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2020-12-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臺灣京崑劇團在「臺北戲棚」演出《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本報記者 張 盼攝

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

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傳道授業全臺唯一

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連同京劇系在內,學校共設有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民俗技藝學系(雜技等)、劇場藝術學系共6個專業科系,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我們3個傳統戲曲科,師資來自京劇系早期畢業的學生,現在京劇系畢業生也會被請去教別的系,或者擔任歌仔戲新戲的導演。」偶樹瓊說。

臺灣戲曲學院早年曾設豫劇科,如今已停止招生。臺灣豫劇團駐地在高雄,有京劇系學生家住南部,畢業後會加入豫劇團。在臺灣,劇種間雖有分別卻無不攜手合作,因為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是共同旨歸。

京劇系附設京崑劇團前身為創建於1963年的「復興京劇團」,早年以搬演膾炙人口的老戲為主,比如《四郎探母》《白蛇傳》《龍鳳呈祥》《楊家將》等,共有百餘出。上世紀90年代後,立足傳統編創新劇,包括去年的新編崑劇《二子乘舟》、新編京劇《琵琶行》,前年的新編崑劇《蔡文姬》等。

偶樹瓊介紹說,臺灣京崑劇團現有52名團員,其中演員30名,樂隊人員12名。團員非常穩定,平均三四十歲,生旦淨醜行當演員俱全,平時可分出3組承擔演出。演員分級管理,初級演員去年演出160多場,最高級的也要演約80場。

如遇臺灣崑劇團等缺少固定演員的劇團公演,臺灣京崑劇團有時還要提供支援。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常年演出,有些新編京劇大戲也要從「國光」劇團請演員加盟。劇團間人才互借,也是臺灣的戲曲演出生態。

兩岸攜手傳承藝術

崑曲在臺灣目前沒有公家劇團,主要由校園社團和民間崑曲團體傳承,臺灣京劇團改名兼顧京昆,是希望通過公家單位也為崑曲盡一份力量。臺灣京崑劇團演員有人早年間參與「崑曲傳習計劃」,平常也會學習經典的《牡丹亭·遊園驚夢》等,「每個演員都有幾齣昆戲在身上」。

臺灣「中央研究院」首位戲曲院士曾永義致力於推廣崑曲,上世紀90年代曾主持「崑曲傳習計劃」,在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承擔崑曲傳承責任上,也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他還幫助劇團創作年度大戲。

新編崑劇《蔡文姬》便由曾永義攜臺灣京崑劇團結合經典改編而成,前年在大陸完成首演,去年又二度前往演出。隨著兩岸戲曲界深度交流,不少大陸京昆名家幫助臺灣的劇團教戲、排戲、編腔等。京崑劇種在臺灣綿延不絕,離不開大陸戲曲界的支持。

臺灣京崑劇團演員唐瑞蘭畢業於復興劇校,參加過崑曲傳習計劃藝生班,正式跟大陸來的崑曲名家學習。團內還有幾人也是如此,此後也參與過崑曲折子戲的傳承演出,他們對記者坦言受教於名師獲益良多。「我們算是雙管齊下,京昆都不偏廢。去年有兩齣新編大戲,一京一昆。今年應該還會再演個崑劇,傳統京劇也會演。演員都是同一批人。」偶樹瓊說。

戲曲推廣經年有成

「靜態文化看故宮,動態文化看復興。」1994年,復興劇校推出「觀光戲」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至今延續該傳統,如今每周二四由京崑劇團與特技團員在學校劇場演出約2小時。2012年至2016年共演出500多場,觀賞人數超過2萬人。因戲曲推廣有成,獲臺灣教育部門「藝術貢獻獎」。

偶樹瓊說,如今來學校看戲的觀光客沒有以前多,有些被位於繁華地段的「臺北戲棚」分流,目前學校演出主要供臺北及周邊的中小學生認識傳統戲曲,那些學校的老師會集體組織學生過來參觀和看戲。

在記者探訪時,恰好趕上兩所小學前來看戲。工作人員帶領幾名小朋友上臺體驗,車船轎馬的虛擬化呈現,戲曲知識的趣味問答,讓舞臺上下的小學生興奮不已。京崑劇團隨後帶來一段兒童京劇表演,詼諧生動又不失京劇韻味。

「要麼是去中小學做推廣,要麼是定點在我們學校演出,大概有兩三個學校同時來看。」偶樹瓊說,如果在本校演出,每場可容納600人,目前已執行了兩個多月,大概有三十四場。再加上進中小學校園推廣的五六十場,在劇團整體的戲曲演出中,能佔到四分之一。

「進校園有兩件事,一是純粹做推廣,一是配合中小學語文課。有時課本教到相關的內容,比如西遊記的故事,我們就會去演西遊戲,先介紹演示戲曲動作等,再引導學生看個簡單的戲,通常會持續約2小時。」偶樹瓊說,在新編年度大戲方面,京崑劇團會進入大學校園推廣,由高校老師安排一兩節課,幫助學生領略戲曲之美,並向其介紹新戲特色所在。

配合傳統節慶和廟會,劇團還會為裡民演出一兩場戲。臺灣的社區、養老院也有劇團身影,三五個演員來段戲,給民眾過過癮。「戲曲學院附設劇團不同於一般的職業劇團,我們有這個責任。」偶樹瓊說。

