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1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早期盛行童養媳風氣。根據教育部門客語辭典,客家族群更為養女、童養媳取別稱為「花囤女」。象徵囤積花蕊,以備開花結子,瓜瓞綿綿。作家王瓊玲以童養媳題材,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合作編寫戲曲《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5日於臺灣戲曲藝術節演出記者會帶來演出精彩片段,預計於5月正式演出。
《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藝術總監鄭榮興表示,客家族群長輩一代常見童養媳,如自己母親就是其一,「尤其早期客家人認為,女孩子長大就是要嫁。要等到長大再嫁,不如小時候就去夫家讓婆婆當女兒養,減低婆媳衝突。導致早期人家只要生到女兒就給別人,童養媳、養女的風氣最流行是在50、60年前,後來就慢慢減少。」
《花囤女》故事設定於臺灣日據時代後。異卵雙胞胎姊妹出生不久後,即出養到不同人家,姊姊到富裕家庭,妹妹則到了貧窮家庭。在變動環境下,姊妹因緣際會遇到彼此,藉由刻有姊、妹字樣的耳環,才認出對方。在姊妹花吟唱的客家戲曲溫婉曲調下,盡顯小人物大時代縮影。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花囤女》,以客家戲的溫婉唱腔娓娓道出臺灣早年「童養媳」習俗。(傳藝中心提供)
鄭榮興表示,除傳統戲外,劇團近年也努力讓客家戲曲演繹多元本土現代故事,繼改編王瓊玲的《一夜新娘一世妻》後,此回再請王瓊玲為編劇,寫出童養媳故事,「童養媳習俗衍生很多故事,各種狀況都有,戲裡參考許多不同案例,如碰到不好的先生、有錢沒錢的家庭、不想與原生家庭往來等等故事。演出信息一發出去,許多童養媳長輩都說想看。」
知名作家王瓊玲。(王錦河攝)
臺灣戲曲藝術節日前已由明華園總團打頭陣,以改編自漫畫的《冥戰錄》揭開演出序幕。系列演出多達20個,從冬天演到夏日,包含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舞臺劇導演王榮裕,都將以各自人生故事搬上舞臺。明華園總團無敵小生孫翠鳳表示,明華園今年也將於藝術節中演出以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本的《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目前正緊鑼密鼓排練中。(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