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閩西與臺灣客家的關係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與福建一水之隔,歷史上曾有一段時期,受福建所轄,與福建同處一省。福建的西部,則是廣大客家人的大本營之一,為遷居海內外客家人的祖地。臺灣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其「人口比率約佔百分之十六,有三百多萬的客家人口」①事實上,不少學者認為,臺灣客家人佔總人口的比率遠不止16%。「在臺灣講客家話的人口起碼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以族譜做統計,祖先有閩西客家血緣的臺灣人遠遠超過此數目」。②又據姓氏推測,認為「閩客各半,即臺灣人口中,祖先是客籍或目前仍是客籍的人口約佔半數」。③這些數目眾多的客家人,與閩西客家的關係如何?本文擬對此作一探討。

  一

  臺灣有不少客家姓氏。據統計,如今在臺灣的100大姓中,客家人佔優勢的姓有鍾、溫、邱、羅、彭、徐、鄧、劉、姜、範、詹、塗、餘、傅、簡、古、曾、湯、黎、賴、宋、鄒、廖、巫、盧等姓,客、福五五波的姓氏有藍、張、蕭、朱、李、賴、簡、遊、黃、胡、魏、戴、曹等姓。④這些客家姓氏,大多直接遷自閩西,或者祖先從閩西遷到他鄉後,再遷到臺灣。

  閩西與臺灣客家有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在閩西汀州客家八縣中,數寧化、武平、永定三縣遷到臺灣的客家人數目最多,據統計,寧化的姓氏與臺灣有親緣關係的高達90多姓,它們分別是:丁、萬、馬、鄧、王、方、丘、葉、左、盧、艾、寧、馮、朱、華、伊、劉、危、許、江、陰、歐陽、孫、伍、張、李、陸、邵、潘、嚴、連、蘇、陳、巫、餘、吳、鄒、杜、楊、何、羅、林、鄭、易、範、周、修、胡、姜、柯、鍾、饒、俞、莊、段、郭、夏、聶、高、翁、黃、錢、徐、袁、黃、曹、諶、龔、章、梁、肖、康、程、彭、傅、韓、董、曾、謝、溫、遊、雷、賴、藍、管、廖、蔡、熊、潘、黎、戴。⑤來自寧化客家縣的臺灣姓氏之多,令人咋舌。

  武平縣在乾隆年間廢止「海禁」後,飄洋過海到臺灣開基的有魏、李、練、劉、鍾、何、呂、曾、饒等姓⑥,這些姓氏都是清朝年間到臺灣的,若與民國以後遷臺的姓氏一起計,則遠不止上述幾個姓。

  從永定遷到臺灣的客家姓氏也不少,如雍正年間,黃維英及黃日英、只仁父子等,入墾今臺中市南屯區。乾隆初,黃舉英入墾今通霄。乾隆五年(1740),劉文科入墾今嘉義大林,分傳至嘉義梅山。乾隆初,曾和泗入墾今中察。乾隆末,曾富達、曾日育入墾今臺中大裡。嘉慶年間,曾瑞衍入墾今霧峰;曾子海入墾今臺中豐原。道光年間,曾赤片入墾豐原。乾隆中葉,林增皆、林興應入墾今臺中市,林淑勤入墾今南投鎮。永定蘇姓家族也有許多族人遷居臺灣。如蘇經派下:乾隆年間,蘇昌龍入墾今臺中;蘇彰煥、蘇周琮入墾今苗慄頭份;蘇承益、蘇德懷入墾今新竹寶山;蘇祿進及蘇乾秀、乾德兄弟入墾今新竹香山。嘉慶年間,蘇新長入墾今苗慄銅鑼;蘇進魁入墾今新竹芳林;蘇湖宗入墾今苗慄公館;蘇成昭入墾今新竹關西;蘇開全入墾今新竹竹東。⑦另外,臺灣中壢等地的胡姓,以及臺灣彰化、嘉義、臺北等地的大部分江姓均來自永定。

