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人的年是這麼過的

2020-12-20 文化小話菌

客家人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有兩千五百多萬,主要居住地是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潮汕,廣府群體的某些文化相融合,但也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在春節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首先,客家人的年必不可少的便是雞。整隻的雞加上水果加上一塊豬肉是客家人在除夕夜祭祀必備的。客家人(居住在小鎮、小村,保留著較古老習俗的客家人)除夕這一天便開始忙活,早晨起來,男人們殺雞、祭祀,女人們便開始準備年夜飯的食物。中午一頓一般吃得比較隨便,彩頭留在晚上。待祭祀回來吃過午飯之後,便會讓小朋友們洗澡換新衣,男生們準備對聯窗花開始將家裡所有的門窗都貼上,包括已經不住人或者新建未完工的房子。在客家人的習慣裡,一定要在年夜飯之前洗完澡,小孩子們換上新衣。在物資匱乏,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除夕這一天便是小孩最開心的時刻。

燒上一炷香,供奉灶前。客家人對於灶神十分的敬重,逢年過節從不會遺漏灶神。在他們的眼中,灶神代表的是來年的吃食,供奉灶神,也是祈禱自家豐衣足食。民以食為天,古時候的溫飽為天下第一事,雖然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但依然將這個習慣保留了下來。

包餈粑,炸糖環,做花生果也是客家人的自備年貨之一。現代科技,信息,物流發達很多東西都可以直接採購回家,但是老人們卻無法改變她們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她們是經歷過飢餓年代的老人,在那個時候,所有的過年物資都需要靠自己的勞作,於是過年,為了給自家孩子添點零食,會用自己種的米打成粉末製作多種油炸糖果。現在炸糖糕在客家人之中越來越少的人還在做,但餈粑卻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餈粑配上黃酒加上雞蛋便是客家人喜歡的過年早餐之一啦。

年初一是家族相互拜年的日子,這一天客家人會帶上家裡所有的小孩,去同一房或者同合作社的人家中拜年,然後每家坐會兒,喝點茶,派紅包到中午便會回家煮飯吃,若早晨已經將所有村中親戚拜完年,下午便留在家中,有條件者則全家一起前往寺廟上香祈福,無則在家中聊聊天吃吃果子瓜子。初二開始便是走親戚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家去一遍,這一程序直到將所有的親戚去完才結束。

客家人的過年程序大致就這樣了。最後再說說年夜飯桌上的美食。白切雞,打邊爐,釀豆腐,扣肉(芋頭扣肉,梅菜扣肉)青菜,臘腸大致會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幾道菜,其他的便會因各家經濟條件不一樣以及喜愛的差別而不一樣。臘腸是沒有辣味的,當然這一點也會分地區而不一樣。江西也是居住著客家人的一個主要城市,但江西人相對喜歡辣椒,韶關南雄地區的客家人因為與江西接壤,加上本地氣候等因素也喜歡辣,因此在他們的臘腸之中會有辣椒。

