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2020-12-15 紅色文化周刊

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劉善群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許懷林在《<臨汀匯考>記錄的汀州社會歷史實情》一文,開篇便宣稱:「山峒開發,把山野變為文明的突出功臣是老土著」,「汀州的開發進步,是土著居民世代勞作的成果」,「不論從哪種角度考察,都沒有客家從中原遷來的事實」。文中還說:「應該確認客家人群原本是土著,他們的方言、民風習俗皆源於山峒,其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山峒」等等。
  許文的上述觀點,是否可以下結論為「汀州社會歷史實情」?本文認為不妥,願就此作一些討論。
  一、「土著說」不符合中央政府的定論,也不符合客家人的共識
  2006年2月28日中新網轉發的新華網報導,其中說:正在日內瓦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27日在會上,中國代表團副代表董志華發言中表示「中國雖然沒有土著人問題,但一直積極和參與國際社會對土著人權利的保護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政府的觀點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5000多年來在自己的家園生生不息。
  土著人和少數民族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因此不存在像世界其他一些地區存在的土著人。
  2017年1月,文化部向福建下發《關於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復函》,同意設立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1991年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親蒞寧化視察,親筆題署「石壁客家祖地」。
  1995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為寧化石壁客家公祠題署「客家公祠」。
  中央政府及一些領導人在不同時間,肯定了閩西(汀州)及寧化的「客家」定位。寧化的世界客家祭祖大典和長汀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都已舉行26屆。這也表明世界客家人都認同古汀州是客家的歷史。
  對上述,許懷林先生全然不顧,借「《臨汀匯考》全書找不到『中原人南遷』的影子,無『客家』二字」來否定汀州客家。中央政府及一些領導人對汀州(閩西)客家的肯定,是經過調查研究後作出的決定。如「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批覆,是福建省有關部門在2010年6月申報後,2017年1月才批覆的,經過7年多的時間調查研究才作出的決定。如此慎重的一項決定,許懷林先生竟然無視,難道一份當代的中央批文和領導人的表態,還不具權威性?汀州是客家重要區域,客家歷史事實的印證,絕不是個別人想否定就可以否定的。
  二、汀州客家人是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
  許文說:「翻閱《臨汀匯考》全書,找不到『中原人南遷』的影子,無『客家』二字」。「從汀州人自己的著作中看到,福建省內,汀州地區,歷史上無所謂『客家』之說,尤其是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的論斷」。但歷史的真實是否如此?我們應該用唯物史觀來看歷史。
  汀州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檢索3000戶流民。唐天寶元年(742年)4682戶。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81000戶。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22萬戶。五代後,汀州人口狂增,難道是「土著人」突然激增?相反,在唐後期到元代,這段時期中,汀州原以畲族為主的人口大量減少,應是不爭的事實。宋朝後,由於北方南遷漢人的大量進入汀州,主客矛盾加劇,汀州的畲族人口大量外遷閩東和浙南,使當地畲民人口減少。所以,猛增的人口,只能是北方漢人的大量湧入。
  許文說:「尤其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但歷史事實正好相反。以寧化為例,寧化與客家淵源的姓210姓以上,有明確遷入時間的218姓族。隋以前遷入11姓族,唐46姓族,五代14姓族,北宋58姓族,南宋63姓族,元13姓族,明18姓族,清6姓族。唐至南宋遷入181姓族,佔83%,人口發展情況也如此,唐天寶(742年)1500戶,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10000戶,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38000戶,唐天寶至南宋寶祐增長24倍多。
