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劉善群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許懷林在《<臨汀匯考>記錄的汀州社會歷史實情》一文,開篇便宣稱:「山峒開發,把山野變為文明的突出功臣是老土著」,「汀州的開發進步,是土著居民世代勞作的成果」,「不論從哪種角度考察,都沒有客家從中原遷來的事實」。文中還說:「應該確認客家人群原本是土著,他們的方言、民風習俗皆源於山峒,其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山峒」等等。
許文的上述觀點,是否可以下結論為「汀州社會歷史實情」?本文認為不妥,願就此作一些討論。
一、「土著說」不符合中央政府的定論,也不符合客家人的共識
2006年2月28日中新網轉發的新華網報導,其中說:正在日內瓦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27日在會上,中國代表團副代表董志華發言中表示「中國雖然沒有土著人問題,但一直積極和參與國際社會對土著人權利的保護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政府的觀點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5000多年來在自己的家園生生不息。
土著人和少數民族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因此不存在像世界其他一些地區存在的土著人。
2017年1月,文化部向福建下發《關於同意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復函》,同意設立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1991年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親蒞寧化視察,親筆題署「石壁客家祖地」。
1995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為寧化石壁客家公祠題署「客家公祠」。
中央政府及一些領導人在不同時間,肯定了閩西(汀州)及寧化的「客家」定位。寧化的世界客家祭祖大典和長汀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都已舉行26屆。這也表明世界客家人都認同古汀州是客家的歷史。
對上述,許懷林先生全然不顧,借「《臨汀匯考》全書找不到『中原人南遷』的影子,無『客家』二字」來否定汀州客家。中央政府及一些領導人對汀州(閩西)客家的肯定,是經過調查研究後作出的決定。如「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批覆,是福建省有關部門在2010年6月申報後,2017年1月才批覆的,經過7年多的時間調查研究才作出的決定。如此慎重的一項決定,許懷林先生竟然無視,難道一份當代的中央批文和領導人的表態,還不具權威性?汀州是客家重要區域,客家歷史事實的印證,絕不是個別人想否定就可以否定的。
二、汀州客家人是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
許文說:「翻閱《臨汀匯考》全書,找不到『中原人南遷』的影子,無『客家』二字」。「從汀州人自己的著作中看到,福建省內,汀州地區,歷史上無所謂『客家』之說,尤其是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的論斷」。但歷史的真實是否如此?我們應該用唯物史觀來看歷史。
汀州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檢索3000戶流民。唐天寶元年(742年)4682戶。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81000戶。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22萬戶。五代後,汀州人口狂增,難道是「土著人」突然激增?相反,在唐後期到元代,這段時期中,汀州原以畲族為主的人口大量減少,應是不爭的事實。宋朝後,由於北方南遷漢人的大量進入汀州,主客矛盾加劇,汀州的畲族人口大量外遷閩東和浙南,使當地畲民人口減少。所以,猛增的人口,只能是北方漢人的大量湧入。
許文說:「尤其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但歷史事實正好相反。以寧化為例,寧化與客家淵源的姓210姓以上,有明確遷入時間的218姓族。隋以前遷入11姓族,唐46姓族,五代14姓族,北宋58姓族,南宋63姓族,元13姓族,明18姓族,清6姓族。唐至南宋遷入181姓族,佔83%,人口發展情況也如此,唐天寶(742年)1500戶,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10000戶,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38000戶,唐天寶至南宋寶祐增長24倍多。
從寧化168姓的原籍統計:河南59姓、「中原」28姓、山西15姓、山東17姓、河北13姓、陝西7姓、甘肅3姓、安徽7姓、江蘇8姓、浙江5姓、江西3姓,還有遼寧、廣東、四川各1姓。其中「中原」的姓,原文雖沒標註具體省份,應是大中原概念,或者就是指河南。許文說找不到「中原南遷的影子」「沒有客家人大量從河南、安徽遷來的論斷」,以上資料就足以證明寧化人口大量是大中原南遷的。寧化是中原漢人入閩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寧化客家人的流向主要是閩西南、粵東北,所以可以認為寧化在汀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汀州的發展進步功臣是南遷漢人
許文說:「閩西汀州的歷史軌跡表明,開發與建設山區的主力是土著居民,是他們創造出山區經濟文化的輝煌成就,最顯著的大成果是設縣、建立州,使廣袤山區順利進入主流文化圈。土著的這項大功勞,無『南遷者』與之瓜分。」
