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節,我是隨嶽父嶽母和我一家三口去他們老家過得年。妻子老家是廣東梅州大浦縣,是個客家人。由於妻子坐車暈車,儘管嶽父嶽母此前多次回家探親,那年47歲的她,還是第一次回老家。
嶽父家共兄妹6人,四個兄弟,嶽父排行老二,妻子的大伯曾擔任過江西省的副省長,離休後享受正省級待遇,他早幾年去世了,之後嶽父就成為他們家的長兄,家中的大事都要讓嶽父定奪。
據妻子說,早年他大伯參加革命,解放後大伯留在南昌做官,就將下面三個兄弟一個妹妹安置在江西工作生活。妻子的三叔,因考慮家裡祖屋和祖墳,早年在南昌呆了不到2年就回家鄉了,也因此嶽父嶽母回老家,都是由她的三叔接待。
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過春節我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客家人很重視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都會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掛著內存帶著燈的紅燈籠,甚至在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夜晚休息時主人會告誡你,無論如何紅燈籠裡的燈,不能關掉。到了深夜,各家門口、涼臺上一排排的紅燈籠隨風飄動,閃閃發光,就像無數個紅色火車在開動。
客家人的團圓飯也很講究,飯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剛剛出爐的鹽焗雞,色澤金黃,香味撲鼻,肉香骨酥,還有那清蒸鴨,鴨肉很有嚼勁,耐人尋味;還有那糖醋魚,將一層橙黃色的醬汁上灑一些豆豉,色澤金黃;客家釀三寶,分別是釀青椒、釀茄子、釀豆腐,有青、紫、白三種顏色,十分美味,每盤都十分開胃。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國族群,都是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的。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我想,因為他們是遷徙的外來人口,所以叫客家人。客家人作為一個族群,有很多民俗風情保留至今,並且傳承下來。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會十分熱情的款待,但喝酒時,很注意禮節。大年初二晚團圓飯,我們是驅車趕到離縣城10多公裡嶽父祖籍地大埔縣高陂鎮聚的,三叔和他大女兒住在哪裡。三叔大女婿他自掏腰包花費數萬元請來親朋戚友,男女老少100多人,辦了12坐酒席團圓飯。我好奇地問他,「你家這麼多親戚啊?」他告訴我:這還沒有都請,人到齊了,有四五百人。這真讓我詫異,人丁真是興旺發達。
團圓飯宴席間座位頗有講究,客家人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大小位子入席就座。正廳只安排一臺大桌子,往下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初起我家三口同三叔大女兒及我的小舅子一家安排在第四座,開席時小舅子和我被請上大桌子的主席就座。雖然首次來客家過年,我耳聞目睹當地習俗,我堅定推辭:「我不夠格坐在主席」,他們稱夠。就這樣我被他們連拉帶拽請上了主席。而我的妻子和請客三叔家的大女婿依然坐在第四桌。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有一些規則,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說是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但我怎麼也看不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猜輸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直至盡歡盡醉。晚上10點多鐘,我們有些倦意離席了,據說他們這個團圓飯會持續到明天凌晨。
夜晚的高陂小鎮是安靜地,透過薄薄雲層,月光灑在回家的石板路上,各家各戶的紅燈籠,一閃一閃亮晶晶,給這座小鎮增添了別樣的神秘。我笑著對妻子說:「你們客家人這是怎樣的習俗,花費數萬元三叔的大女婿還坐在第四桌,不是我們事前知道他宴請,還以為他是被請來喝酒的」。妻子看著我,詭異地笑了。
比起其他祭掃祖先墳墓禮俗,客家人的祭掃很有特點,但頗為莊嚴肅穆。對於此,客家人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祭掃祖先墳墓不在我們通常「清明節」,而是在「春秋」時節祭祀。為何?我沒有考證。他們的掃墓,選擇在宜日。據說每年約定兩次,即上半年在農曆二月初一,下半年在八月初一。除了掃墓祭日有擇日講究外,祭祀用的物品也有講究,主要有:雞、豬肉、魚、米飯、煎蛋、香蔥、鹽、茶葉、米酒。關於這些,都有象徵的寓意。
讓人不解的是:初一至初五的祭掃祖先墳墓,女人不得到墳前祭掃,全是男人參加。其他的時間不分男女。客家人多在山區居住,耕地極為有限,再加上講究風水,所以都將祖先葬於各個山頭之上,祭掃要爬到山頂上,離住家都有一段路程。
大年初五,我和孩子隨著嶽父及他們的親戚參加了祭掃活動,到墓地,先剷除雜草,然後在呈倒「品」字形在墓地周圍放上壓紙錢,再將籮筐內的祭祀物品擺在墓碑前,燃燒香、紙、燭。隨後,參與掃墓的子孫晚輩舉行跪拜禮,並灑酒在地。跪拜禮後,撒些米飯在墓地周圍。最後燃放爆竹,掃墓祭祀禮結束,儀式還頗為隆重。有意思的是,嶽母和我的妻子及一些親戚家的女性,只能站在距墓地100多米一個山坡上,目睹著這祭掃祖先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