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客家祖地,你知道在哪嗎

2020-12-20 棠梨子樹下

長汀縣,地處閩贛邊陲要衝的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西晉太康三年(282)始置新羅縣,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建汀州,自盛唐至清末,均為州、郡、路、府治所。 長汀堪稱客家祖地。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古城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小城」。它保存有諸多文物古蹟和體現客家文化的古城,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之一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紀念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唐代城牆

唐大曆四年(769),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從東坊口大丘頭(距城關約5裡)遷移至今址,於臥龍山之陽築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郡守劉均擴城,城牆周長5裡餘,基寬3 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闢濟川、秋成、頒條、鄞江、 通遠、興賢等城門六處。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廣儲門」和「麗春門」兩門樓。明崇禎九年(1636)重修,將城牆增高加厚,並築寶珠門和惠吉門。 至1924年,城牆大部分被拆毀。現存城牆自朝天門至惠吉門近河一帶,長1125米,還有城門樓3座。城門樓皆為明清時 期磚木結構,氣勢雄偉。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山

臥龍山的「龍山白雲」為汀州八景之首。史載臥龍山闢於唐代,宋時在山巔建更樓,曰北極樓。明崇禎間,郡守唐世涵重建北極樓,又名玄武樓。清康熙、道光年間皆有修葺。今樓內尚存《重建北極樓碑記》和「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 據民國版《長汀縣誌》載:「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又名九龍。」

雲驤閣

雲驤閣在長汀縣城東烏石山,「雲驤曉月」為汀州八景之一。雲驤閣始建於唐大曆年間,是一座方形的兩層樓閣,飛簷凌空,翹角捲雲,雄偉壯觀。樓上是一廳二間,四面為走馬樓沿。底層大殿朝東,殿的屏風後有門,朝西,橫額書「雲驤閣」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門兩旁有奇石數片,磊落雕鏤, 玲瓏剔透。門左有一石高丈餘,不附於土,傳說它是風雨吹送來的,故稱「飛來石」。1929年3月,贛南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在雲驤閣成立。

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始建於宋代,庭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1370平方米,建築古樸,環境清雅,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闢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在大堂前的坪院東側,有兩棵植於唐代的柏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俗稱唐雙柏,是汀州古城的歷史見證。清代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來汀州督考時住在試院。一天晚上,明月當空,他在古柏下散步時忽見樹梢上有兩個紅衣人向他作揖。次日早起,他寫了一副對 聯貼於樹旁的雙忠廟前:「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 紀曉嵐這裡所說的「朱衣人」,指的是明末唐王隆武帝朱聿鍵遭清兵追殺逃至汀州,朱聿鍵的兩員大將不願被俘,自縊於雙柏樹下。 後人為紀念這兩員大將,在樹旁建有「雙忠廟」祭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試 院內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汀州試院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三元閣

三元閣,原是唐代古城門,始建於唐大曆年間,為汀州刺史陳劍遷州築城時的南大門,原名「鄞江門」。明崇禎年間加 以擴修,始名三元閣即狀元、會元、解元聚於一身。其閣正對汀州試院,閣內塑有魁星,象徵文風昌盛,現已成為古汀州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雙陰塔

雙陰塔,由八卦龍泉和府學陰塔組成。塔,一般是矗立在地上的稱之為陽塔,而倒立在地下呈井狀的塔形則稱之為陰塔。八卦龍泉位於開元寺內,約建於唐開元年間(713 - 741),此塔井形結構,上寬下窄,開口處寬1.72米,全部用大條石板壘砌成八卦形,自上往下,層疊有致,逐級收分,像 一座八角空心石塔,倒插入水中,井深16米,井水與汀江龍 潭水相通,俯視塔內,清澈如鏡,令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陰塔位於宋代府學所內,又叫「府學陰塔」。始建於宋鹹平二年(999)。塔身上窄下寬,呈圓錐形,用一層層青磚壘砌而成。井口直徑1米,井深13.5米,井旁尚存「府 學陰塔」古石碑一塊,刻有「清嘉慶庚午四月八邑公立」字樣。這兩座陰塔相距百餘米,故合稱為「雙陰塔」,祈望汀州 八縣文脈通暢繁盛。