  從寧化168姓的原籍統計:河南59姓、「中原」28姓、山西15姓、山東17姓、河北13姓、陝西7姓、甘肅3姓、安徽7姓、江蘇8姓、浙江5姓、江西3姓,還有遼寧、廣東、四川各1姓。其中「中原」的姓,原文雖沒標註具體省份,應是大中原概念,或者就是指河南。許文說找不到「中原南遷的影子」「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的論斷」,以上資料就足以證明寧化人口大量是大中原南遷的。寧化是中原漢人入閩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寧化客家人的流向主要是閩西南、粵東北,所以可以認為寧化在汀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汀州的發展進步功臣是南遷漢人
  許文說:「閩西汀州的歷史軌跡表明,開發與建設山區的主力是土著居民,是他們創造出山區經濟文化的輝煌成就,最顯著的大成果是設縣、建立州,使廣袤山區順利進入主流文化圈。土著的這項大功勞,無『南遷者』與之瓜分。」
  許文說:「開拓山峒,把荒野變為文明的突出功臣是老土著。」說起汀州歷史上首位名人、最值得紀念的開峒功臣是巫羅俊。《人物考》的第一人巫羅俊,對地方有五大貢獻:其一,黃連峒為巫祖所開闢。其二,抵禦動亂,保境安民。其三,發揮林木資源優勢,增加山峒經濟實力。「復運籌算,為程卓之策」。其四,適時歸順唐朝,獲得順利發展條件。其五,「益糾眾闢土」,提高了山峒政治規格。還說,楊瀾發表感慨:「巫羅俊原是山峒一土酋耳。」「雖然巫羅俊只是山中土人,卻有超人的智勇」。
  寧化《平陽巫氏四修繕》載:東晉末,五胡亂華時,巫暹由山西平陽避亂兗州,轉遷閩之劍津,為巫氏入閩始祖。至隋大業間,巫暹裔孫昭郎率子羅俊遷閩之黃連峒,為巫氏開基始祖。清康熙李世熊《寧化縣誌》載:隋大業之季,「黃連人巫羅俊者,年少負殊勇,就峒築堡衛眾,寇不敢犯,遠近爭附之……」。可知巫羅俊是隨父從福建南平遷寧,巫氏遷寧化後,當代便為開發黃連峒立下卓越功勳。
  寧化《豫章郡羅氏閩贛聯修譜志》載:最早入遷寧化的是忠房企生公派下,南北朝時始基閩之沙縣,為福建肇基始祖,廿一世景春,其子萬發,隋開皇間,由沙縣遷黃連峒,廿五世令紀開創寧化建縣歷史。羅令紀是寧化建縣始祖。
  李世熊《寧化縣誌》中的「連山廟記」寫道:「廟在黃龍崗,離城五裡,即廣濟橋之上,神廖姓,忠名,陳隋間人。
  清流、上杭、武平、連城在宋代都先後建縣,汀州八縣完成六縣建置。
  儒家的教育理念在北宋就有很好的表現,從興學科舉及人物的出現,都足以說明。汀州宋代進士168名,縣均28名,是贛閩粵邊三區的第一名,汀州在宋代建縣的6縣,寧化進士中,全部都是南遷漢人,《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二五《汀州府》名列其中的唐、宋歷代汀州人物11人,也全都是南遷漢人,他們為推動教育和文明進程起很大作用,宋代汀州是客家人文中心。
  宋代的汀州,是經濟大發展的一個時期。由於南遷漢人的猛增和先進技術的引入,汀州在農業、礦冶、手工業和商業貿易多方面都有很大發展。
  農業,由於人口激增,大量開墾荒地,改畲族人「刀耕火種」為水田稻作,大力發展水利,發展多種作物等等。
  礦冶生產,從無到有。蔡驎在《閩西客家社會形成的背景》一文中說:「至今為止,筆者在有關史料中發現50多個宋代閩西礦場、礦坑或礦務的名字。宋時的所謂『場』『坑』「務』者,均為礦業機構的名稱,前兩者是採礦地,後者為國家設置的礦冶稅務所和礦產品收購站。」、「從宋代閩西礦業所具有的『雙向開方性』特點……官營的性質和相當的生產規模,決定了當時文化水準較高的漢族會在礦場作業和礦產品流通等方面佔主導地位」。
  還有陶瓷業、造紙業、印刷術、紡織業、商業等等,特別是汀江的疏通和開發,這些就不用多說了。
  上述汀州的大發展,難道猶如許文所言:「主力軍是土著居民」、「土著的這項大功勞,無南遷者與之瓜分」?如果是如此,為什麼要等到南遷漢人湧進之後才發展?貞明元年(915年),閩王王審知建鉛場於寧化縣,翌年鑄鉛錢與銅錢並用。這一決策,如果寧化是「土著人」的世界,有可能嗎?「土著人」有鑄造技能嗎?而且它是錢幣,不是一般的鑄造產品。
  四、汀州的客家禮俗是古禮的傳承
  許文說:「分歧不是閩西有沒有北方移民,而是應該確認客家人群原本是土著。他們的方言、民風習慣皆源於山峒,其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峒民。」
  「客家人群原本就是土著。」我們在前面已經具體說明,客家人群的主體原本就是北方漢人,這有非常具體的例證。如客家劉氏原本河南人,劉祥在婺州當刺史,為避黃巢戰事,於唐乾符二年(875年)率全家族四十多人(含家丁)遷居寧化石壁葛藤坑(今石壁鎮南田村)開基,在寧化發展很好,唐末到元初,代代為官。劉祥被奉為劉氏中代始祖,是客家開基祖,劉祥墓如今仍存。劉氏這一歷史,是劉祥孫劉沐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春(937年)主持首修劉氏族譜記載下來的。又如張虎帶家族開發石壁千家圍,如今遺址尚存。如此的歷史故事很多,不是沒有,只是文者不知,或知之而隱去。
