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要是沒有在一個地區長期生活過的人,想要聽懂當地的方言,那是非常難的。那麼,對於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許多外地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很輕易就能懂
客家話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歷史上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也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還被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 。
儘管和少數民族長期交融,間接導致了客家話的多樣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夾雜了畲、瑤、黎等少數民族的方言成分,但是從整體上看仍保持著客家話的主體性。這也是因為客家人具有獨特的漢民系穩定群體的歷史淵源,特別是受嶺南山脈的阻隔,所受其他語言的影響滲透較少,才有可能保存一種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話的特色,並且世代相傳至今。客家人不斷遷徙,在由北至南後又遷居全國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的過程中,在環境的壓迫下形成了吃苦堅強、團結進取的精神。
隨著了解的深入,發現大家雖然都為客家人,但所說的客家話卻都有所不同,特別是縣南部的和縣北部的,果然應了那句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然而即使如此,很多時候並不是非得需要普通話才行,這在上一輩中得到充分體現。我並不是抵制普通話,只是這樣的現象一直令我充滿疑惑,亦擔心這種廣泛存在並有著悠久歷史的漢語方言會逐漸消亡。
我們在研究苗瑤畬三族語糸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族都存在「捱話」。在三族發源地的懷化地區特別明顯:外婆稱為「捱婆」,父母親稱為「捱公」「捱母」或「捱媽」。吃飯也叫「食」或「咔」,睡覺也叫「困」,與客家人發音幾乎一樣。這表明,畲語土話在客家人中保留不少。
而山東話和四川話非常接近普通話,尤其是山東話,幾乎沒有差別,所以,如我以前說過的。一種方言能聽懂60%以上,那麼不用學也可以交流了,而山東話屬於90%以上都聽得懂,可以這麼講,對於已經懂普通話的人來說幾乎是沒有語言交流阻礙的,是不用學也懂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