周邊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割據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
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被奴役的漢人不得不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國都洛陽等地沿潁、汝、淮流域抵達湖北及皖贛部分地區。
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以「流民營」為基礎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這股遷徙潮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大部分都來自當時的那次大遷徙,
第二次,黃巢起義,被迫南逃唐朝末年,因安史之亂導致大唐王朝受到重創,由盛轉衰,國家動蕩不安,藩鎮割據削弱了封建集權,不僅如此,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官府敲榨盤剝導致民不聊生,外加中原連年災荒,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其中以由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顯著,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惟獨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這幾個地方禍及不大。
於是又有大批中原漢人由江州溯贛江而上,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南遷者遠的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的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這次南遷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歷時90餘年。而此時客家語開始萌芽,客家語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這也從側面也證明了客家人的祖根來自中原。
第三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流亡輾轉作為一個上承五代十國亂世的王朝,宋,著實不容易,不僅創造了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還在外敵眾多的情況下存活了三百一十九年。在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中原,攻破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宋高宗趙構南逃至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迫於戰亂,隨高宗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此時,一部分官吏流移到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南宋末年,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百姓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後來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了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不得不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客家人抗元失敗後,元軍大舉南下,又導致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到了元末時期,元明戰亂,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又不得不遷移,這一期的遷徙路線主要由閩粵嶺山地域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以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臺灣等地,當然還有小部分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這也是江西的客家新客和老客之分到由來。
第四次,人多地少,西進運動明末清初時期,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種植所獲不足以供養這些人,於是乎,客家人又決定進行遷徙運動,他們開始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前進,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而那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嚴重銳減,田園荒廢,地廣人稀,所以當時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命農民遷往開闢墾殖,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所以說現在四川的客家人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像是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另外,在滿人入主中原進至福建、廣東時,客家義士為反滿人入侵號召群眾舉義反清。舉義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分別逃亡至粵北、粵中、粵西或廣西、湖南、四川各地,還有一部分則隨鄭成功遷徙到臺灣。
第五次,太平天國,為生存再次遷徙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不斷的搜刮民脂民膏,統治階級腐敗,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更是乘機勒索百姓,最後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尤其是兩廣地區,本就因天災人禍不斷,土地貧瘠,陷入死亡困境了,於是,洪秀全組織了一支以客家人為主的隊伍,與清軍展開戰鬥,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這場運動輾轉徵戰十餘年,最後還是被清所滅,清朝統治者下令要把所有姓洪的及其參加過起義的男女老少統統殺掉。
很多客家人為了活下去,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在此期間,粵中地區又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動亂使得客家人不得不再次進行大遷徙,大批客家人遷徙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謀生,也有不少客家人被誘為契約勞工,被迫飄洋過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國從事苦役勞動。
如今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他們雖身處異鄉,但不忘故鄉。他們以中原祖根為自豪,不僅自稱是「河洛郎」(河洛乃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而且還將中原文化的精華作為客家文化的主流。他們把祖宗的「勤勞勇敢,艱苦奮鬥」作為座右銘,常常以先賢為榜樣,教育後人學習前輩們的創業精神和成功經驗,所以他們也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
參考資料:《「客家」這一稱呼的由來》;《天下客家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