  汀州的「方言、民風習俗源於山峒」一說,完全不符合事實。畲族保留了一些習俗,如曬祖圖、春節祭祖圖、不吃狗肉等,但如今已很少保留,特別是「刀耕火種」的耕作文化已不存在了,而方言則早已無存。客家禮俗源於中華古禮,傳承了三代的婚、喪、節、慶,這是汀州客家禮俗的根基。
  廣東梅州清代傳人、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1848-1905)在《己亥雜詩》中,其二十四首:「蓽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關於汀州方言問題,許多語言學家都做了正確的判斷和論證,它是源於古漢語的。客家方言被視為「最後期的古漢語」,汀州方言是屬客家方言,毫無疑義,絕非源於山峒。
  關於汀州禮俗,筆者在199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客家禮俗》一書和2007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研究》發表的《論客家民俗的歷史淵源》一文中都基本闡明清楚,不再重複。明崇禎版《寧化縣誌·風俗》載:寧化「冠婚喪祭間用古禮」、「男不逐末而事耕讀,婦不蠶絲而專紡織」,這些應該都是中原漢族遺風。許文所謂「源於山峒」一說,不知有何根據。
  對待古籍,也有個史觀的問題,不能隨心所欲地作不符合歷史的結論,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思維去解說歷史。
  汀州人是客家人,這是歷史,是海內外學者長期研究所論定的,也是所有客家人自我身份的確定。本來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許懷林先生還是要進行歪曲。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中央政府已明確表示中國不存在「土著人」,許先生還是要把汀州的客家人變成「土著人」,這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問題。
  「土著說」背離客家的漢民族天賦身份,是企圖取消客家這個民系的存在。「土著說」在上世紀末已受到批判,可如今又死灰復燃。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館館員。本文摘自2020年第3期《客家》雜誌,略有刪改)

相關焦點

  • 客家首府,大美汀州
    ——紐西蘭 路易·艾黎長汀曾經有一個驕傲的名字:汀州,它曾是閩西政治中心,統轄一方,也是近代紅色革命早期重要的發祥地。客家母親河在古老的城牆前日夜流淌不遠千裡往梅州奔去,古城內隨處可見歷史留下的厚重的印記。
  • 福建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展舉辦 發揚客家文化
    福建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展舉辦 發揚客家文化 2018年01月12日 09:58   來源:福建日報
  • 福建汀州客家首府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臺灣青年點讚
    「客家首府」長汀是古代汀州府所在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此次獲批後,成為龍巖市第三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張元豪表示,希望長汀能利用好「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一平臺,尤其是出臺更多更好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服務在汀臺商,吸引更多臺商來汀投資興業。「長汀別稱『汀州』,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縣。」長汀縣客聯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客家先民自漢晉開始向南方遷徙,在宋代時形成漢民族的客家民系。
  • 縣長帶你遊龍巖之長汀篇:尋訪客家首府,寄情古韻汀州
    —— 長汀縣縣長 馬水清 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它是鳳凰古城的「姐妹花」,這是一座被美食浸潤的舌尖府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是它的名片,它就是擁有千餘年歷史的汀州古城——長汀!趕緊打開新浪微博搜索#縣長帶你遊龍巖#吧!