相關焦點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20多年來,她為推動兩岸傳統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奔走不懈。  有人曾笑稱,有好戲的地方就能見到蔡欣欣。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 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
    原標題:踏千山嘗百草 學醫問道弦歌不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堅持48載尋覓大山裡的中華瑰寶「我們要進山採藥嘍!」又到一年採藥季。10月19日清晨,旭日初升,在武義縣西聯鎮大溪口村山腳下,一群來自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的小藥童集結完畢。
  • 兩岸攜手助傳承 傳統藝術煥新顏
    自此,師徒兩人聯手為兩岸京劇藝術的交流與共同進步努力。梅葆玖仙逝後,魏海敏心中感慨萬分。「我和老師之間的師生緣,仿佛是兩岸之間在隔絕又復通之後,傳統文化藝術的血脈又接通了,是難得的、不可思議的。」她說,師父畢生的願望之一,就是「讓京劇文化的血脈,在兩岸生生不息」。  兩岸互補 崑曲國際化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
  • 臺灣舉辦「承功——新秀舞臺」推動傳統戲曲傳承
    本屆活動還把觸角延伸到南臺灣,邀請臺南和屏東的劇團一同參演。「傳統戲曲有著輝煌璀璨的過去,通過新秀舞臺培育新人,我們能看到傳統戲曲的希望和未來。」主辦方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說。青年演員在記者會上表演《跪韓鋪》片段。(新華社記者陳斌攝)「讓傳統老戲的功底繼承下來,這就是『承功』想做的。」
  • 【124校慶】弦歌不輟,薪火相傳,跨越時空,外院學子獻禮交大
    4月8日,交通大學迎來建校124周年暨遷校64周年,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歷史時刻,也是交大人承揚傳統,開創未來,實現中國夢、交大夢的嶄新起點。124年日月兼程,出色的教學成績、溫暖的人文情懷、繽紛的櫻花、金色的梧桐落葉是屬於交大的獨特記憶點,也是交大帶給我們的滿滿收穫。 根據學校安排,外國語學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了校慶紀念活動。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於一九四五年國民黨統治臺灣之前,臺灣民間戲曲已非常蓬勃,其中較重要之劇種有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本地歌仔、歌仔戲、車鼓系統、客家三腳採茶戲、法事戲、皮影戲、掌中戲及傀儡戲等。  民間戲曲於流傳過程中,經常會融合當地音樂,形成新的藝術特色,因此在形式上往往與原來的戲曲風格有所差異。當大陸戲曲藝術傳入臺灣之後,於特殊時空背景下,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之表演藝術。
  • 兩岸合創《阿搭嫂》融合高甲、客家、歌仔三戲種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臺北5月31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記者31日從臺灣戲曲學院臺灣青年劇團了解到,由兩岸藝術家和青年學生聯合創作的戲曲作品《阿搭嫂》,將同臺呈現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三種傳統戲曲形式,於6月1日至3日登上臺北城市舞臺劇場。  據了解,此劇原為高甲戲,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編劇,曾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
  • 杭州靈隱寺光泉:五年凝心聚力 弦歌不輟堅守慈孝初心
    中新網杭州8月18日電 (方堃)「五年凝心聚力,弦歌不輟,是中華慈孝文化節不忘初心、弘揚慈孝文化的堅守。」8月1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2019第五屆中華慈孝文化節上表示,人生天地間,慈孝本皆同,慈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倫理起點,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
  • 臺灣戲曲學院蔡欣欣副校長到重慶講學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重慶消息 日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蔡欣欣教授來渝考察講學。蔡欣欣副校長考察參觀了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實訓劇場和影視表演、川劇、國標、民間舞課堂,並與該校領導交流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之後,蔡欣欣教授為學院戲劇影視系、文化管理系、文化傳承系的廣大師生舉辦了一場題為「非遺、文創——雙重視域下的臺灣傳統戲曲景觀」的講座。
  • 臺灣戲曲專家:「26條措施」增加臺青就業機會
    中新社臺北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26條措施』對臺灣戲曲人才很有吸引力,畢竟臺灣市場較小,而大陸市場非常大。」臺灣戲曲學院音樂系老師王學彥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據王學彥介紹,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最主要的戲曲人才培養中心,但因此間劇團少,觀眾群有限,限縮戲曲市場,該校不少學生畢業後不得不轉行,而從事本行工作的,有的需跑不同劇團賺錢,有的則做兼職。「26條措施」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
  • 兩岸一家親—— 石獅鵬山工貿學校-臺灣戲曲學院 兩岸學子交流活動圓滿完成
    我校與臺灣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兩岸一家親」大型聯歡晚會於2018年6月18日晚在我校蔡衍善大禮堂舉行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
  • 《橄欖樹》攜《鄉愁》全新演繹 2018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元宵期間...
    ―2018兩岸元宵戲曲晚會」昨日在廈錄製。晚會力爭在呈現形式、演繹內容和文化交流方面實現三大突破,為兩岸觀眾呈現一臺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製作精良、時尚大氣的高品質戲曲風綜藝晚會。  晚會通過現代電視語言以及戲曲跨界、混搭、改編等藝術手法,讓戲曲與兩岸經典流行歌曲「聯姻」,展示國粹戲曲的當代美學韻味。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臺灣戲曲學子河北學藝「滿載而歸」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師生合演《黃鶴樓》。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中新社石家莊8月8日電 (記者 高紅超)京胡聲聲,絲弦繞梁。  「2016年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石家莊研習營」於7月12日至8月8日在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舉行。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戲曲學習之旅結束,很多臺灣學生表示此行「受益匪淺」。  「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匯報演出時間,但凝聚著我們一個月來的學習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