  據永定高頭修於乾隆年間的江姓族譜記載,高頭開基祖江添澄長子繼富(十世)派下十八世「秋貴,阿龍去東都」。⑧由此可見,早在明末清初,高頭江姓就有人移居臺灣,由於臺灣的自然條件比較好,以農耕為主要經濟形式的客家人到那裡謀生比較容易,加上客家人有濃厚的宗親觀念,致使宗族中遷臺者綿綿不斷。據載,高頭江姓東山房的江在寧於雍正四年(1726)入墾今臺北板橋;江在河雍正七年(1729)入墾今臺中市南區;雍正年間江漢宜入墾今桃園觀音;江漢維入墾今桃園蘆竹;江漢奎入墾今桃園八德;江漢瑜入墾今板橋;江漢瑾入墾今臺北中和。乾隆年間江濱演入墾今彰化永靖;江在蛟入墾今臺中大雅;江在裡入墾今桃園龍潭;江永清、江遠清入墾今觀音;江仰輝入墾今蘆竹;江敬欽入墾今桃園市;江淇蕃入墾今臺北上城;江資蕃入墾今基隆市。江姓的北山房,雍正年問有江立賢入墾今桃園市。乾隆年間,江常瑞入墾今新竹新埔;江周入墾今桃園新屋;江盛伍入墾今八德;江琪煥入墾今桃園中壢。江姓的南山房,雍正年間有江上學、正安兄弟入墾今臺北三芝;江上儀入墾今臺北新莊。乾隆年間,江秀蓮入墾今中壢;江震廷、江慶五入墾今三芝。另外還有一些從永定高頭遷出的江姓,但不明其屬何房的,如康熙末年江涵和入墾今彰化員林;雍正年間,江琪臻入墾今桃園縣;江宗瑞入墾今桃園市;江育春入墾今中壢;江時入墾今中和。 ⑨這些江姓裔孫入墾臺灣,有的是父子去臺,有的是祖孫去臺,有的是母子去臺;也有青年人去臺後再娶妻的,甚至有的是一家兄弟五六人全部去臺灣的。高頭江姓僅十七到二十二世(約十七世紀中期到十八世紀中期)在族譜中有記載的到臺灣謀生的就有460多人。另外有些因整家乃至整個宗族入墾臺灣的,譜中並未記載。據高頭東山房江姓族譜載,清乾隆時,「伯祖太東峰公{十三世)裔孫、裔侄孫居臺灣不下千家」,高頭江姓遷臺者之眾由此可見一斑。一直到本世紀,高頭江姓仍有遷居臺灣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而到臺灣探親,並留在臺灣謀生;一部分是因內戰後國民黨失敗,隨國民黨部隊去臺灣的;也有一部分是從東南亞等國轉遷到臺灣去的。

  這些入墾臺灣的永定高頭江姓,到臺灣後人口繁衍較快,如十八世渡臺祖江對賢在嘉義縣新港的後裔有4000多人,十八世渡臺者江璞亭在臺北板橋南雅莊的後裔有3000多人,十八世渡臺者江泮濱在臺的後裔也有4000多人。⑩如今,高頭江姓的後裔幾乎遍布臺灣,尤其以彰化、嘉義、臺北三地最多。在苗慄、基隆、新竹、南投、臺中、宜蘭、花連、屏東、澎湖等地分布較為集中。

  從閩西遷到臺灣客家姓氏的遷臺形式有一些共同之處:從時間上看,大多數是在乾隆年間解除「海禁」政策之後;移墾的地方以中部臺中、苗慄、新竹、桃園、臺北一帶居多;移居的方式多半不是出於政府的有計劃安排,而是依宗族鄉土關係的互相牽引「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移民的背景出於家族性與地域性。由於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本位為家庭,家庭又以父族為主,所以「父兄向海外走,家庭亦隨之向海外走。父傳子,子傳孫。亦可以說,父引子,子引孫,形成一條親族移民的水走廊」(11)上文對永定高頭江姓遷居臺灣的敘述可以充分說明這一特徵。

