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自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之播遷,閩粵一帶民間戲曲亦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乃建立於閩粵曲藝的基礎之上。

  於一九四五年國民黨統治臺灣之前,臺灣民間戲曲已非常蓬勃,其中較重要之劇種有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本地歌仔、歌仔戲、車鼓系統、客家三腳採茶戲、法事戲、皮影戲、掌中戲及傀儡戲等。

  民間戲曲於流傳過程中,經常會融合當地音樂,形成新的藝術特色,因此在形式上往往與原來的戲曲風格有所差異。當大陸戲曲藝術傳入臺灣之後,於特殊時空背景下,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之表演藝術。例如大陸梨園戲在臺灣稱為南管戲,且主要以小梨園七子班為主;九甲戲傳入臺灣之後,與北管戲曲結合,風格又不同於大陸的九甲戲;而臺灣的亂彈戲又包括雅部崑曲、各地方小調與京戲音樂,定義上又與花部亂彈不同;偶戲傳入臺灣之後,也與北管、南管、潮調音樂結合,形成不同風格的表演型態。因此臺灣的傳統戲曲,與原來的閩粵戲曲已有差異,而當時的創新現在也都成為傳統,所謂的傳統戲曲僅為概念性之界定。

  自漢族移民遷居臺灣,臺灣的戲曲活動即非常興盛,而傳統戲曲表演亦是早期臺灣民間最普遍之娛樂。臺灣的演藝團體除職業劇團外,尚有許多業餘性質之演藝社團,此類業餘社團之成員,俗稱「子弟」,有別於一般職業演員,在傳統社會中,「做戲仔」屬於「下九流」行業,但參加子弟軒社則系社會地位表徵之一。子弟社團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兼具休閒娛樂、社交聯誼及凝聚族群意識等多種社會功能。

  臺灣傳統戲曲其實並非純粹屬於表演藝術,其宗教儀式性往往重於藝術性,民間之戲曲通常附屬在宗教活動中,傳統戲曲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尤其落地掃及野臺表演型態,幾乎均與酬神廟會活動有關,而法事戲與傀儡戲,本身即為一種宗教儀式。

  傳統戲曲起源於民間,也流傳於民間,亦為民眾生活之一,而歷來不受官方統治階級與士大夫的肯定,因此向來俗民文化與貴族文化,便形成甚大差距。傳統戲曲中的崑曲、南管即是因過於典雅、精緻,雖受文人雅士喜愛,卻無法獲致廣大基層民眾之認同,而未能在臺灣民間普遍流行。

  從明代漢族的移民臺灣,至日據時期末年,傳統戲曲在臺灣均系自然醞釀形成,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在臺灣厲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傳統戲曲,鼓勵民間劇團演出「皇民化劇」,臺灣的傳統戲曲開始在政治勢力陰影之下遭受壓抑。而當時臺灣知識分子對傳統戲曲的排斥與鄙視,當然也對傳統戲曲造成莫大打擊。此種上下箝制與內外交攻,使原本蓬勃發展的傳統戲曲嚴重受挫,許多劇種僅能暫時銷聲匿跡,直至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後,才又重整旗鼓,恢復生機。

  光復初期傳統戲曲再度興起,於日據末年被禁錮之戲曲亦紛紛重現,一時之間戲曲藝術百花齊放。但好景不常,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隨即展開幹預措施,一九四七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限定準演舊劇一○四出;一九五四年省政府頒布核准演出劇目縮減為二十九種,且幾乎均為忠貞愛國類戲碼;至一九五八年省教育廳再增加二十二種,準演劇本僅五十一出。

  此外,政府為「改良」地方戲曲,自一九五一年起,由教育廳配合歌仔戲、布袋戲劇團演出「反共抗俄劇」,傳統戲曲表演《大義滅親》、《女匪幹》、《投奔光明》及《望中央》之類的劇目,以示反共抗俄劇團總動員。至一九五八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調查數據顯示,當時臺灣的傳統劇團約有四百八十團,其中歌仔戲二百三十五團居冠,其次為布袋戲,有一百八十八團之多。

