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養媳悲歡 臺灣客家戲曲《花囤女》看一對姊妹兩樣情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早期盛行童養媳風氣。根據教育部門客語辭典,客家族群更為養女、童養媳取別稱為「花囤女」。象徵囤積花蕊,以備開花結子,瓜瓞綿綿。作家王瓊玲以童養媳題材,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合作編寫戲曲《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5日於臺灣戲曲藝術節演出記者會帶來演出精彩片段,預計於5月正式演出。

《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藝術總監鄭榮興表示,客家族群長輩一代常見童養媳,如自己母親就是其一,「尤其早期客家人認為,女孩子長大就是要嫁。要等到長大再嫁,不如小時候就去夫家讓婆婆當女兒養,減低婆媳衝突。導致早期人家只要生到女兒就給別人,童養媳、養女的風氣最流行是在50、60年前,後來就慢慢減少。」

《花囤女》故事設定於臺灣日據時代後。異卵雙胞胎姊妹出生不久後,即出養到不同人家,姊姊到富裕家庭,妹妹則到了貧窮家庭。在變動環境下,姊妹因緣際會遇到彼此,藉由刻有姊、妹字樣的耳環,才認出對方。在姊妹花吟唱的客家戲曲溫婉曲調下,盡顯小人物大時代縮影。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花囤女》,以客家戲的溫婉唱腔娓娓道出臺灣早年「童養媳」習俗。(傳藝中心提供)

鄭榮興表示,除傳統戲外,劇團近年也努力讓客家戲曲演繹多元本土現代故事,繼改編王瓊玲的《一夜新娘一世妻》後,此回再請王瓊玲為編劇,寫出童養媳故事,「童養媳習俗衍生很多故事,各種狀況都有,戲裡參考許多不同案例,如碰到不好的先生、有錢沒錢的家庭、不想與原生家庭往來等等故事。演出信息一發出去,許多童養媳長輩都說想看。」

知名作家王瓊玲。(王錦河攝)

臺灣戲曲藝術節日前已由明華園總團打頭陣,以改編自漫畫的《冥戰錄》揭開演出序幕。系列演出多達20個,從冬天演到夏日,包含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舞臺劇導演王榮裕,都將以各自人生故事搬上舞臺。明華園總團無敵小生孫翠鳳表示,明華園今年也將於藝術節中演出以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本的《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目前正緊鑼密鼓排練中。(高楊)