  歷代從閩西客家地區遷到臺灣的客家人綿綿不斷,姓氏眾多,充分反映了閩西客家與臺灣有著的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他們對祖國寶島的開發,對臺灣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

  從閩西遷到臺灣的客家人,有的聚居在一起,形成臺灣的「客莊」;有的與從閩東南地區遷去的閩南人或者臺灣當地的原住民雜居在一起。由於長期的共同生產,共同生活,文化接觸頻繁,原鄉的語言、習俗逐漸淡化不可避免。但數百年過去了,他們仍然使用客家話,仍然保留了原鄉的一些習俗及信仰特徵,尤其是居住在「客莊」的客家人。

  在習俗上,臺灣客家人傳承了閩西的許多風俗,如打獵分獵物時,見者有份,獵狗也可分到一份。一些村落的客家人在打獵前還要拜狩獵神。殺豬時,親族及鄰裡都要分到一份豬肉。臺灣的客家人也愛唱山歌,客家莊普遍有「山歌班」,除了「採茶戲」並無其它戲種。而「採茶戲」在閩西客家首府——長汀一帶十分普遍。

  在結婚儀式上,臺灣客家與閩西客家至今有許多相似之處:

  (1)兩岸客家均有背新娘上轎的習俗,並且在背到夫家的過程中,新娘的腳不能落地;
  (2)兩岸客家均有「罵嫁」、「哭嫁」、「吵嫁」的習俗;
  (3)新娘出嫁家門要過火,即跨過艾草燒的火堆,以示避邪,進夫家門也要過火堆;
  (4)新娘出門以後,娘家要緊閉大門,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娘家的財氣被帶到新郎家;
  (5)新娘出嫁要打傘,即便是晚上出門也要打紙傘;
  (6)出嫁前,新娘或立或坐於一個大簸箕中的米鬥上,合家吃團圓飯;
  (7)兩岸客家新娘起身到夫家的傳統時間一般在凌晨,進入夫家的門不能遲於中午12點。(12)

  閩西、臺灣兩地客家人結婚儀式至今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是婚俗代代相傳的結果。根據地方史志記載:民國時臺灣的婚俗與閩西的便是大相逕庭。閩西以上杭為例,民國《上杭縣誌》曰:

  婚禮古有六,邑俗兩姓結婚,媒妁向女家以白紙開具女生年月日時送往男家,謂之打婚紙。女家不合意,則不出婚紙,即古納採問名之意。男家合婚定聘金備禮往女家小定,即吉納吉之意。繼而男家備禮往女家大定,女家具婚紙往男家,謂之出紅婚(前之生庚用白紙拈條寫,此則用龍鳳貼,故謂之紅婚書,婚貼者男家例應用潤筆奉送),即古之納徵也。往時分大定出婚為二,近多一二次舉行,男家制米分遣女族女家答如禮,男家送菜(即豬牛肉)有論百斤者,女家則回婿之親屬鞋帕手巾足圍之類,旋擇吉送日子,即古之請期也(請期例應奉日子產金一園或數園不等)。親迎之禮,舊志雲成婚前一日女家送奩具到男家,至日男之父醮其男詣女家親迎,行奠雁禮。女家延婿宴飲,與簪婿花掛紅,女之父母醮其女升輿,就親黨中延男女各二送家合巹禮,女眷旋迴,婿家設席款男眷,夜分乃散。(13)

  而民國《臺灣通史》則載:

  議婚之時,媒氏送女庚帖於男家,書其年月日,三日內家中無事,然後訂盟。間有誤器物者,則改卜,亦古者問名之意也。 .

