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人民逢年過節、操辦紅喜事和接待賓客的筵席上興國粉籠床「四星望月」必不可缺,因為她意味著「團團圓圓、合家幸福」!這一飲食習俗,世代相傳,始終不變,而且輻射到周邊縣市,影響贛粵閩客家地區。再有,各族姓族長見面施禮互為問候,以示團結和親,並商定各族姓迎請菩薩,抬抬架的人員,確定抬架巡遊路線,驗看各族姓編織的龍和扎制的紙馬、牛、羊及花卉、動植物的燈彩等活動中發生的酬勞攤派事宜。 興國四星望月反映了客家人「年年有餘(魚)」的企盼,寓含著客家先民動人的傳奇故事。承載著厚重的文化信息,是客家人活的文化傳統價值的見證。具有維繫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它是增進客家人情誼的傳媒,能起到凝聚客家人親和力的作用。
興國秦末洛山木客揭開了贛南客家文化的篇章,南北朝「五胡亂中華」以及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流落到贛粵閩地區,也在興國紮根落戶。明末清初的戰亂,興國縣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閩粵客家大量遷入,在興國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俗習慣、文化心態、方言飲食習俗的客家人群。他們的飲食習慣無疑帶來許多中原地區遺風,又吸收當地土著人長期形成的與當地氣候、物產相適應的飲食食俗,產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地方菜餚。其中,尤以興國粉籠床令人叫絕。相傳,是唐朝一位勞動婦女首創,千百年來,興國客家人不但能粉蒸魚、粉蒸鵝、還能粉蒸青菜等百十餘種,這千年歷史的興國客家飲食習俗直到1929年毛澤東主席來到興國品嘗了「興國粉籠床」後,大加讚賞,並為其起名為「四星望月」,此後,遍及千家萬戶,世代相傳至今。
興國四星望月是興國民眾歲時節慶、操辦大紅喜事和待客筵席的主菜,成為享譽全國的名菜。它是興國民眾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份,並且廣泛影響贛粵閩客家地區。興國四星望月還是毛澤東主席親自命名的名菜。以魚片為主料,配以芋頭、茄子、豆角之類的蔬菜,或者七成熟粉幹,拌上米粉、作料,用蒸籠粉蒸。蒸籠周圍配上四盤農家菜:如油炸花生米、春筍炒肉片、豌豆雞丁、紅燒豆腐等等。圓蒸如圓月,四個小碟似星星,如同群星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