店頭街

店頭街位於長汀縣人口最集中的南門街和五通街之間,全長近千米。店頭街街面寬4米,由兩列整齊相對的清末民初木構民居門店建築組成。店頭街的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長汀舊城南門外有小規模的零星物品交換,北宋時在此 設店頭市。隨著南宋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閩粵贛邊的經濟大動脈。從大街直插五通門碼頭的店頭市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市場日益繁榮,逐步發展成街市。明代,汀江航運成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往來的木船有「上河三千, 下河八百」之說,本地生產的雕版印刷品、玉扣紙、竹木、菸葉、土茶、皮枕、紙傘等物資。

由汀江水運到廣東潮州、汕頭 及東南亞各地市場,又從外地運回海鹽、洋油、海味、藥材、 布匹等緊缺物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大批紅色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 供銷社、商鋪相繼成立,有力地促進了蘇區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為長汀贏得了 「紅色小上海」的美譽。2011年6月11日,店頭街人選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並列首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親臨長汀頒發銘牌。

汀州天后宮

汀州天后宮位於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閣樓、前殿、正殿、後殿及聖母間組成。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聖紀宮」,據宋《臨汀志》載:「三聖紀宮在長汀縣南富文坊, 及潮州祖廟(天妃廟)。……今州縣吏運鹽綱必祝禱焉。」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媽祖被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后」,汀州的「天妃宮」隨之改為「天后宮」,現供奉的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曆 史。隨著客家人渡海下南洋、去臺灣,均到汀州的「天后宮」 請神像,逐漸形成了除「湄州媽祖」之外的另一 「汀州媽祖」 的支脈,在海內外影響巨大。1997年,臺灣臺中龍天宮組織媽祖信眾來到長汀,恭迎「汀州媽祖」分靈渡臺供奉,並尊汀州天后宮為祖廟。汀州媽祖架起了海峽兩岸的友好橋梁。