  訂盟之日,男家以戒指贈女,附以糕餅之屬。母嫂親往,女奉茶。既定,女家留宴,或僅遣媒氏送之。

  納採之禮,俗曰「插簪」」。男家以金一對,系朱絲,置於盆內,或用銀簪,視其貧富。具豚羊、糕餅、糖品、鮮花、老酒、大燭之屬,媒氏乘轎前導,鼓吹送之。女家酬以糕餅時果,若香蕉、風梨頭、紅柑之類。各以其物,分饋親友。

  納徵之禮,俗曰「完聘」。男家具婚書聘金,介以鳳冠、蟒襖、衣裳、繡靴、金錫、珠花及大餅、糖晶品之屬,送至女家,又以錫制檳榔兩座,每座四葉,一書「二姓合婚」,一書「百年偕老」。女家收一,復婚書,以糕餅時果答之,又以紅帽、緞靴、袍褂、鞋襪及荷包、扁袋、書籍、筆硯之類饋婿……

  請期之日,命媒氏送日課於女家,別具更信儀,女家反之。更儀者,催妝之禮也。

  親迎之日,卜吉而冠,扦戚屬少女父母兄弟俱存者為賓,仿古者筮賓之禮也,婿坐堂上,置冠履新衣於竹篩,以香薰之,祓(fu扶。求祥拜佛,除災求福的迷信舉動)不祥也,賓三梳婿發而加之冠,之加之義也。既冠,拜先祖,告廟也。次拜父母,無父母者主婚者代之,醮以酒,申戒辭,仿醮席也。次拜渚父兄長。皆答之,重成人也。是時女亦行笄禮,如前儀,唯賓用童子。既畢,設筵以餞,女首坐,父母兄弟姐妹以次陪。酒三巡而撒。凡冠笄之禮曰「上頭」。先以糯米磨為大丸,上頭以紅,分饋親友。是日合食之,以取團圓之意。(14)

  從上述《上杭縣誌》與《臺灣通史》對婚俗的記載可知,上杭客家民同時婚俗有「打婚紙」、「小定」、「出紅婚」、「大定」、「親迎」等內容,與臺灣婚俗大同小異,都是傳承古代婚俗中六禮即議婚、訂盟、納採、納徵、請期、親迎的結果。

  在民間信仰方而,臺灣客家也傳承了閩西客家的許多信仰特徵。臺灣至今還供奉有「定光古佛」,如臺北淡水的鄞山寺供奉的就是定光古佛。(15)眾所周知,定光古佛是閩西武平、上杭、永定、長汀等地客家人普遍信奉的神祗。具體而言,兩地客家的民間信仰在以下幾點上存在相同之處:(16)

  (1)兩地客家信仰都是儒、道、釋不分,融於一爐,帶有很大的混合性,都崇拜佛祖、觀音、閻羅、玉皇大帝、玄天大帝、三官大帝、城隍、土地、文昌帝君等中國漢人所共有的釋道儒諸神,並信奉天上聖母、臨水夫人等區域性神明。

  (2)歲時節日的祭儀上,兩地有不少共同點。在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清明、端午、入夏、七月半、冬至之時,兩地的多數客家人都會到村中的神廟去祭神。或在家門口燒香、或在路口祭鬼,有的還會到祖祠中去燒香祭祖。

  (3)兩地客家人在民間信仰中有共同的基本觀念,都把人、神、鬼分成三大類,分別居於同一世界的不同層次即天界、陽界(人間)、陰間中,三大類之間又不是絕然有別,在某些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即民間流行的「輪迴」之說,解放前閩西客家地區打醮之時,道士(有的地方是和尚)常在法場中掛一些圖畫,其中有一張便是這種「輪迴」圖,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勸人們多做善事,以後才能升天成神,反之則會打入地獄成惡鬼。

  (4)兩地客家的民間信仰都具有很濃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色彩,通常都以是否對自己有用為原則來選擇祭拜對象,只要有「靈驗」,能庇佑自己,就不管哪路神明均可朝拜、供奉,因而佛、道、釋之神常摻雜在一起,甚至共處一堂,同受香火。在舉行某些神明活動時,和尚、道土、童乩均可主持,沒有明顯的職業區別。只要有靈驗,連石頭或樹都可以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如閩西上杭縣官莊鄉官莊壩的鎮龍庵就供奉一塊石頭,據言這「石頭菩薩」十分靈驗,因而庵中燒香者甚眾。