  • 了意汀州——古城印象
    客家母親汀州最熱鬧的門——濟川門汀州最古老的門——廣儲門,又稱三元閣了意,這是客家方言,解釋為有意思、有趣味。長汀,古稱汀州,這是一座充滿古韻的城市。因為一條汀江,造就了古老的汀州府;又因為有這汀州府,造就了大名鼎鼎的客家民系。作為客家首府,一直想著有機會前來逛逛,其實動車過來也就三四個小時,只是你願不願意來的問題。當年的汀州府曾經為福建省七閩地、八閩府之一,漢代便置縣,唐代開元二十四年置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千年時間一直為州、郡、路、府治所在地。
  • 「客家首府?大美汀州」名城保護日盛況空前
    長汀縣貫徹落實《<福州古厝>序》精神,保護好、宣傳好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全面加強長汀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工作,在《龍巖市長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之際,於2020年11月28日隆重舉行「2020中國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系列活動」。
  • 探尋千年客家糯米酒的現代演繹:醇香長繞梁 汀州酒旗揚
    長汀古稱「汀州」,是客家首府,客家糯米酒種類豐富,品質出眾,在客家地區頗具代表性。據《長汀縣誌》記載,長汀釀酒起於唐代,久負盛名的有「塘背老酒」「隔冬酒」「紅娘酒」,可與素有天下名酒之稱的紹興酒媲美。「謝公樓上好醇酒,二百青蚨買一鬥。紅泥乍擘綠蟻浮,玉碗才傾黃蜜剖。」唐朝名相張九齡用一首《題謝公樓》,包羅了客家糯米酒的色、香、味。
  • 客家文化長存,歷史名城永記!
    客家文化長存,歷史名城永記!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基礎,文化也是遊客的旅遊意義,總在一個地方是無法親切感受到當年的歷史變化,只有從當地切實感受,才能明確文化的發展緣由。旅遊是體驗,是生活,是感悟,我們今天的旅遊目的地是福建長汀縣,這裡更多的是客家文化,不像廈門的閩南文化,長汀屬於閩西,說起長汀的歷史,還得從汀州城說起,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依山傍水而建,城內的建築依舊保存完整,古老而又富有特色,長汀隸屬於福建龍巖市的管轄範圍,而長汀又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充滿了古老的韻味。
  • 「客家首府」福建長汀法律護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首屆「名城杯」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能競賽作品展。除了《條例》頒布實施啟動儀式,今年的長汀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還舉行了食在名城·創新客家菜餚及長汀名廚風採展、「名城歲月」攝影大賽、汀州歷史文化專題講座、「古韻汀州杯」書法作品展及「翰墨繪汀州」書法家走進長汀現場題寫及採風、2020年首屆「名城杯」客家傳統手工木工技能競賽、「約繪汀州」繪畫展等多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
  • 如何看待汀州八縣被分割歸龍巖三明和長汀縣申請撤縣設市的?