  對臺灣傳統戲曲造成最大傷害的其實並非政治因素,而是臺灣社會型態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轉型,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由於經濟之成長,民眾生活日漸富裕,各種視聽娛樂媒體日益增多,一九六二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一九六九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聲光俱佳無遠弗屆之視聽設備,迅速取代傳統戲曲的地位,傳統戲曲既非唯一選擇,亦不能滿足民眾之需求,於是傳統戲曲不敵現代科技文明的挑戰而急遽沒落。雖歌仔戲與布袋戲亦曾於電視屏幕上風靡一時,但在一九七一年,臺灣省政府制定「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限制臺語節目播出之時間與時段,使傳統戲曲加速沒落。

  在漫長的白色恐怖陰影下,臺灣文化成為禁忌,而藝術文化也被視為政戰工具,用以加強思想教育與政令宣傳。基於「改善社會風俗」、「節約拜拜」,政府又限制傳統戲曲表演名目與場次,而民間劇團只得以「慶祝軍人節」、「紀念『國父』誕辰」等名目申請演出。

  八○年代初期,傳統戲曲曾經一度有復甦趨勢,因當時臺灣民間盛行「大家樂」賭博,求神扶乩「逼神明」者眾。按臺灣民間宗教習俗,祈福許願多採演戲酬神方式叩答神明,因此這段期間臺灣出現許多陰廟翻新重建,脫衣舞秀蓬勃發展等怪異現象;傳統戲曲蒙受其利,劇團演出場次激增,演戲活動熱絡空前,傳統戲曲似有「復興」之象;直至愛國獎券停止發行,大家樂賭風冷卻,傳統戲曲才再度沒落。

  八○年代末期,隨著政治的民主化與本土意識之提升,臺灣傳統戲曲似乎逐漸又受到關注,但至今傳統戲曲仍然無法解決後繼無人之困境,民俗曲藝依然嚴重面臨失傳危機。

  長期以來,傳統戲曲處於自生自滅狀態下茍延殘喘,政府的文化資源分配一向是重大陸輕臺灣、重現代輕傳統、重外國輕本土、重都市輕鄉鎮;在西化教育政策下,臺灣傳統文化完全被犧牲,導致此代青年對本土傳統藝術一無所知,甚至鄙視自己的文化傳統。

  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文化政策下,傳統戲曲之中僅大陸劇種最受照顧,於技藝傳承方面,光復至今京戲傳承計有:國光藝校、華岡藝校、復興劇校、臺灣藝術學院(前「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大學,以及陸光、海光、大鵬劇校設有京戲科系,公立劇隊有「復興」、「陸光」、「海光」、「大鵬」、「明駝京戲團隊」及「飛馬豫劇隊」,至今臺灣本土傳統戲曲科系,僅有一九九四年成立的復興劇校歌仔戲科(該校於一九九九年七月改制),公立劇團則僅有宜蘭縣的「蘭陽戲劇團」。

  其實,近年來在本土化訴求,以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小區總體營造政策主導下,臺灣的傳統戲曲的確漸受重視,但文化資源分配仍有「既患寡又患不均」的問題。

  目前臺灣傳統戲曲已奄奄一息,其中南管戲已無職業劇團,業餘劇團僅存「清雅樂府」和「合和藝苑」,且演出機會甚少;九甲戲僅存員林「生新樂歌劇團」,但大多演出歌仔戲而甚少表演九甲戲;曾經在臺灣風行一時的亂彈戲僅存臺中「新美園」,演員平均年齡達八十餘歲,後繼無人,該團負責人王金鳳先生已於二○○二年五月逝世,目前其演出也幾乎呈現停頓狀態;四平戲則在宜蘭吳貴英女士辭世後失傳,目前僅宜蘭與桃、竹、苗地區尚有少數四平戲藝人,但已無四平戲劇團。

  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劇種——歌仔戲,目前登記立案的劇團約有一百七十團,但如扣除空頭劇團與「康樂隊」,實際上有固定演出的劇團不超過七十團,且表演素質愈來愈低落,穿插現代歌曲、熱情豔舞與色情對話之劇團比比皆是。

  歌舞小戲中的車鼓系列目前多為業餘陣頭,且以錄音帶取代唱腔;客家三腳採茶戲已瀕臨失傳,而由三腳採茶戲所發展成的客家採茶戲更是嚴重變質,成為結合歌仔戲、北管戲及現代流行歌曲為一體的新型劇種,但鮮少有客家歌謠。本地歌仔現存於宜蘭地區,藝人平均年齡七十餘歲,亦面臨即將消失狀態;在喪葬場合中演出的法事戲亦難得一見。