  在文化心態上,臺灣與閩西客家也有不少共同之處:

  (1)兩地客家人都認為根在大陸的中原,祖先是中華民族,客家人是中華漢民族的組成部分,這是閩西客家人和臺灣客家人的共識。根據客家姓氏族譜的記載:客家人本來活動的範圍,大約是北起現在的山西長治縣,西到河南的靈縣,東達安徽的壽縣,南到湖北的黃陵、黃崗,中到河南新安豐以西、穎水之北。

  (2)兩地客家都具有客家精神的特質,即刻苦耐勞、辛勤創業、愛國愛鄉、敬宗愛祖、奮發圖強、興學育才、知書達禮等。這種客家精神,存在於客家民系的各個階層之中,它不僅曾經幫助客家人在異常艱苦的歲月中度過重重苦難,引導客家人在求生存圖溫飽的年代裡披荊斬棘,創立家業,反抗侵略,救亡圖強,而且在新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綜上所述,閩西與臺灣兩地的客家血緣相通,習俗相近,在民間信仰、文化心態上均有許多共同之處。閩臺兩地地緣相近,骨肉相連,臺灣同胞的祖先大部分來自福建。同時,在歷史上的一些時期裡,閩臺兩地又屬於同一個行政區,同歸福建管轄,因此,在文化上屬於同一區域性文化,臺灣的根在大陸,臺灣客家的根在閩西,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作者系福建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注釋:
  ①戴寶村:《大臺北地區客家族群史研究》,刊於賴澤涵主編的《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 頁34—39。
  ②林瑤琪:《臺灣客家人的弱勢族群情結》,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編的《臺灣源流》第8種,1997年,頁92—106。
  ③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是否成立「客家委員會」在待商榷》,刊於該會主編的《客家源流》第17種,2000年,頁1—3。
  ④林瑤琪:《臺灣客家人的弱勢族群情結》,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編的《客家源流》第8種,1997年,頁92—106。
  ⑤劉善群:《試論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刊於李智主編的《客家》,1997年第3期,頁7—14、
  ⑥何安慶:《清代開發臺灣的武平人》,謝重光主編的《客家》,1995年第2期,頁65—67;
  ⑦羅肇錦: 《臺灣「客家話」失落的現象》,刊於臺灣各姓淵源研究學會主編的《臺灣源流》第14種,1999年,頁124—130。
  ⑧1661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在臺灣建立了政權,把赤嵌(今臺南市)稱為「東都明京」,
  ⑨羅肇錦:《臺灣「客家話」失落的現象》,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會學主編的《臺灣源流》14種,1999年,頁124—130。
  10蘇志強:《永定高頭江姓與臺灣江姓同根共源考》,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主編的《臺灣源流》第4種,1996年,頁15—26,
  1l林其錟:《五緣文化論》,1994年,上海書店出版社,頁4,
  12鄭曉華:《大陸與臺灣兩岸客家文化特徵比較》,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主編的《臺灣源流》第11種,1998年,頁99—104。
  13李秉乾輯校:《方志中的閩臺婚俗》,載福建省民俗學會編的《閩臺婚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298—313。
  14李秉乾輯校:《方志中的閩臺婚俗》,載福建省民俗學會編的《閩臺婚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298—313
  15戴寶村:《大臺北地區客家族群史研究》,刊於賴澤涵主編的《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4—39。
  16石奕龍:《閩臺民間信仰的異同比較》,刊於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主編的《客家源流》第七種,1997年,頁84—91。