    現長汀縣城內仍保存有完好的古汀州府城輪廓和相關建築,唐、宋、明、清時的古街市依然原樣存在。城牆、城門、城樓、府學、試院等都保存完好,街名、地名等千年來都大部分未有改變。而客家人文、風俗、文化等保存最完善之地就是古汀州地區,以長汀為最。可以說客家文化之根在汀州,全球大多數客家華人的根亦在汀州。 汀州是自然形成的客家首府,而長汀為什麼會是府城所在地。
  • 長汀縣汀州文廟值得一遊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汀州這座與眾不同的文廟。一、規模宏大的廟宇。汀州文廟,又稱汀州府學。它位於福建省客家首府長汀縣汀州兆徵路20號。據廟記載,該廟始建於宋紹興三年(133年),是汀州屬八縣推崇儒教的重要場所。
  • 龍巖市這三種特色美食,有一種是福建客家菜系代表之一,歷史悠久
    閩西是福建省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以被稱為客家首府,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讚譽。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幾種龍巖市的特色美食。八大幹閩西八大幹,是福建客家菜系代表之一,"閩西"二字即為"汀州",位於福建西部,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包括:長汀豆腐乾、連城地瓜幹、武平豬膽幹、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明溪肉脯幹、寧化老鼠幹、清流筍乾。以上八幹統稱"閩西八大幹"又叫汀州八大幹。
  • 福建長汀:一江兩岸 唐宋風韻古汀州……
    這是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留給客家首府福建長汀的讚譽。唐宋時水運航道的發達,更是讓長汀呈現「上八百,下三千」的盛況。如今,古汀州的勝景又再現眼前。 八喜館濃縮了汀州客家人文精華,流連於此,還能觀賞民俗表演及各種長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 客家首府——長汀 客家七星之一
    汀州為福建省八閩之一,是客家人聚居地具有代表性城市之一,被譽為客家首府、中國革命聖地之一和著名的唐宋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中國烹飪協會頌布的中國客家菜之鄉(2004年)、福建美食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部名城。
  • vlog:福建龍巖幾大最美古村落,尋找古汀州客家文化
    vlog:福建龍巖幾大最美古村落,尋找古汀州客家文化有人說:旅行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多一點偶然,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錢永遠賺不完,平日裡的各種壓力,一天天的累積在心底,終究會在一個合適的機會來臨時,以一種近乎歡呼雀躍的姿態去迎接。
  • 福建的千年府城如此低調,伴遊告訴你單憑客家美食就值得去一次
    特色:世界客家首府,中國客家菜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西大門,唐代以來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七閩地、八閩府之一,中央蘇區汀州市所在地。長汀怎麼玩長汀歷史悠久,歷史上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閩客家首府,曾是閩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
  • 江州義門陳天下第一莊——汀州莊四大始祖概況
    汀州是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領轄長汀、黃連、新羅三縣,境域東接沙縣,西接江西於都,東南接龍溪縣,西北接江西虔化,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海陽、程鄉二縣。範圍包括現今整個龍巖市和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汀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
  • 中國四座帶「州」字的城市,有客家四州之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
    客家人,是西晉末年從中原為逃避戰亂而來到南方的人,唐朝末年以及南宋年間又有大批漢人南遷,歷史上曾經歷六次遷徙,為了與當地原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人自稱自己是「客家人」。現在的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 福建一個小縣城,擁有輝煌的歷史,如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福建省有福州、泉州、漳州、長汀四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前三個城市都是城市,但長汀是縣,特別獨特。長汀縣歷史悠久,它位於漢代和唐代的汀州,是當時福建五大名州之一,宋代,汀州等省內七州組成了著名的「福州八閩」。從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裡,汀州一直是州、郡、路、府所在地,是閩西的經濟文化中心。
  • 長汀實施「一江兩岸」規劃艄公樓 汀州將重現唐宋風韻
    原標題:客家首府汀州將重現唐宋風韻 長汀實施「一江兩岸」規劃,還原古汀州風韻   「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湖南鳳凰,一個是福建長汀。」這是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留給客家首府長汀的讚譽。不久的將來,古汀州的勝景又將再現眼前。   東南快報記者從長汀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獲悉,長汀縣從2012年啟動了「一江兩岸」工程的規劃,計劃還原古汀州。目前,各個景點的恢復建設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計劃於2015年完成兩岸景觀和濟川門的建設,基本完成東岸600米吊腳樓主體建設,屆時「一江兩岸」主景區將初顯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