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10:21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大埔人過冬至少不了錫圓和羊肉酒 「羊」暖人心 「圓」滿冬至
冬至陽來復,草木漸滋萌。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冬至這一天,客家人素有祭祖、進補等傳統,保留著中原飲食習慣,繼承著傳統的冬季進補的養生之道。
客家人舊時有一種說法是:「冬至挪圓,夏至撿田。」意思是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湯圓之後,對身體很有益,明年生產勞動的勁頭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經濟收入。用勞動所得的錢來「撿田」(買田地),用強壯身體的勞動帶來更大的收入。
在大埔,挪圓用糯米粉與艾草混合製成,又被稱為「錫圓」或者「艾圓」。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而此時的艾草口感較佳,再過段時間則要變苦了。美味營養的錫圓可謂大埔人冬至最愛的美食之一。
大埔縣文明路東風市場裡,有至少3家傳統客家美食店售賣錫圓,越臨近冬至賣得越好。「我們一般在冬至前十天開始製作售賣,到了冬至這天銷售量將達到最大。」客鄉緣的老闆賴燕清正和家人搓揉著錫圓。左手拿著淺綠色的粉團,右手輕巧地截取1釐米左右,雙手揉搓至球狀丟入到簸箕中,艾草的清香味撲鼻而來。
錫圓除了能直接煮糖水外,大埔人還會將其與雞肉煮湯,或者壓扁成粄狀夾著雞肉食用。大埔的小吃文化在冬至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除了吃錫圓外,這一天羊肉酒也是少不了的。「冬至羊夏至狗」,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廣東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以客家山羊為主料,配以黨參、杞子、紅棗、北芪、熟地等滋補中藥材和客家娘酒炙制而成,具有溫補暖胃之功效,男女老少皆宜,有「冬節到時羊酒香,進補身體最合時」的俗說。
在大埔縣青溪鎮,斯紅羊肉酒是當地知名的特產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村民官思林所創,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後成立了大埔斯紅山羊養殖有限公司,投入規模生產。
據介紹,斯紅羊肉酒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創新的特殊「壇悶」工序對肉製品進行深加工,目前已經創立「斯紅牌羊肉」品牌。「斯紅羊肉酒男女老少皆宜,在冬至前後這段時間更是供不應求。」官思林說,現在他家的羊肉酒最遠已經賣到了吉林省,深受消費者的認可。
羊肉煮酒是客家人對中原飲食習俗的「保留」,同時也突出體現了客家人注重「食療」的觀念。中醫上說,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增強禦寒能力,強身健體。冬至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煮酒,驅除寒冷心情舒暢。
除此之外,大埔人還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燜飯」。何為「燜飯」?燜是要用小火慢慢燻,讓米飯在蒸汽中慢慢綻出香味。燜飯主要原料有糯米、半肥瘦(三層)豬肉、自家臘腸、香菇、幹魷魚、蝦米等。冬天吃糯米飯也對身體有益,也可強身健體。
作為客家人冬天的溫補食品,冬至也少不了娘酒。客家人會在這一天用娘酒煮雞或者雞蛋,好吃又健康。
今天就是冬至了,你吃了哪些美食呢?(張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