  鍾晉蘭

來源:中華客家網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公王與伯公——閩西客家村落守護神
    公王與伯公——閩西客家 村落守護神 張佑周 文/圖 公王與伯公是閩西客家民間信仰中最為常見的神靈,僻居自然村落水口、橋頭、井邊、山崖、古樹之下的大小神壇,在崇山峻岭、溝溝壑壑中隨處可見。閩西客家每個自然村至少都有一個公王和多個伯公,共同守護著柳暗花明、鶯歌燕舞的美麗村落。
  •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張金川 攝    圖為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活動現場。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11月30日電 (張金川)用鄉音述鄉情,以學術會老友。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30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2011年12月05日 13:4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旺報》報導,「丘逢甲的祖籍在福建上杭,後遷到廣東蕉嶺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自唐代以來的客家文人名家輩出,張九齡、楊萬裡、文天祥、宋湘、黃遵憲、丘逢甲等,都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這與客家的重教傳統是分不開的。    具有刻苦、堅忍、勤奮的品格。    當年,客家人從中原一帶長途跋涉來到贛南、閩西、粵北等地。
  • 「客家莊園」閩西培田村:古村活了,日子好了
    原標題:「客家莊園」閩西培田村:古村活了,日子好了 培田村有「客家莊園」「民間故宮」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約7萬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築群輕訴著培田古民居800餘年的歷史。 張斌 攝 「接待的旅遊、研學團隊越來越多了。」
  • 閩西客家婚俗:新娘入門跨雞而過稱"攔門雞"(圖)
    閩西客家迎娶中「過米篩」  「臘月庚子喜滿堂,情人和合結成雙。婚姻自主簡樸辦,莫圖鼓樂車馬逛。夫妻勤儉創偉業,幸福生活甜如糖。盼望弄璋早日降,光宗耀祖慶華堂。  力乍村也是一個客家聚居村。  今年已有75歲的謝亞庚,提及1960年代的貧困生活,她的感慨之情溢於言表:「那個時代,能送這麼多饃已經很不容易了,兩個饃能當一天口糧呢!」  謝亞庚回憶,她出嫁時,婆家還送了豬頭。在「家」這個漢字中,「豕」指豬,是客家財富的象徵。
  • 福建武平「客家保護神」定光佛金身結束首度臺灣巡遊(組圖)
    臺海網12月24日訊 (駐臺記者 陳小清)昨天,福建武平「客家保護神」定光佛金身結束首次巡遊臺灣活動,在隨行46人的護送下,從臺北起駕,直飛廈門回到武平縣巖前鎮獅巖均慶寺。
  • 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精神
    勤勞刻苦、開拓進取這是學界一致公認的客家精神的重要方面,這種精神無論是在民間歌曲,或是在舞蹈、雜藝,或是戲曲藝能中,都有鮮明的體現。在客家山歌中有許多歌唱勤勞刻苦精神的曲目。如:梅縣的疊字山歌《嫁郎愛嫁勞動郎》就是較為典型的一首。
  • 閩西重鎮,客家祖地,福建龍巖人氣最高的八個旅遊景點
    龍巖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福建內陸鄰海城市。距龍巖市區城東2公裡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巖紋似龍而得名「龍巖洞」,龍巖市名由此而來,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龍巖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
  • 吳伯雄饒穎奇在臺北會見永定客家文化交流團
    閩西新聞網臺北13日電 (通訊員 劉永良) 5月13日下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會見了在臺灣參訪的永定縣客家文化交流團,共敘親情。他表示,龍巖是客家人重要的集聚地,希望通過兩地客家的交流,促成兩岸和平發展能夠穩固地向前,不要倒退,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吳伯雄盛情邀請永定縣明年能夠派更多的鄉親到臺灣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話別時,吳伯雄把一個繡刻有「經濟合作手攜手,文化交流心連心」的紀念牌匾贈送給永定客家文化交流團。
  • 閩南客家蘿蔔丸子
    閩南客家蘿蔔丸子客家菜如同客家語一樣古老,是中華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關 ,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 防城港 ,臺灣的新竹客家菜分布範圍主要包括贛江、 汀江、梅江、東江和北江流域的贛南、閩西、粵東、粵北和珠江口東岸的客家大本營,還有遍布於湘滇陝黔浙瓊等省的散點客家居住地。客家菜餚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客家菜保留著中原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
