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圖為「國光」劇團推出的「現代京劇」《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劇照。
(資料圖片)

  圖為當代傳奇劇場作品《等待果陀》(改編自貝克特《等待戈多》)宣傳照。
(資料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曾貴為「國劇」,慰藉鄉愁

  京劇在臺灣生根的故事,要從六七十年前說起。1948年,梅蘭芳愛徒、僅有20歲的名伶顧正秋,從大陸帶著自己的「顧劇團」,應邀至臺北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寶島完整呈現。「顧劇團」在戲院一駐約5年,顧正秋等人也終於留在臺灣,成為京劇的播種者。「一曲蘇三驚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選段更讓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人淚落沾襟,國粹成為老一輩鄉愁的慰藉。

  隨後臺三軍各自成立劇團,分別名為陸光、大鵬、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勞軍任務。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將相和》《失空斬》這類大文戲在臺上唱,阿兵哥交頭接耳,吵鬧到聽不見演員在唱什麼。長官雖幾次命令全場肅靜,甚至全體罰站警示,但沒多久底下人又吵作一團。

  「你擋得住嗎?」吳興國緊鎖眉關,神情有些悽然,「我在旁邊看著掉眼淚啊,我的老師這樣堅持,這樣受辱,你們再吵,我還是最飽滿地表現給你們看。為什麼?他捨不得這個行業嘛。」交談中,吳興國反覆提到一句話,「時代變了」。

  因時代遷移,創新求存

  時代變了,年輕阿兵哥已經不看京劇了。名角兒尚且受辱,普通演員更不用說。臺三軍劇團原本承擔一定量的勞軍演出任務,普通演員卻被在演出記錄上直接蓋章打發完事,觀眾不愛看了,演員便也不必再演。

  1979年,原大鵬京劇隊知名旦角郭小莊創辦民間京劇團「雅音小集」,在臺灣率先將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結合,並首創京劇導演制。在唱念做打與流派藝術之外,京劇在臺灣從此擁有更廣闊的面向,新編戲也逐漸受人矚目。1986年,吳興國夫婦創辦「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之作《欲望城國》(改編自莎翁悲劇《麥克白》)中,蘇格蘭將軍麥克白變身東周薊國大將敖叔徵,傳統京劇中的忠孝節義也改換為「欲望」主題,京劇唱腔雖在,表演中卻已融入現代舞,服裝也大為革新。

  當代傳奇劇場創立時,正是京劇在臺灣艱困關頭,30年勉力延續京劇血脈,吳興國事後看來也是「辛苦得一塌糊塗」。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3。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說,劇團1995年成立,成團的第一齣戲是《新編陸文龍》,在「國軍文藝中心」演出,「真的都是白頭觀眾。作為京劇工作者,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觀眾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有觀眾才能往下走。」

  如何應對大陸熱、本土化「夾擊」?

  「21世紀的新觀眾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但是他們喜歡音樂、舞蹈、電影、舞臺劇、文學,他們不是戲迷卻愛好藝文。」「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為了讓京劇更貼近時代脈動,「國光」劇團顛覆戲曲一向「看角兒、看流派」的觀看焦點,積極融合電影運鏡、多媒體影像等現代劇場觀念,擴大京劇藝術視野,竭力讓京劇現代化、文學化與生活化。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一時間大陸京劇團紛紛登場,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豔玲……在對岸京劇「正統」到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的「雙重夾擊」下,京劇在臺灣的發展似乎無以為繼。通過主推「傳統是永恆的時尚」概念,「國光」劇團每年堅持推出新編戲,同時以貼近年輕人的主題重新包裝老戲,多年來致力於培育跨越各年齡層的觀眾群,近些年成效已經顯現。

  原大陸知名崑曲小生、後加入「國光」劇團的溫宇航說,雖然可能有人覺得「國光」劇團既沒有翻也沒有打,唱功也不如大陸名角兒,但我們是很有向心力的團隊,表演的整體性很強。「京劇在臺灣一直有『原罪』,政治不正確。民進黨執政後,這種輿論從未停歇過。」溫宇航對記者說,10多年劇團所獲資金支持逐年削減,而大陸相關重視度卻在提高,「你加1,我減1,長期下去就差大了。」