許文說:「開拓山峒,把荒野變為文明的突出功臣是老土著。」說起汀州歷史上首位名人、最值得紀念的開峒功臣是巫羅俊。《人物考》的第一人巫羅俊,對地方有五大貢獻:其一,黃連峒為巫祖所開闢。其二,抵禦動亂,保境安民。其三,發揮林木資源優勢,增加山峒經濟實力。「復運籌算,為程卓之策」。其四,適時歸順唐朝,獲得順利發展條件。其五,「益糾眾闢土」,提高了山峒政治規格。還說,楊瀾發表感慨:「巫羅俊原是山峒一土酋耳。」「雖然巫羅俊只是山中土人,卻有超人的智勇」。
寧化《平陽巫氏四修繕》載:東晉末,五胡亂華時,巫暹由山西平陽避亂兗州,轉遷閩之劍津,為巫氏入閩始祖。至隋大業間,巫暹裔孫昭郎率子羅俊遷閩之黃連峒,為巫氏開基始祖。清康熙李世熊《寧化縣誌》載:隋大業之季,「黃連人巫羅俊者,年少負殊勇,就峒築堡衛眾,寇不敢犯,遠近爭附之……」。可知巫羅俊是隨父從福建南平遷寧,巫氏遷寧化後,當代便為開發黃連峒立下卓越功勳。
寧化《豫章郡羅氏閩贛聯修譜志》載:最早入遷寧化的是忠房企生公派下,南北朝時始基閩之沙縣,為福建肇基始祖,廿一世景春,其子萬發,隋開皇間,由沙縣遷黃連峒,廿五世令紀開創寧化建縣歷史。羅令紀是寧化建縣始祖。
李世熊《寧化縣誌》中的「連山廟記」寫道:「廟在黃龍崗,離城五裡,即廣濟橋之上,神廖姓,忠名,陳隋間人。
清流、上杭、武平、連城在宋代都先後建縣,汀州八縣完成六縣建置。
儒家的教育理念在北宋就有很好的表現,從興學科舉及人物的出現,都足以說明。汀州宋代進士168名,縣均28名,是贛閩粵邊三區的第一名,汀州在宋代建縣的6縣,寧化進士中,全部都是南遷漢人,《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二五《汀州府》名列其中的唐、宋歷代汀州人物11人,也全都是南遷漢人,他們為推動教育和文明進程起很大作用,宋代汀州是客家人文中心。
宋代的汀州,是經濟大發展的一個時期。由於南遷漢人的猛增和先進技術的引入,汀州在農業、礦冶、手工業和商業貿易多方面都有很大發展。
農業,由於人口激增,大量開墾荒地,改畲族人「刀耕火種」為水田稻作,大力發展水利,發展多種作物等等。
礦冶生產,從無到有。蔡驎在《閩西客家社會形成的背景》一文中說:「至今為止,筆者在有關史料中發現50多個宋代閩西礦場、礦坑或礦務的名字。宋時的所謂『場』『坑』「務』者,均為礦業機構的名稱,前兩者是採礦地,後者為國家設置的礦冶稅務所和礦產品收購站。」、「從宋代閩西礦業所具有的『雙向開方性』特點……官營的性質和相當的生產規模,決定了當時文化水準較高的漢族會在礦場作業和礦產品流通等方面佔主導地位」。
還有陶瓷業、造紙業、印刷術、紡織業、商業等等,特別是汀江的疏通和開發,這些就不用多說了。
上述汀州的大發展,難道猶如許文所言:「主力軍是土著居民」、「土著的這項大功勞,無南遷者與之瓜分」?如果是如此,為什麼要等到南遷漢人湧進之後才發展?貞明元年(915年),閩王王審知建鉛場於寧化縣,翌年鑄鉛錢與銅錢並用。這一決策,如果寧化是「土著人」的世界,有可能嗎?「土著人」有鑄造技能嗎?而且它是錢幣,不是一般的鑄造產品。
四、汀州的客家禮俗是古禮的傳承
許文說:「分歧不是閩西有沒有北方移民,而是應該確認客家人群原本是土著。他們的方言、民風習慣皆源於山峒,其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峒民。」
「客家人群原本就是土著。」我們在前面已經具體說明,客家人群的主體原本就是北方漢人,這有非常具體的例證。如客家劉氏原本河南人,劉祥在婺州當刺史,為避黃巢戰事,於唐乾符二年(875年)率全家族四十多人(含家丁)遷居寧化石壁葛藤坑(今石壁鎮南田村)開基,在寧化發展很好,唐末到元初,代代為官。劉祥被奉為劉氏中代始祖,是客家開基祖,劉祥墓如今仍存。劉氏這一歷史,是劉祥孫劉沐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春(937年)主持首修劉氏族譜記載下來的。又如張虎帶家族開發石壁千家圍,如今遺址尚存。如此的歷史故事很多,不是沒有,只是文者不知,或知之而隱去。
汀州的「方言、民風習俗源於山峒」一說,完全不符合事實。畲族保留了一些習俗,如曬祖圖、春節祭祖圖、不吃狗肉等,但如今已很少保留,特別是「刀耕火種」的耕作文化已不存在了,而方言則早已無存。客家禮俗源於中華古禮,傳承了三代的婚、喪、節、慶,這是汀州客家禮俗的根基。
廣東梅州清代傳人、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1848-1905)在《己亥雜詩》中,其二十四首:「蓽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關於汀州方言問題,許多語言學家都做了正確的判斷和論證,它是源於古漢語的。客家方言被視為「最後期的古漢語」,汀州方言是屬客家方言,毫無疑義,絕非源於山峒。
關於汀州禮俗,筆者在199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客家禮俗》一書和2007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研究》發表的《論客家民俗的歷史淵源》一文中都基本闡明清楚,不再重複。明崇禎版《寧化縣誌·風俗》載:寧化「冠婚喪祭間用古禮」、「男不逐末而事耕讀,婦不蠶絲而專紡織」,這些應該都是中原漢族遺風。許文所謂「源於山峒」一說,不知有何根據。
對待古籍,也有個史觀的問題,不能隨心所欲地作不符合歷史的結論,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思維去解說歷史。
汀州人是客家人,這是歷史,是海內外學者長期研究所論定的,也是所有客家人自我身份的確定。本來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許懷林先生還是要進行歪曲。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中央政府已明確表示中國不存在「土著人」,許先生還是要把汀州的客家人變成「土著人」,這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問題。
「土著說」背離客家的漢民族天賦身份,是企圖取消客家這個民系的存在。「土著說」在上世紀末已受到批判,可如今又死灰復燃。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館館員。本文摘自2020年第3期《客家》雜誌,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