  • 首屆海峽兩岸客家話演講比賽(龍巖)觀後感
    做個學堂四四方,讀書寫字念文章……」上杭客家妹唱道,表達了客家孩童對於讀書、學習的嚮往。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吂(máng)開花,摘來邏(lá)公爹。公爹吂起,摘來邏姊姊。姊姊吂梳頭,摘來嘍(lòu)黃牛。黃牛跌落溪,水牛來拔尾,拔呀上,拔呀下……」臺灣客家妹唱道,表達了客家人對相親相愛、和諧融洽生活的追求。
  • 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
    臺灣與福建客家人同氣連枝,聲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濃於水」。兩岸客家人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是同一種族的淵源與流派關係。從歷史上看,臺灣客家人的「根」在大陸,福建是他們渡臺的出發點和祖居地。閩臺客家人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係都密不可分。本文就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談點粗淺看法。
  • 閩西的精神食糧,看完的人都轉了!
    眾所周知,閩西客家人熱情好客。 好客之道,酒是少不了的,而這酒就是閩西客家地區家家戶戶自釀的米酒。 客家人釀酒的歷史悠久,如龍巖的沉缸燒、汀州的客家酒娘、永定的糯米酒、五華的長樂燒、興寧的齊昌白、梅縣的客家娘酒、贛州的麥飯石、龍南的釀米酒,都是在客家地區久銷不衰的名酒。 客家米酒製作簡單易學,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釀,是客家女子獨有的技藝。
  • 客家,一個族群的誕生與覺醒
    從某種角度看,客家運動與客家研究相互纏繞,相互塑造。」本文是我關於客家的一系列文章裡較系統的一篇,發表於《華夏地理》2010年9月號別冊。也許,可以給關注客家問題的朋友提供一點背景知識和思考方向。客家,一個族群的誕生與覺醒一個在贛閩粵邊遷徙千年的沉默族群,兩百年前在廣東覺醒,開始影響中國。30年前,客家核心區閩西和贛南的居民還不知道自己是客家。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16日上午,由三明市客聯會、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等社團組織共同主辦的第26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寧化舉行。來自省內外58個客家社團的代表齊聚祖地,尋根謁祖,共話發展。
  • 臺灣高雄仁武民俗交流團抵閩西藝術尋根
    中新社龍巖九月十三日電(記者孫賢迅)臺灣高雄縣仁武鄉民俗運動委員會交流訪問團五十名成員,今日來到閩西,將與連城縣新泉鄉舉行一場跨越海峽的「牛」與「牛」的對話,人與人的情感溝通。
  • 祖地尋源: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黃帝陵祭始祖
    你好臺灣網龍巖8月7日消息(記者 陳少偉)8月6日,由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龍巖市臺灣事務辦公室、龍巖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龍巖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祖地尋源」海峽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廣播夏令營》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黃帝陵舉行啟動儀式。
  • 閩西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客家祖地,你知道在哪嗎
    長汀堪稱客家祖地。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古城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小城」。它保存有諸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古城,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之一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紀念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 兩岸七夕牽手 客家版「非誠勿擾」高雄上演
    昨(13日)晚,2013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寶島客家歡」壓軸晚會,在寶島臺灣甜蜜登場。兩岸數百名單身青年在高雄相聚、放歌,一出客家版的「非誠勿擾」,讓他們玩得盡興,彼此間結下深厚友誼。今年,客家情緣寶島再續。燭光 美食 浪漫相約昨晚,來自龍巖客家縣市及廈門、漳州的百餘位單身青年,與百位臺灣單身青年,一起度過了美好的七夕夜晚。傍晚5時起,臺灣青年陸續來到位於高雄淨園休閒農場的七夕牽手會現場,等候大陸青年。起初,兩岸青年略帶靦腆,但相處一會兒就熟稔起來,一起與園中萌態百出的草泥馬溫柔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