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從不識樂譜,到能出口成曲的「山歌王」,從客家土樓唱到北京城,李天生一舉成名後,雖然給他帶來了許多榮譽,但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磨難。他曾經拒絕央視對他的採訪,是什麼使他回心轉意?他又是如何與鄭小瑛結識並共同演奏那盪氣迴腸的《土樓迴響》的?如今,78歲的李天生依然靠演唱山歌「譜寫」著他的傳奇人生。
早報記者曹燮文/圖
從放牛娃到「山歌王」
李天生住在閩西永定湖坑鄉的一座土樓裡,記者找到他時,他正教導遊們唱客家山歌。如今,聽到他那動聽婉轉、優美清脆的歌聲,實在無法讓人將這歌聲與一個七十多歲的古稀老人聯繫在一起。
李天生,龍巖永定縣湖坑村農民。小時候,他每天都要為當地的一位地主放牛。
在放牛時,一位叫阿山的青年極受歡迎,因為他唱歌特別棒,讓小天生羨慕不已。每當放牛時,幾個孩子都會提議,讓阿山唱幾首山歌解解悶,牛就可以由他們代放。
在李天生的眼裡,阿山就是他的偶像。一天,阿山給小孩唱山歌時,無意中發現有一位少年聽得特別出神。在回家的路上,阿山隨口問他說:「小鬼,喜歡唱山歌嗎?」
少年李天生十分誠懇地點點頭說:「喜歡。」
阿山說:「如果喜歡,我就教你。」
爾後,小天生就一邊放牛,一邊向阿山學唱山歌。
幾十年後,李天生與好友提起往事說,當時學唱山歌完全是出於好奇,因為放牛太無聊,學唱山歌可以找點樂。沒想到不僅在縣裡把山歌唱出名,還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幾十年後,甚至唱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難以琢磨,唱山歌竟改變了一位農民娃的命運。
想唱就唱唱到北京
李天生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13歲的他就登臺演唱山歌,成為龍巖永定湖坑土樓裡走出來的山歌新秀。
1956年,剛剛二十出頭的李天生一路過關斬將,一舉獲得了全省賽歌比賽的第一名。當時,全國從各省精選了16位山歌選手,前往北京演唱。
讓李天生終身難忘的是,在1956年的第一屆中國音樂周期間,他和其他演員一起走進中南海懷仁堂為毛主席演唱。
在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面前,李天生演唱了客家情歌《八月十五唱月光》和客家小調《搖桑曲》等。聽完李天生唱的淳樸山歌后,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紛紛鼓掌為他喝彩。
此情此景雖然隔了近半個世紀,但李天生老人回憶起往事依然十分激動:「當時,我演唱的是客家山歌《金豐大山不尋常》,在臺下,很多國家領導人都在觀看演出。當時我才20多歲,心撲撲直跳,既緊張又興奮。」
不識樂譜打道回府
那是李天生人生的第一次轉機。但他與許多機遇擦肩而過。
赴京演出之後,李天生被有關方面安排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
李天生回憶道:「當時學院交給我三個任務,一是灌制唱片,二是在對臺灣廣播裡演唱客家山歌,三是學好音樂。我前兩個任務都完成得很出色,但第三個任務就把我給難住了,因為我從沒讀過一天的書,也沒人教過我識樂譜,實在學不會『哆來咪』。在今天看來是那麼簡單的7個音符,我在當時竟然學了半個月都沒鬧明白,最後只好打背包回老家了。」
李天生雖然不識樂譜,卻會唱幾千首客家山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且他還被行家稱為是當地的「秀才」,他演唱的歌都是自己編的,出口成曲,只要他看上什麼,他就能即興唱上幾首。客家山歌多採用比興手法,有種情景交融的味道,後來他錄製的專輯唱片竟多達二十餘張。
央視採訪遭拒
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中央電視臺的一位領導,無意間聽到中央廣播電臺錄製的一首山歌在中央一臺播放,那首歌聽起來似曾相識。
那位領導對其下屬說,那曲山歌很出名,並詢問是誰唱的。對方回說是閩西永定的李天生,歌名叫《八月十五唱月光》,是一支毛主席曾聆聽過的客家山歌。那位曾到北京唱歌給毛主席聽的山歌王如今是否健在?於是,央視派出記者飛赴龍巖打算採訪這位昔日的山歌王。
央視記者一行從北京不遠數千裡,找到了永定湖坑土樓。他們在李天生的家裡呆了六天,只想讓李天生唱支山歌給他們聽聽,可是李天生就是咬緊牙關,一句也不願唱。
李天生當時說:「我不唱了,我怕了,我唱怕了。」原來,在文革期間,就因為唱山歌,李天生招來了批判和打擊。此後,家人都反對他繼續唱山歌。
無論央視記者如何央求也無濟於事。到了第六天,央視記者耍賴道:「李老師,今天你不唱也得唱,我們這些人千裡迢迢趕來,卻無功而返,你讓我們回去如何交差,你不唱我們就一直住在這,直到你唱為止。」
這位硬骨錚錚的客家漢子內心十分矛盾,終於被央視記者的執著精神所打動,開口為他們唱了那首當年唱給毛主席聽的客家山歌《八月十五唱月光》。央視一套播出李天生演唱的山歌后,李天生的歌聲又一次引起反響。
山歌融入交響樂
2000年春天,廈門愛樂樂團的鄭小瑛女士來到永定湖坑客家土樓採風,沒想到鄭小瑛的此次土樓之行竟成了改變李天生人生的又一個轉機。
當時,鄭小瑛正準備為第十六屆客屬懇親會創作一曲交響樂,她試圖將現代交響樂和古老的土樓文化美妙地結合在一起,她到鄉間去尋找最原始的鄉間音樂素材時,大家向她推薦了李天生。
於是,鄭小瑛來到田間,將正在勞作的李天生請了出來。
那天,李天生捲起高高的褲管,光腳從田裡走回來,腳跟還沾滿泥巴。鄭小瑛讓他唱一首山歌,李天生唱了一首《阿哥出門往南洋》,唱得鄭小瑛興奮不已。
鄭小瑛激動地對他說:「真沒想到,你竟能唱得那麼好,那正是我苦苦尋求的一種十分質樸又渾厚沉雄的客家山歌。」
在當年的客屬懇親會上,李天生和鄭小瑛同臺演出交響樂《土樓迴響》,在《土樓迴響》中,李天生演唱了《阿哥出門往南洋》,一時全場轟動,他的歌聲牽動了許多在場的海外客家遊子的心,牽動著無數海外客家人的親情。
此後,李天生便隨著廈門愛樂樂團前往世界各地演唱。李天生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還能到美國和日本演出。
2005年元旦,在第十七屆客屬懇親會上,「閩西民歌王」李天生和葉笛演奏家邱少春,分別在《土樓迴響》的交響樂第二章和第三章出場。略顯蒼涼而低回的山歌「過番歌」,經由李天生老人未經修飾的質樸嗓音唱來,道出了背井離鄉到海外討生活的客家人無盡的鄉愁和希冀。
演奏到最後一個樂章《客家之歌》時,鄭小瑛轉過身來,指揮全場聽眾大聲唱起一首人人熟知的客家山歌「你有心來俺有情喏,唔怕山高啊水又深吶,山高自有人開路喔,水深還有哇造橋人吶!」那發自肺腑的歌聲,使音樂會達到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