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2020-12-20 樂遊開眼界伴你天下行

2015年的春節,我是隨嶽父嶽母和我一家三口去他們老家過得年。妻子老家是廣東梅州大浦縣,是個客家人。由於妻子坐車暈車,儘管嶽父嶽母此前多次回家探親,那年47歲的她,還是第一次回老家。

嶽父家共兄妹6人,四個兄弟,嶽父排行老二,妻子的大伯曾擔任過江西省的副省長,離休後享受正省級待遇,他早幾年去世了,之後嶽父就成為他們家的長兄,家中的大事都要讓嶽父定奪。

據妻子說,早年他大伯參加革命,解放後大伯留在南昌做官,就將下面三個兄弟一個妹妹安置在江西工作生活。妻子的三叔,因考慮家裡祖屋和祖墳,早年在南昌呆了不到2年就回家鄉了,也因此嶽父嶽母回老家,都是由她的三叔接待。

梅州作為客家人最集中的聚集地,她的民俗風情富有魅力。「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過春節我感覺到異常的熱鬧,客家人很重視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都會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掛著內存帶著燈的紅燈籠,甚至在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夜晚休息時主人會告誡你,無論如何紅燈籠裡的燈,不能關掉。到了深夜,各家門口、涼臺上一排排的紅燈籠隨風飄動,閃閃發光,就像無數個紅色火車在開動。

客家人的團圓飯也很講究,飯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剛剛出爐的鹽焗雞,色澤金黃,香味撲鼻,肉香骨酥,還有那清蒸鴨,鴨肉很有嚼勁,耐人尋味;還有那糖醋魚,將一層橙黃色的醬汁上灑一些豆豉,色澤金黃;客家釀三寶,分別是釀青椒、釀茄子、釀豆腐,有青、紫、白三種顏色,十分美味,每盤都十分開胃。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國族群,都是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的。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我想,因為他們是遷徙的外來人口,所以叫客家人。客家人作為一個族群,有很多民俗風情保留至今,並且傳承下來。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會十分熱情的款待,但喝酒時,很注意禮節。大年初二晚團圓飯,我們是驅車趕到離縣城10多公裡嶽父祖籍地大埔縣高陂鎮聚的,三叔和他大女兒住在哪裡。三叔大女婿他自掏腰包花費數萬元請來親朋戚友,男女老少100多人,辦了12坐酒席團圓飯。我好奇地問他,「你家這麼多親戚啊?」他告訴我:這還沒有都請,人到齊了,有四五百人。這真讓我詫異,人丁真是興旺發達。

團圓飯宴席間座位頗有講究,客家人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大小位子入席就座。正廳只安排一臺大桌子,往下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初起我家三口同三叔大女兒及我的小舅子一家安排在第四座,開席時小舅子和我被請上大桌子的主席就座。雖然首次來客家過年,我耳聞目睹當地習俗,我堅定推辭:「我不夠格坐在主席」,他們稱夠。就這樣我被他們連拉帶拽請上了主席。而我的妻子和請客三叔家的大女婿依然坐在第四桌。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有一些規則,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說是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但我怎麼也看不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猜輸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直至盡歡盡醉。晚上10點多鐘,我們有些倦意離席了,據說他們這個團圓飯會持續到明天凌晨。

夜晚的高陂小鎮是安靜地,透過薄薄雲層,月光灑在回家的石板路上,各家各戶的紅燈籠,一閃一閃亮晶晶,給這座小鎮增添了別樣的神秘。我笑著對妻子說:「你們客家人這是怎樣的習俗,花費數萬元三叔的大女婿還坐在第四桌,不是我們事前知道他宴請,還以為他是被請來喝酒的」。妻子看著我,詭異地笑了。

比起其他祭掃祖先墳墓禮俗,客家人的祭掃很有特點,但頗為莊嚴肅穆。對於此,客家人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祭掃祖先墳墓不在我們通常「清明節」,而是在「春秋」時節祭祀。為何?我沒有考證。他們的掃墓,選擇在宜日。據說每年約定兩次,即上半年在農曆二月初一,下半年在八月初一。除了掃墓祭日有擇日講究外,祭祀用的物品也有講究,主要有:雞、豬肉、魚、米飯、煎蛋、香蔥、鹽、茶葉、米酒。關於這些,都有象徵的寓意。