相關焦點

  • 臺灣戲曲中心公布: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今年3月至5月在新近建成的臺灣戲曲中心舉行。1月10日在臺北舉行的記者會上,主辦方安排了臺灣戲曲選段表演。圖為《孝莊與多爾袞》選段。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臺灣將推出首出客家歌舞劇 展客家音樂舞蹈特色
    1月18日,主要幕後製作人員在臺北為即將推出的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暖身。該劇暫名《福春嫁女》或《麗君姊妹要出嫁》,選擇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藍本,大膽融合現代音樂與傳統客家音樂的餘韻,將客家語言戲劇化,歌舞客家化。該劇預計於今年10月中旬在臺北首演,從本月27日公開甄選主要演員。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八日電 (記者 黃少華 路梅)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目前正在醞釀推出。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自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之播遷,閩粵一帶民間戲曲亦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乃建立於閩粵曲藝的基礎之上。  於一九四五年國民黨統治臺灣之前,臺灣民間戲曲已非常蓬勃,其中較重要之劇種有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本地歌仔、歌仔戲、車鼓系統、客家三腳採茶戲、法事戲、皮影戲、掌中戲及傀儡戲等。  民間戲曲於流傳過程中,經常會融合當地音樂,形成新的藝術特色,因此在形式上往往與原來的戲曲風格有所差異。當大陸戲曲藝術傳入臺灣之後,於特殊時空背景下,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之表演藝術。
  • 臺灣傳統戲曲概況
    臺灣傳統戲劇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大戲、小戲與偶戲等三種。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目前臺灣許多傳統戲劇都已近乎失傳,以地域性來說,大戲方面,南管音樂社團雖還有少數社團從事南管戲傳播工作,但已鮮有南管戲劇表演。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系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系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系,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說。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戲曲專家:「26條措施」增加臺青就業機會
    中新社臺北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26條措施』對臺灣戲曲人才很有吸引力,畢竟臺灣市場較小,而大陸市場非常大。」臺灣戲曲學院音樂系老師王學彥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據王學彥介紹,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最主要的戲曲人才培養中心,但因此間劇團少,觀眾群有限,限縮戲曲市場,該校不少學生畢業後不得不轉行,而從事本行工作的,有的需跑不同劇團賺錢,有的則做兼職。「26條措施」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
  • 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客家服飾織品美學展 呈現客家女性之美
    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開展魔術秀融入客家元素。(巫靜婷攝)華夏經緯網11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織品服飾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客家民族將文化及性格特徵融入織品服飾與工藝技法之中,為推廣傳承技藝,客發中心27日起於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展期至2021年2月19日止,展示從古至今南北客家女性服飾的變化,新舊交織散發女性之美。
  • 深圳客家音樂
    【深圳商報訊】(記者 畢國學 通訊員 黃榮強 黃偉群)應臺灣鄉土藝術國際文化交流學會邀請,布吉客家音樂聯誼會組織了27人的赴臺灣文化交流團,於11月20日至26日赴臺灣進行客家文化交流活動。他們的專業水平,精彩演出,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節目,得到當地臺灣客家鄉親的高度稱讚。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如魚得水與瀕臨失傳  除布袋戲之外,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於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的遷徒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是建立在閩粵曲藝基礎之上的。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 使命為先潤無聲 藝術播灑兩岸情——訪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
    詹秀蓉「我這次特地從美國回來參加在贛州召開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和第十一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覺得有一種使命讓我無法推卸,這也是我多年來在書法藝術創作上體現的海峽兩岸情,希望海峽兩岸文化經濟交流合作有更廣闊的前景。」
  • 臺灣客家桐趣遊 桐花漫舞 體驗客家風情
    這是一趟以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為主的旅行團──「臺灣客家桐趣遊」,由星洲日報大北馬丶星洲電子報及檳州客家公會舉辦,而選擇在5月份出發,也是希望能碰上油桐花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景。在8天旅程中一路陪伴我們的導遊小範,一開始就向大家講述臺灣歷史及現況,當然也不忘盡責地向我們介紹臺灣客家人。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地區大多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稀少的土地資源難以承受人口增長的壓力,只有向外遷徙,客家人別無選擇。而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對客家人來說司空見慣,他們有不怕吃苦、樂於向外拓展的天性。客家的長輩常常這樣告誡外出謀生的子女:「再苦再難也要忍耐,不可半路轉水(指回頭)而被人看衰(指看不起)。」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一百多年,客家人大規模地離開大陸鄉土遷往南洋各地。
  • 淺論閩西與臺灣客家的關係
    「在臺灣講客家話的人口起碼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以族譜做統計,祖先有閩西客家血緣的臺灣人遠遠超過此數目」。②又據姓氏推測,認為「閩客各半,即臺灣人口中,祖先是客籍或目前仍是客籍的人口約佔半數」。③這些數目眾多的客家人,與閩西客家的關係如何?本文擬對此作一探討。  一  臺灣有不少客家姓氏。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系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系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系,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說。
  • 一臺三位「阿搭嫂」,閩臺戲曲巧嘗新
    15日和16日,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劇團合作演出的《阿搭嫂》,在上海獻藝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該劇融合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三個地方戲曲劇種,展現了閩臺戲曲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  最吸引眼球的,是舞臺上同時出現三位「阿搭嫂」。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林幸慧特別為這檔演出規劃了主題:「一樣花轎,兩樣情懷」。         事實上,傳統戲與創新戲「1+1」的方式,已是臺灣豫劇團慣用的推廣手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對記者說,團隊營銷策略是傳統戲搭配創新戲,觀眾購買套票。「很期待以創新戲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戲,從而認識到傳統之美,而不是只奔著舞臺聲光創意去,那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