相關焦點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祭祖大典 那麼你了解什麼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華夏族特徵的漢族分支,也是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福建客家主要分布於西部和南部的龍巖(長汀、武平、上杭、永定、連城)、三明(寧化、清流、明溪等縣)、漳州(詔安、南靖、平和、雲霄、華安等縣西部)等地區。 龍巖,又稱閩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全市80%的人口是客家人,長汀被稱為"客家首府",汀江被譽為"客家母親河"。有54個姓氏的居民遷往臺灣,臺灣現有500萬客家人中,祖籍龍巖的有70多萬人。
  • 閩西重鎮,客家祖地,福建龍巖人氣最高的八個旅遊景點
    龍巖又稱閩西,位於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福建內陸鄰海城市。距龍巖市區城東2公裡的翠屏山麓,有一處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巖紋似龍而得名「龍巖洞」,龍巖市名由此而來,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龍巖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
  • 公王與伯公——閩西客家村落守護神
    公王與伯公——閩西客家 村落守護神 張佑周 文/圖 公王與伯公是閩西客家民間信仰中最為常見的神靈,僻居自然村落水口、橋頭、井邊、山崖、古樹之下的大小神壇,在崇山峻岭、溝溝壑壑中隨處可見。閩西客家每個自然村至少都有一個公王和多個伯公,共同守護著柳暗花明、鶯歌燕舞的美麗村落。
  • 「我是客家人 我說客家話」將在客家祖地寧化舉行
    現由寧化縣旅遊局、寧化縣文體廣電出版局和福建星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中國推介——我為家鄉代言》系列活動——「我是客家人  我說客家話」將於5月26日晚19點30分在寧化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廣場舉辦,活動將通過朗誦詩詞、唱客家山歌及童謠、小品表演等形式,向社會展示客家文化藝術,活動將全程用客家話主持和演出,屆時還將對揚州八怪之一伊秉綬的書法精神進行宣傳,主辦方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寧化人更了解寧化的客家文化
  • 三明寧化客家祖地文化園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原標題:客家祖地文化園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僑聯日前確認寧化縣客家祖地文化園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我省共9個單位和機構獲此殊榮,我市僅寧化縣一家。   寧化客家祖地被客家史學界譽為「客家南遷的中轉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搖籃」「世界客家人的朝聖中心」。
  • 客家祖地:「五洲客家起尋根 盡憶閩寧石壁村」
    這是廈門大學著名語言學家黃典誠教授於一九八八年考察客家祖地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後,寫下了描繪世界客家人對寧化石壁情感的詩句。日前,記者前往寧化石壁村採訪,見到古老的石壁村已是一派欣欣向榮景象,見證了海內外客家人回石壁祭祖熱方興未艾的情景。
  • 淺論閩西與臺灣客家的關係
    福建的西部,則是廣大客家人的大本營之一,為遷居海內外客家人的祖地。臺灣也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其「人口比率約佔百分之十六,有三百多萬的客家人口」①事實上,不少學者認為,臺灣客家人佔總人口的比率遠不止16%。「在臺灣講客家話的人口起碼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再以族譜做統計,祖先有閩西客家血緣的臺灣人遠遠超過此數目」。②又據姓氏推測,認為「閩客各半,即臺灣人口中,祖先是客籍或目前仍是客籍的人口約佔半數」。
  • 客家祖地景區將於2月25日正式向遊客開放
    為保障廣大遊客遊覽安全,認真做好景區全域防疫消殺、隔離點設置等防範工作,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客家祖地景區於2月25日正式向遊客開放,特此公告。 寧化縣客家祖地服務中心 2020年2月22日 石壁客家祖地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距寧化縣城西22公裡處的石壁鎮石碧村。
  • 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2017年1月,文化部向福建下發《關於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復函》,同意設立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 福建省寧化縣石壁舉行第25屆客家祖地祭祖大典_鴻春生活館
    石壁客家祭祖習俗是福建省寧化縣的傳統民俗。寧化石壁客家祖地,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動,是建立在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拜和尋根求源的基礎上的,傳承古老傳統的祭祀禮儀。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與客家文化是主脈與分支,構成一種源與流的關係,從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可以折射出中華民族融合、團結的脈絡和走向。    客家民系在南遷過程中與周鄰其它民系或民族居民在文化心理、經濟利益、風俗習慣、語言諸方面發生碰撞、交流、融匯,久而久之,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
  • 客家文化分為「四大州」,你是屬於哪一個州,看完後漲知識了
    客家文化影響範圍廣泛,一般認為客家文化分為「四大洲」,分別是廣東梅州、廣東惠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我們現在所說的客家文化地區基本上也是屬於這些地方,比如廣東深圳、惠州、河源、韶關、梅州這些地方都是深受客家文化影響。福建的龍巖、三明、漳州;江西的贛南贛州,都是屬於客家文化的範疇。
  • 祖地尋源: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黃帝陵祭始祖
    你好臺灣網龍巖8月7日消息(記者 陳少偉)8月6日,由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龍巖市臺灣事務辦公室、龍巖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龍巖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祖地尋源」海峽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廣播夏令營》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黃帝陵舉行啟動儀式。
  •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它成立的時間比1776年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只晚一年,而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確立實現聯邦共和制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10年。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如郭沫若家族事業、家塾家學與閩西祖地,巴金作品中的幾位人物與家族原型人物及家族文化,沙汀祖籍、川西北定居地風情與鄉土小說,陽翰笙祖籍遷徙與青少年時代,李劼人的童年、母親家族與作品關係,馬識途家族的遷川源流與他的青少年成長。擬從上述文化名人的各自家族家世原鄉文化、本人成長曆程與其作品作比較研究,寫成一本書。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客家祖地寧化石壁村  石壁村是聞名海內的客家祖地,很多客家人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  僑鄉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地處鹿湖山下,有500多年的建村史,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圍龍屋。
  •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張金川 攝    圖為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活動現場。 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11月30日電 (張金川)用鄉音述鄉情,以學術會老友。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30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 學者表示:兩岸客家同根同源 文化互連互通
    中新社北海12月1日電 (馮抒敏 林浩)「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一千多年來,客家民系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是歷史客觀存在的,絕非各種『雜音』所界定的客家民系是『文化概念』,是『方言群』。」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執行會長、《客家》雜誌社社長劉有長12月1日在廣西北海說。
  • 梅州有2區1市5縣,而客家話為何卻以梅縣話為代表!
    客家話以哪一方言點的話為代表,不是由某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有其客觀歷史條件作為依據的。人們普遍認為,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因為自明末清初以來,梅縣長時期是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我們知道,宋代末年,大批客家先民自贛南進入閩西汀江流域,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條件下,最終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汀州曾經是客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