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有兩千五百多萬,主要居住地是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潮汕,廣府群體的某些文化相融合,但也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在春節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首先,客家人的年必不可少的便是雞。整隻的雞加上水果加上一塊豬肉是客家人在除夕夜祭祀必備的。客家人(居住在小鎮、小村,保留著較古老習俗的客家人)除夕這一天便開始忙活,早晨起來,男人們殺雞、祭祀,女人們便開始準備年夜飯的食物。中午一頓一般吃得比較隨便,彩頭留在晚上。待祭祀回來吃過午飯之後,便會讓小朋友們洗澡換新衣,男生們準備對聯窗花開始將家裡所有的門窗都貼上,包括已經不住人或者新建未完工的房子。在客家人的習慣裡,一定要在年夜飯之前洗完澡,小孩子們換上新衣。在物資匱乏,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除夕這一天便是小孩最開心的時刻。
燒上一炷香,供奉灶前。客家人對於灶神十分的敬重,逢年過節從不會遺漏灶神。在他們的眼中,灶神代表的是來年的吃食,供奉灶神,也是祈禱自家豐衣足食。民以食為天,古時候的溫飽為天下第一事,雖然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但依然將這個習慣保留了下來。
包餈粑,炸糖環,做花生果也是客家人的自備年貨之一。現代科技,信息,物流發達很多東西都可以直接採購回家,但是老人們卻無法改變她們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她們是經歷過飢餓年代的老人,在那個時候,所有的過年物資都需要靠自己的勞作,於是過年,為了給自家孩子添點零食,會用自己種的米打成粉末製作多種油炸糖果。現在炸糖糕在客家人之中越來越少的人還在做,但餈粑卻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餈粑配上黃酒加上雞蛋便是客家人喜歡的過年早餐之一啦。
年初一是家族相互拜年的日子,這一天客家人會帶上家裡所有的小孩,去同一房或者同合作社的人家中拜年,然後每家坐會兒,喝點茶,派紅包到中午便會回家煮飯吃,若早晨已經將所有村中親戚拜完年,下午便留在家中,有條件者則全家一起前往寺廟上香祈福,無則在家中聊聊天吃吃果子瓜子。初二開始便是走親戚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家去一遍,這一程序直到將所有的親戚去完才結束。
客家人的過年程序大致就這樣了。最後再說說年夜飯桌上的美食。白切雞,打邊爐,釀豆腐,扣肉(芋頭扣肉,梅菜扣肉)青菜,臘腸大致會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幾道菜,其他的便會因各家經濟條件不一樣以及喜愛的差別而不一樣。臘腸是沒有辣味的,當然這一點也會分地區而不一樣。江西也是居住著客家人的一個主要城市,但江西人相對喜歡辣椒,韶關南雄地區的客家人因為與江西接壤,加上本地氣候等因素也喜歡辣,因此在他們的臘腸之中會有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