讓人不解的是:初一至初五的祭掃祖先墳墓,女人不得到墳前祭掃,全是男人參加。其他的時間不分男女。客家人多在山區居住,耕地極為有限,再加上講究風水,所以都將祖先葬於各個山頭之上,祭掃要爬到山頂上,離住家都有一段路程。

大年初五,我和孩子隨著嶽父及他們的親戚參加了祭掃活動,到墓地,先剷除雜草,然後在呈倒「品」字形在墓地周圍放上壓紙錢,再將籮筐內的祭祀物品擺在墓碑前,燃燒香、紙、燭。隨後,參與掃墓的子孫晚輩舉行跪拜禮,並灑酒在地。跪拜禮後,撒些米飯在墓地周圍。最後燃放爆竹,掃墓祭祀禮結束,儀式還頗為隆重。有意思的是,嶽母和我的妻子及一些親戚家的女性,只能站在距墓地100多米一個山坡上,目睹著這祭掃祖先的全過程。

廣東梅州大浦縣城
廣東梅州大浦縣高陂鎮景色
廣東梅州大浦縣客家人居住的民居

相關焦點

  • 「交春」「接春」豐富多彩的客家人立春習俗
    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客家人不僅具有語言上的獨立性,更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
  • 尋根系列(序):漂泊的客家人,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叫客家人嗎?
    「我的老家在梅州,我是客家人。」「你是客家人啊,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客家話就是廣東話嗎?」然後Cathy便答不上來了。Cathy姐妹倆都出生在梅州,生長在深圳。阿公阿婆常叫她們客家妹,有時會跟她們講客家話,但家裡和幼兒園都是普通話環境,她們不會講客家話,也不了解客家的文化和習俗。這個春節,帶Cathy姐妹回梅州過年。因為疫情,原計劃的10天行程延遲至一個月。
  • 除夕年夜飯,梅州客家人會吃這些菜,你全吃過了嗎?
    對中國每個地方的家庭來說,每年的年夜飯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聚餐,廣東梅州人也是一樣,即使遠隔千裡過年也一定要回家,一家人團團圓圓才好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春節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
  • 冬至是客家人過年的日子
    暖陽高照,今日冬至是客家人過年的日子,雖非法定假日,可在客家人聚居區按傳統習俗是要放假的。我和客家人一起工作過,熟悉他們的生活習俗,他們的祖先本是中原人,期待春暖花開回中原,至今他們死了先入土為安,一年後挖出來裝入壇中,存入陰城,期待隨時提著祖先的骨頭回中原,中國人的祖先情節是難以根除的。
  • 人物|這位梅州客家人,厲害!
    「您是否回過祖籍地廣東梅州?」筆者一提問,大使就打開了話匣子。 從梅州的祖屋回憶起,到祖輩漂洋過海定居模里西斯的經歷,再到自孩提時代起,一遍遍聽父輩講述的家鄉故事… 跟隨王純萬大使的思緒穿越百年歲月,華人歷經艱辛在異國他鄉,生生不息的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浮現在眼前。
  • 廣東客家人的年是這麼過的
    客家人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有兩千五百多萬,主要居住地是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潮汕,廣府群體的某些文化相融合,但也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在春節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梅州  梅州廣東省梅州市總人口約500萬,其中客家人佔97%,享有「世界客都」之稱。
  • 探訪廣東梅州特色名菜,地地道道的梅州菜
    這裡聚集了眾多的客家人,這座城市也充滿了客家風土人情,這邊的客家美食佳餚最有特色了,豐富多樣,美味極致,梅州菜主要為家禽和水產,梅州客家菜餚特色,菜味鮮鹹,吃口脆嫩,在梅州地區包括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共梅州2區1市5縣還有很多客家美食,今天帶大家去探訪梅州當地特色名菜,地地道道的梅州菜。
  • 一句話證明你是梅州客家人,據說超準!
    不過廣東的方言主要分為三大類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下面咱重點說說客家話現代客家話中保留了許多中國古語發音曾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可見客家話分布廣泛同時客語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強
  • 趣談 廣東冬至習俗
    說到廣東冬至習俗,很多人都摸不到頭緒,其實廣東冬至習俗多樣,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習俗,如陽江吃鹹湯圓,佛山蒸「松糕」、中山吃「水欖」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廣東冬至習俗】東莞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
