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南地區,原中央蘇區所在地,因此這裡湧現了無數烈士,當然,也因此這些地方犧牲很大,發展滯後,建國後對原中央蘇區的發展一直有扶持政策,中央財政甚至自2001年起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單獨設立了革命老區轉移支付。
為了共和國的建立、中華民族的崛起,贛南子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原中央紅軍中有相當一大批都是贛南子弟,他們很多人身經百戰,後來都成了「將星」,現在江西贛州市就有這麼一個縣,其一個縣就出了54個將軍,是著名的將軍縣,這就是興國。
興國,這個名稱聽起來還很大氣,它是宋朝起的,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朝政府從贛縣、廬陵、泰和三縣都析出一塊地方新建立了興國縣(剛剛說的那三個縣的建制還在,不過贛縣前幾年被改成贛州市轄區,名稱有些奇葩,叫「贛縣區」,直接叫「贛區」都好聽些),當時為了大氣,直接以年號「太平興國」取兩個字為縣名,這可是天大的面子。
不過,太平天國之時為了避諱,短暫地將這裡改名為「興郭縣」,太平天國滅亡後這裡當然又改回來了。
興國縣在土地革命期間是中央蘇區重點區域之一,也是反圍剿戰爭中的主戰場之一(第三次、第五次),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等主要革命領袖都在興國生活,戰鬥過,當時興國全縣人口不過23萬,而參加紅軍的竟多達9.3萬多人,建國後統計,全縣光是姓名可考的烈士就達23179名,毛澤東主席對興國人民為革命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相當感懷,曾經親筆書寫「模範興國」的獎旗授予該縣。
興國的客家人民(贛州全市除了市區部分人和信豐部分人外,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為了感念興國人民的貢獻,中央對這裡也很照顧,修京九鐵路的時候甚至特意在這裡拐個彎,就是為了支持這裡發展。
當然,也正是因為特殊歷史背景,興國也出了很多將軍和幹部,1955年—1964年間,被授將軍軍銜的興國人竟多達54位,其中著名的有肖華上將、陳奇涵上將等。可以說興國從古到今的風雲人物,這就佔了一大半。
興國不光出了這麼多將軍,還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天下第一菜」!
這是啥?其實這「天下第一菜」指的是「四星望月」,或者說是「興國粉蒸魚」,這地當地的一家客家地方菜。
一道地方土菜敢叫這麼大牌的名稱?它還真有資格,據說在1929年4月(一說1931年秋),毛主席領導紅四軍從井岡山突圍(井岡山嚴格來說不屬於贛南地區,而是贛西),轉戰贛南和閩西地區,短暫來到了興國縣,當時中共興國縣負責人陳奇涵、胡燦等人自己湊錢,請毛澤東打了打牙祭,當時上的就是這道興國地方菜。
這就是興國粉籠床,這是道什麼菜?
它是先在鍋底鋪上一層芋頭片,粉乾等蒸熟;再將鮮魚切成片,鋪在上面,蓋好蒸透,拌好油鹽料酒,澆上一層生薑、辣椒、芝麻擂成的糊汁,這就好了。
當時在吃的時候,周圍還上了四碟小菜,拌魚絲、清炒雪豆、臘肉炒筍、梅菜扣肉。
毛主席吃完後大加讚賞,便開口問道:「這菜叫個么子名?胡燦說是家常菜,沒啥大名稱,而「機靈」的陳奇涵則請毛委員(當時他還是委員)給菜起個好聽的名稱,毛澤東欣然同意,看著四個小碟子圍著一個大蒸床,就叫其為:四星望月。於是這道土菜有了這麼一個文雅的名稱。
毛主席對這道菜印象很深刻,日後的革命事業中,但凡碰到什麼喜事,平日生活簡樸的他經常點名要吃「四星望月」,建國後,毛主席每次回江西考察的時候,吃飯都要點這道菜,江西省內的領導後來也發現了這個事情。
毛主席甚至將這道菜引進到國宴上去了。
那這菜的地位可就不一般了,解放後,大學者郭沫若品嘗「四星望月」時,也稱讚該菜為「天下第一菜」,於是這菜開始有了這麼一個威名。後來小平同志等到江西的時候,都特意點名吃過這個菜,此菜現在還成了贛菜(其實是客家菜)中的名品。
現在興國縣境內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物保護名錄和2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絕大多數都和紅色歷史有關,比如瀲江書院(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舊址)、江西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中國工農紅軍江西軍區舊址、長岡鄉調查舊址、中央兵工廠舊址群等。
不過除此之外,興國也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它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分布地,這裡現在有均福山森林公園,瀲江國家溼地公園等,還有著朱華塔、「永鎮江南」題額、普惠寺等名勝古蹟。
而且,興國還有一個東西比較有名——風水,興國是風水學中最盛行的流派——贛派風水的發源地,梅窖鎮三僚村被譽為「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歷史上著名的風水師有楊筠松、曾文辿、廖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