  偶戲方面,原本為數最多的布袋戲團,目前約有三百多團,但亦充斥空頭劇團,且多數劇團兼營電影播放,或改為康樂隊,原有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以及潮調布袋戲已銷聲匿跡,有專屬後場之布袋戲團僅存數團;皮影戲僅存高雄五團,近年來林振森先生於臺北三重成立的「華洲園皮影戲團」,則為一現代皮影劇團。傀儡戲為臺灣最神秘之劇種,由于禁忌繁多,難以普及,加上傳子不傳女之觀念,傳承問題更是嚴重。

  綜觀臺灣傳統戲曲滄桑,五十多年來傳統戲曲幾乎均處於被壓抑、利用及鄙視之情況,近年來本土傳統戲曲雖逐漸受到關注,卻又無法解決後繼無人之危機。傳統戲曲於當今社會,不僅缺乏觀眾,亦欠缺優秀演員,且更未培養編導、舞臺技術及後場音樂人才,對傳統戲曲的傳承工作,幾乎一無所成。

  一九九九年七月,國光藝校、復興劇校合併改制為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期待該校能夠成為一所培育臺灣傳統戲曲人才的一流學府。此外,促使現有戲曲學校與民間劇團積極交流、合作,落實臺灣傳統戲曲精緻化,培養傳統戲曲欣賞人口,將是挽救臺灣傳統戲曲的當務之急,否則,此等珍貴之傳統藝術即將於當代迅速消失!

(來源:《臺灣戲曲》)

編輯:秋日

相關焦點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林幸慧特別為這檔演出規劃了主題:「一樣花轎,兩樣情懷」。         事實上,傳統戲與創新戲「1+1」的方式,已是臺灣豫劇團慣用的推廣手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對記者說,團隊營銷策略是傳統戲搭配創新戲,觀眾購買套票。「很期待以創新戲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戲,從而認識到傳統之美,而不是只奔著舞臺聲光創意去,那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舉辦「承功——新秀舞臺」推動傳統戲曲傳承
    臺灣歌仔戲名家廖瓊枝25日在臺北說。當日,「2019承功——新秀舞臺」在臺北舉行記者會。這個項目以青年戲曲演員為主體,將在11月7日至17日推出12個劇團、18位新秀、8場次、每場三折的折子戲演出,選取各劇目最精華片段,並試圖讓不同劇種互相觀摩,碰撞出更多火花。今年是「承功——新秀舞臺」舉辦的第四屆。
  • 臺灣傳統戲曲概況
    臺灣傳統戲劇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大戲、小戲與偶戲等三種。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臺灣戲曲中心公布: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今年3月至5月在新近建成的臺灣戲曲中心舉行。1月10日在臺北舉行的記者會上,主辦方安排了臺灣戲曲選段表演。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20多年來,她為推動兩岸傳統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奔走不懈。  有人曾笑稱,有好戲的地方就能見到蔡欣欣。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 戲曲雜思
    好就好在向今人——特別是向今之青年文化人——傳播民族優秀傳統藝術及其理論。我倒以為結合藝術形式(戲曲、書法、國畫、剪紙……)的展示,講授藝術理論更要緊!昔年,一次和錢鍾書先生聊到文藝理論時,錢鍾書說:「迄今為止,西方文藝理論沒有超出中國古典文論。」我立即應和說了句:「您這話,我舉雙手贊成!」文藝理論是文藝創作經驗的提煉、概括、總結,轉又對文藝創作起指導、開示、啟發之功。
  • 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石家莊8月27日電 題: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 高紅超  暑假就要結束,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林昱慈並沒有抓住餘下空閒時光出去玩耍,而是「窩」在練功房裡練功,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與姐姐同臺演出。  林昱慈的姐姐林庭瑜是臺灣國光劇團青年新秀。在姐姐影響下,林昱慈也成為一名戲曲藝術的痴迷者。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 臺灣戲曲學院蔡欣欣副校長到重慶講學
    臺灣戲曲學院蔡欣欣副校長到重慶講學 2014年11月14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重慶消息 日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蔡欣欣教授來渝考察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