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廣東土客大械鬥,是兩個族群之間的纏鬥,由於這件事發生的時候,中國正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軍反叛等一系列民間自發的大規模運動浪潮中,因此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多人注意到。
這件事情發生於1854至1867這十三年間,這場爆發於廣府人和土客人之間的大械鬥,持續了十三年之久,規模之大、影響之深,死傷人數之多,在整個中國古代民間衝突的歷史中都是十分罕見。
一、大械鬥發生的直接原因
最早的時候,廣東地區貧瘠,農業不發達,因此這個地區並沒有太多人居住,後來中原地區的農民由於戰亂等一系列原因遷到了廣東,也就是今天廣東的土人,在此之後客家人也遷到了這裡。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兩個不同族群的人在同一個地區呢?那必然會有衝突發生。
廣東土人先遷到這裡,因此他們先入為主,認為他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後來遷到這裡的人在他們眼裡就像是來自己家做客的人,因此後遷入的人被稱為客家人,也有了土客之分。
客家人遷到廣東以後,剛開始土人與客家人還是可以好好相處的,客家人耕種自己墾殖的土地,沒有侵犯土人的利益,他們直之間和平共處了一百多年。
後來一場起義運動改變了這一切,在廣東,洪兵爆發了起義。鶴山這一地區的許多農民都參加了這場起義,他們被稱為紅巾軍,紅巾軍中有土人也有客家人,但是在起義中他們還是能夠同聲共氣一起反抗壓迫他們的敵人。
洪兵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到了許多地區剷除他們的階級敵人,在鬥爭中,紅巾軍殺害了客家地主高三最為疼愛的小兒子,高三十分憤怒,傾家蕩產組織了一支軍隊,與紅巾軍抗衡,屠殺紅巾軍以消自己心頭之恨。
高三與客籍秀才張寶銘一起組織了一支軍隊,主動與紅巾軍為敵,這支軍隊在清政府平定叛亂、鎮壓紅巾軍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清政府收復了縣城,剷除了紅巾軍的首領。
首領死後,剩下的紅巾軍急忙逃竄,進入了各鄉鎮農村,為了徹底撲滅這次起義,廣東省政府命令高三組織的地主武裝和官兵一起到各地進行搜查,以繳清紅巾軍餘孽。
但是在搜捕過程中,由於一些軍人趁機洗劫財物、傷害了無辜百姓,觸犯到了土人中的一些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這些地主階級揚言「客家人挾官剷除土人」,鼓動土人進行報復,於是大械鬥發生了。
二、大械鬥發生的根本原因
爆發在廣東土人與客家人之間的這場大械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清朝末年以來隨著高產糧食作物的傳入造成人口快速增長,百姓之間生存競爭力逐漸增加。
其實,從明朝末年開始,土人與客家人之間的衝突就不斷發生,但是在清朝末年這種情況卻急劇惡化。
原因就是因為隨著地理大發現以及工業革命的展開,一些高產作物比如土豆、玉米隨著商業貿易傳入中國,高產糧食作物的普及提高了糧食產量,因此人口大量增長,到了清朝末年已有四億左右的人口數量。
人口的大量增長使人均土地佔有比率快速降,佔有土地的減少促使許多的村落家族尋找新的生存方式,轉移土地壓力。其中就包括經商和向其他地區移民。
一部分選擇經商來滿足個人及家族生存需要,還有一些人選擇向其他地區移民,這種移民往往是全家甚至整個家族一起進行的,他們遷徙到其他地區墾殖土地滿足自身需求。
客家人就是因為在原居住地人口急劇膨脹,耕地減少,因此選擇遷入廣東東部地區,但是由於他們的遷入侵佔了這裡的土地,因此也會在這些地區引起與原有居民關係的緊張。
由於南方地區宗法氣息濃厚,因此不同宗族稍有不合就械鬥的風氣已經成為東南地區的一種傳統。
客家人在大量遷入廣東後,墾殖當地土地,消耗擠壓當地人的生存資源,這本來就已經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再加上紅巾軍直接點燃的導火索,擴大土人與客家人之間原本就存在已久的矛盾,因此兩者之間爆發了大械鬥。
三、大械鬥發生的政治原因
廣東大械鬥的爆發就是由於官員借搜查叛黨之名劫掠人們的財物,官員們對百姓們的申訴視而不見,只顧自己的利益。大械鬥發生的時期是清朝末年,這個時期中國社會局勢動蕩,國家正經歷著劇變,同時,朝堂之上官員腐敗問題十分嚴重。
清朝末年,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不斷入侵中國,迫使中國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與他們籤訂不平等條約,以便從中國長期攫取利益。
而此時在中國內部一些有識之士想要改革自強以避免國家被欺辱的現象再次發生,但是奈何統治者不思進取,朝廷之上頑固派勢力雄厚,一些措施根本無法推行,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壓榨百姓,中國的局勢很不穩定。
四、大械鬥發生的其他原因
大械鬥發生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土人歧視客家人。客家人是遷徙到廣東的,他們不是這裡的原住民,因此在遷徙到這裡之後,遭到了原住民土人的歧視。
首先是語言歧視,客家人與其他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語言,他們的語言融入不到廣州土人的語言中,因此被認為是蠻夷之語。
其次,客家人與土人的生活習俗和一下節日風俗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一些行為和風俗在土人眼裡是難以理解的、不能接受的,因此引起了土人的歧視。正是歧視推動了後來大械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