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地處閩贛邊陲要衝的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西晉太康三年(282)始置新羅縣,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建汀州,自盛唐至清末,均為州、郡、路、府治所。 長汀堪稱客家祖地。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古城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小城」。它保存有諸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古城,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之一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紀念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唐代城牆
唐大曆四年(769),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從東坊口大丘頭(距城關約5裡)遷移至今址,於臥龍山之陽築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郡守劉均擴城,城牆周長5裡餘,基寬3 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闢濟川、秋成、頒條、鄞江、 通遠、興賢等城門六處。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廣儲門」和「麗春門」兩門樓。明崇禎九年(1636)重修,將城牆增高加厚,並築寶珠門和惠吉門。 至1924年,城牆大部分被拆毀。現存城牆自朝天門至惠吉門近河一帶,長1125米,還有城門樓3座。城門樓皆為明清時 期磚木結構,氣勢雄偉。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山
臥龍山的「龍山白雲」為汀州八景之首。史載臥龍山闢於唐代,宋時在山巔建更樓,曰北極樓。明崇禎間,郡守唐世涵重建北極樓,又名玄武樓。清康熙、道光年間皆有修葺。今樓內尚存《重建北極樓碑記》和「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 據民國版《長汀縣誌》載:「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又名九龍。」
雲驤閣
雲驤閣在長汀縣城東烏石山,「雲驤曉月」為汀州八景之一。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曆年間,是一座方形的兩層樓閣,飛簷凌空,翹角捲雲,雄偉壯觀。樓上是一廳二間,四面為走馬樓沿。底層大殿朝東,殿的屏風後有門,朝西,橫額書「雲驤閣」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門兩旁有奇石數片,磊落雕鏤, 玲瓏剔透。門左有一石高丈餘,不附於土,傳說它是風雨吹送來的,故稱「飛來石」。1929年3月,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在雲驤閣成立。
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始建於宋代,庭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1370平方米,建築古樸,環境清雅,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闢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在大堂前的坪院東側,有兩棵植於唐代的柏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俗稱唐雙柏,是汀州古城的歷史見證。清代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來汀州督考時住在試院。一天晚上,明月當空,他在古柏下散步時忽見樹梢上有兩個紅衣人向他作揖。次日早起,他寫了一副對 聯貼於樹旁的雙忠廟前:「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 紀曉嵐這裡所說的「朱衣人」,指的是明末唐王隆武帝朱聿鍵遭清兵追殺逃至汀州,朱聿鍵的兩員大將不願被俘,自縊於雙柏樹下。 後人為紀念這兩員大將,在樹旁建有「雙忠廟」祭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試 院內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汀州試院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三元閣
三元閣,原是唐代古城門,始建於唐大曆年間,為汀州刺史陳劍遷州築城時的南大門,原名「鄞江門」。明崇禎年間加 以擴修,始名三元閣即狀元、會元、解元聚於一身。其閣正對汀州試院,閣內塑有魁星,象徵文風昌盛,現已成為古汀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雙陰塔
雙陰塔,由八卦龍泉和府學陰塔組成。塔,一般是矗立在地上的稱之為陽塔,而倒立在地下呈井狀的塔形則稱之為陰塔。八卦龍泉位於開元寺內,約建於唐開元年間(713 - 741),此塔井形結構,上寬下窄,開口處寬1.72米,全部用大條石板壘砌成八卦形,自上往下,層疊有致,逐級收分,像 一座八角空心石塔,倒插入水中,井深16米,井水與汀江龍 潭水相通,俯視塔內,清澈如鏡,令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陰塔位於宋代府學所內,又叫「府學陰塔」。始建於宋鹹平二年(999)。塔身上窄下寬,呈圓錐形,用一層層青磚壘砌而成。井口直徑1米,井深13.5米,井旁尚存「府 學陰塔」古石碑一塊,刻有「清嘉慶庚午四月八邑公立」字樣。這兩座陰塔相距百餘米,故合稱為「雙陰塔」,祈望汀州 八縣文脈通暢繁盛。
店頭街
店頭街位於長汀縣人口最集中的南門街和五通街之間,全長近千米。店頭街街面寬4米,由兩列整齊相對的清末民初木構民居門店建築組成。店頭街的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長汀舊城南門外有小規模的零星物品交換,北宋時在此 設店頭市。隨著南宋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閩粵贛邊的經濟大動脈。從大街直插五通門碼頭的店頭市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市場日益繁榮,逐步發展成街市。明代,汀江航運成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往來的木船有「上河三千, 下河八百」之說,本地生產的雕版印刷品、玉扣紙、竹木、菸葉、土茶、皮枕、紙傘等物資。
由汀江水運到廣東潮州、汕頭 及東南亞各地市場,又從外地運回海鹽、洋油、海味、藥材、 布匹等緊缺物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大批紅色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 供銷社、商鋪相繼成立,有力地促進了蘇區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為長汀贏得了 「紅色小上海」的美譽。2011年6月11日,店頭街人選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並列首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親臨長汀頒發銘牌。
汀州天后宮
汀州天后宮位於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閣樓、前殿、正殿、後殿及聖母間組成。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聖紀宮」,據宋《臨汀志》載:「三聖紀宮在長汀縣南富文坊, 及潮州祖廟(天妃廟)。……今州縣吏運鹽綱必祝禱焉。」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媽祖被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后」,汀州的「天妃宮」隨之改為「天后宮」,現供奉的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曆 史。隨著客家人渡海下南洋、去臺灣,均到汀州的「天后宮」 請神像,逐漸形成了除「湄州媽祖」之外的另一 「汀州媽祖」 的支脈,在海內外影響巨大。1997年,臺灣臺中龍天宮組織媽祖信眾來到長汀,恭迎「汀州媽祖」分靈渡臺供奉,並尊汀州天后宮為祖廟。汀州媽祖架起了海峽兩岸的友好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