相關焦點

  • 廣東大浦客家人如何過冬至?
    廣東大浦客家人如何過冬至? 2020年12月21日 10:21   來源:南方日報
  • 被遺忘的廣東土客大械鬥:持續了十三年才被平息,客家人流落異鄉
    客家人離鄉謀生為衝突埋下伏筆在中國的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人口遷徙的事件,大部分的衝突是可化解的,但也有少部分引起過很嚴重的社會影響。廣東土客大械鬥是一場持續了十幾年的因人口大遷徙而發生的動亂,這次事件發生在清朝後期,主要是廣府人和客家人之間的衝突。
  • 廣東客家人這裡來!
    客家人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廣東客家是指廣東地區的客家,廣東是中國擁有客家人數最多的省份,他們大多位於河源、惠州、梅州,主要是講客家話。
  • 客家人說客家話,為什麼廣東會有客家人,客從何處來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要是沒有在一個地區長期生活過的人,想要聽懂當地的方言,那是非常難的。那麼,對於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許多外地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很輕易就能懂客家話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 四川有數百萬的客家人,至今講著客家方言,廣東客家人快來認親
    在四川,有數百萬人的客家人,他們都說客家話,他們的祖先來自廣東等地區。在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這些客家人舉家遷往了四川,並在四川生根發芽,繁衍至今有數百年。但是他們的語言一直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客家話也一直一代代的相傳,及至今天,四川地區的客家話依舊能和廣東地區的客家話順暢交流。
  •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廣府人是第一代移民,秦漢時期自關隴移民至此。潮汕人是第二代移民,隋唐時期自河間移民至此。客家人是第三代移民,宋元時期自錢塘移民至此,因為最後來,故被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稱為「客」。
  • 廣東土客大械鬥:傷亡百萬、經濟受損,大量客家人移民海外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至十九世紀末,廣東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矛盾摩擦不斷,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1854年至1867年間爆發的廣東土客大械鬥事件。 大械鬥產生的原因之土客間積怨已久的矛盾 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移民現象,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間的矛盾也從未停止過,歸其根本,大型械鬥事件幾乎都是生存資源的爭奪引起的爭鬥,廣東土客大械鬥也不例外。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2015年的春節,我是隨嶽父嶽母和我一家三口去他們老家過得年。妻子老家是廣東梅州大浦縣,是個客家人。由於妻子坐車暈車,儘管嶽父嶽母此前多次回家探親,那年47歲的她,還是第一次回老家。妻子的三叔,因考慮家裡祖屋和祖墳,早年在南昌呆了不到2年就回家鄉了,也因此嶽父嶽母回老家,都是由她的三叔接待。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
  • 近代被遺忘的廣東土客大械鬥事件:傷亡數百萬,客家人背井離鄉
    在近代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廣東土客大械鬥,是兩個族群之間的纏鬥,由於這件事發生的時候,中國正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軍反叛等一系列民間自發的大規模運動浪潮中,因此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多人注意到。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客家人必須要了解
    三種方言的廣東  讓一個沒學過外語的中國人聽法語和德語,大概會覺得兩種語言聽起來都是嘰裡咕嚕的鬼話。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種方言在歷史上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 客家人為何叫做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
    客家的來源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後遂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臺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
  • 曝範迪克為廣東客家人陳火秀第五代玄孫
    北京時間6月9日,據中國足球研究院華裔球員專家,博主@Jallo_Tang消息,荷蘭球星範迪克母親的先祖或為生於中國廣東的客家人陳火秀,陳火秀在前往蘇利南後,生下了範迪克母親的先人,而範迪克或為陳火秀第五代玄孫。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到達福建後,一部分定居,一部分繼續遷移,這種狀況一直繼續,直到了廉州(今合浦),因無法容下這麼多人,一部分人北返重慶,貴州,江西等地,一部分繼續南遷海南等地,但現在海南好象沒多少客家人,應該是遷徙至海外了。因此,合浦應該是客家遷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但這個節點是包括了博白及今合浦分出去的浦北的。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說到「客家人」,大家也許都聽過這個詞,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由於方言和習俗都相當特立獨行,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是少數民族,那麼客家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又是從哪來的名字?為啥這麼奇怪?
  • 拿什麼證明你是客家人?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廣州人,潮州人,梅州人,在廣東出生,吃廣東米,飲廣東水長大,從小到大你填寫簡歷時,籍貫一欄都是填廣東。但有一天,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 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方言,其次是血緣關係,第三才是地緣關係。
  • 廣東這一城市火了!客家人聚集地,監控遍布被譽為「世界客都」
    廣東這一城市火了 !客家人聚集地,監控遍布被譽為「世界客都」說起客家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福建人,閩南語,但其實客家作為一個漢族的民系,不只是局限於某個地區或者是某個人。我國至今還有很多地方住著客家人,甚至國外也有很多客家人的身影。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而在廣東省內,一般認為有三大民系,分別是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海陸豐人一般會根據其使用語言分別列入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而湛茂地區也會根據使用語言分入廣府民系和福佬民系。但這一觀點其實是存疑的,首先是認同感,潮汕人很少認同自己是福建人,但一般會認同自己是廣東人,強硬將潮汕人分入閩民系並不妥當,其次是風俗,潮汕人和福建人的差異其實並不小,如果僅憑媽祖信仰是不足以歸入同類項的。
  • 為何廣東的客家地區經濟都不發達?是巧合,還是客家人只會死讀書
    很多北方人以為廣東人都講粵語,到過廣東好多地方才知道,粵語並非通行全省,而只是廣府人的日常語言。廣府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另外兩個民系是客家和潮汕。今天要講的主角客家主要分布在東江和梅江流域,以及北江的中上遊。
  • 客家人是這樣過中秋的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節日過完一個又一個,走到「中秋」,不知不覺秋天都已經過了一半了。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亦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是我國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客家歷史】你是客家人嗎?客家人的歷史,你一定要轉!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