  臺灣如今有公立、私立京劇團體各兩家,分別是「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屬京崑劇團,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和李寶春(知名來臺老生演員)的臺北新劇團。近年的新編戲甚至老戲公演,觀眾年齡層有所降低,上座率也相對理想。專業師資、人才傳承,雖然依然令人憂心,但張育華說,在臺灣,京劇土壤雖然貧瘠,可戲曲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相關焦點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資料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與京劇結緣半世紀,內心滿是驕傲——專訪臺灣表演藝術名家吳興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任姍姍 程龍)(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  (資料圖片)  剛剛過去的2016年,京劇界痛失名宿,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顧正秋等多位表演藝術家相繼辭世。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共同致力於祖國的民族藝術,卻創造了四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四種藝術流派。同是一出《玉堂春》,他們就創造了四種唱法,個性鮮明,異彩紛呈。當然,作為大藝術家,荀、尚二位先生不但是繼承傳統藝術的典範,更是改革創新的榜樣。荀先生就曾三學《貴妃醉酒》,四學《玉堂春》。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我希望通過我的表演和講述,使大眾能夠明白,京劇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內涵的藝術。」魏海敏說,京劇藝術源自北京,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臺灣也開出了不一樣的花朵。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推動兩岸京劇藝術交流。  「戲劇的本質是讓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也希望通過觀賞京劇,讓觀眾的生活也變得更美好。」魏海敏說。(來源: 新華網)
  • 「梨園雅集——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在臺舉辦
    新華社臺北9月10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梨園雅集——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首場演出10日晚在臺北親子劇場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由北京京劇院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聯合主辦,將於10日至13日在臺北、臺中舉行三場演唱會和兩次戲曲交流活動。
  • 臺灣舉辦「承功——新秀舞臺」推動傳統戲曲傳承
    臺灣歌仔戲名家廖瓊枝25日在臺北說。當日,「2019承功——新秀舞臺」在臺北舉行記者會。這個項目以青年戲曲演員為主體,將在11月7日至17日推出12個劇團、18位新秀、8場次、每場三折的折子戲演出,選取各劇目最精華片段,並試圖讓不同劇種互相觀摩,碰撞出更多火花。今年是「承功——新秀舞臺」舉辦的第四屆。
  • 戲曲進高校 | 時代變了,傳統戲曲如何表現世道人心?淮劇《小城...
    這個月裡,錫劇《董存瑞》、梆子戲《母親》、京劇《鑑證》、淮劇《小城》和《村裡來了花喜鵲》五部精彩劇目走進了江蘇多所高校,通過導賞、演出、互動環節、講座等形式,把戲曲文化、戲曲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也收穫了學生滿滿的「回饋」。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圖為臺灣豫劇團經典劇目《楊金花》宣傳照,圖左為名角王海玲。(資料圖片)圖為臺灣豫劇團新編戲《飛馬行》宣傳照。(資料圖片)身為河南人,記者在臺期間聽說豫劇在當地頗有市場,其實有些意外。歌仔戲、客家戲受熱捧倒不稀罕,畢竟閩南人和客家人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但若說起豫劇,別說觀眾要一路聽著相對陌生的河南方言,就是在臺灣生長的演員想學河南話也難。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近日,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裡好戲連臺、名家薈萃,梅派、馬派、程派等六派經典劇目在北京京劇院輪番上演,天橋藝術中心「徽調京韻」展覽引得遊人腳步不停……一系列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主題活動密集開展。開放包容 為京劇注入持久活力「邇來徽部迭興,踵事增華,人浮於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眾多戲曲藝人匯集京城演出,為什麼只有徽班蓬勃發展壯大並最終孕育出享譽世界的京劇藝術?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資料圖片)   去年歲末,記者在臺期間趕上了臺灣豫劇團的兩場戲,頭天晚上演出年度大戲《飛馬行》,次日則是「王海玲經典傳承計劃」的重頭戲《香囊記》。前者以鮮卑族悽美愛情故事開創新局,鋪陳草原兒女情懷;後者作為豫劇花旦必修劇目,由「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培養出的新生代演員接棒演出。
  • ...生越來越懂得如何欣賞戲曲|傳統戲曲|肖悅華|慈禧|陳澄|京劇|校園
    這是12月11日晚上京劇《鑑證》走進南京三江學院的一幕,演出開始前,首先由江蘇新聞廣播的主持人李傑為同學們做戲前導賞。對臺下座無虛席的同學們來說,讓他們驚詫與喝彩的有很多很多,因為這部小劇場戲曲,除了京劇的傳統之美,還有頗多讓年輕人著迷的創新點。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
  • 崑曲藝樹在臺開枝散葉不容易(臺灣戲曲訪談錄①)
    記者在臺數月間,一路參加當地曲社(指曲友組織,曲友間聚會稱「曲會」)活動,觀看業餘劇團演出,並與曲友(指專注於崑曲清唱者)、崑曲研究者、專業演員等長談。在結束駐臺時,欣聞臺灣「中央大學」即將成立全臺首座崑曲博物館,並於今年5月開幕時舉辦崑曲藝術節。想到臺灣崑曲傳習者口中的「不絕如縷」「自求多福」,不覺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