  • 梅州客家人的中秋「老三件」,你吃過嗎?
    客家人聚集地!客家人都關注, 客家人素有製作甜糕點的傳統,寓意吉祥如意。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之外,用月光糕「敬月光」,吃上幾塊豬腸糕和白切糕,是老梅州人必不可少的民風民俗。
  • 捱等客家人又有中甲「梅州德比」看咯,梅縣鐵漢客場挑戰梅州客家
    5月4日晚上,梅州客家和梅縣鐵漢生態將在2019中甲聯賽的賽場上,再次展開「梅州德比」。作為第八輪的一場中甲比賽,梅州客家將坐鎮五華縣惠堂體育場,迎來梅縣鐵漢生態的挑戰。中甲梅州德比,已經來到第二個年頭了。
  •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居住的圍樓展現了獨特的美麗!
    廣州梅州是客家人遷徙的聚居地,這裡被稱為「世界客家」,客家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大批的客家人湧進梅州的時間也已經800多年前了,那時候是宋元時期,大家居住在一起又像是一家人了!泰安樓已經有250年的歷史了,但是在客家圍樓中,它還算是年輕的,用磚石建成,客家族舉全族的力量,建造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環境。出入異鄉的客家人需要抱團取暖,才有家的感覺。
  • 走街竄巷 ▏了解「客家人」特色小吃「粄」一道古老的傳統美食
    客家人做「粄」通常是有時令之分的,例如:過年做「蒸甜粄」、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蔔粄」,所以客家人過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感,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甜粄」又稱大龍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
  • 中國冬至習俗各不同,南吃湯圓北吃餃,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而關於冬至的習俗,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說法,除了南北差異外,各個省份也大有不同,快跟著豬豬一起去看看吧!廣東—冬至大過年要說到冬至氛圍最為濃厚的省份之一,廣東省是一定榜上有名的。對於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諺語「冬至大過年」就顯示出了冬至的重要性。廣東各地都有獨特的冬至習俗,除了舉家團圓一起吃湯圓,廣州人會選擇煲湯圓殺雞殺鴨,佛山則會蒸「松糕」,「酒煮羊肉」則是梅州客家人都喜歡的一道美食,潮汕地區很多外出的人則會在這一天,趕回家祭拜祖宗。
  • 為什麼有的客家人在中秋前後掃墓?
    縱觀現今的漢文化圈,已經基本沒有春祭和秋祭的文化習俗,唯有客家人罕見地還保留有中秋掃墓祭祀的習俗。「秋祀」常在農曆八月初一(俗稱「大清明」)至中秋節前後,也有在冬至前後進行的(如梅州豐順)。
  • 廣東梅州客家博物館,配套完善的客家文化展覽館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大道2號的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也是一個傳承客家文化的博物館,從這個大型的客家博物館也是廣東梅州唯一的以客家人文化展覽館。從當地的文化館可以看出梅州客家文化一直是當代人為傳承客家文化聖地的地方。
  • 廣東大浦客家人如何過冬至?
    廣東大浦客家人如何過冬至? 2020年12月21日 10:21   來源:南方日報
  • 立夏時節,客家人的習俗
    客家人,從秦末將領趙佗領兵下嶺南時期就從中原地區移民過來,因此,客家的傳統節日習俗,往往也帶有明顯中原漢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客家人那麼,經過這麼久,客家人自己的習俗還在流傳嗎?一起來看下客家人立夏習俗與風俗。
  • 作為客家人的你,有沒有那麼一刻,想回到梅州?
    曾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廣東東北角,三省交界處有一座城市人們講客家話,吃客家菜這裡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千年遷徙的最終歸屬梅 州 >宋開寶四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之名即始於此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僑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