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授予軍銜,至1965年共授予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1360名,將官以上軍銜共計1614名。其中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縣、安徽六安、湖南瀏陽等十個縣因將軍數量眾多而被民間喻為「將軍縣」。這些誕生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的紅色土地,還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寫滿了歷史與榮譽。從崢嶸的歲月中走來,從血與火的戰爭中走來,「將軍縣」在人們的記憶中歷久彌新。中國文明網特推出專稿,追尋十大「將軍縣」將帥傳奇,傳承將帥們的家國情懷,謳歌中國革命,謳歌中國共產黨。
崇文尚武「以得勝為能」——湖南平江
平江,一方閃爍著湖湘文化燦爛光輝的紅色熱土。這裡是湘楚文化源頭之一,享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承載著屈原、杜甫兩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忠魂皈依。歷代平江人秉承屈、杜騷風,文人蔚起,才士篤生。有人總結,當地的將軍文化就來源於「崇文尚武」之中。民間至今流傳著一句口頭禪:「賣家神,當土地,也要送子女讀書。」即使是革命戰爭年代,平江學子讀書之聲仍不絕於耳。平江起義後,平江縣嘉義梅塘建立了第一所列寧小學。隨後,紅色學校普及革命根據地,多達300餘所。這裡,走出了60餘位共和國將軍和100多位省、部級幹部;孕育了著名畫家周令釗、國家一級作家彭見明等一大批文化名流。
平江縣 圖片來源:暱圖網
昔日「將軍縣」如今「博士縣」
平江將軍縣的千秋光環,開天闢地應當歸功於漢昌太守、偏將軍魯肅。至清末,曾有民歌唱贊:「平江只有四姓大,餘蠻子帶兵打海外。張嶽齡、李次清,七篇文章鍾昌勤。」餘虎恩窮苦出身,人稱餘蠻子。他隨左宗棠收復新疆,屢建奇功,詔封建威將軍。李次清、張嶽齡、鍾昌勤則因文才武略而享有知名度。
崇文尚武的強悍民風,造就平江豪傑輩出。平江曾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1928年7月,這裡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平江起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這裡犧牲了25萬名優秀兒女,其中被評為革命烈士的有2.1萬多人,佔湖南的五分之一;先後走出了蘇振華、傅秋濤、鍾期光等共和國將軍。1955年授銜時,有平江籍將軍52名,上將4名,中將10名,少將38名;1965年授銜少將9名,共61名。
1978年蘇振華陪同葉劍英元帥視察科學考察船「遠望號」。 圖片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平江走出的開國將領中,有這麼一位人物:他英勇善戰,曾經兩次榮獲中革軍委頒發的紅星獎章;他出身農家,本是大字不識幾個的放牛娃,人到中年才接觸海軍,卻讓毛澤東放心:「管海軍靠你!」他就是上將蘇振華——中國海軍現代化的奠基人。同為開國上將的傅秋濤,被贊「智勇雙全」。在蔣介石一手製造的「皖南事變」中,他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是成功突圍的新四軍最高指揮官;另一位平江開國上將鍾期光,是我軍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參與創造者和重要實踐者之一。他曾背起患有哮喘的劉少奇逃脫敵機的轟炸,是劉少奇的救命恩人;他曾在「反右」時期頂住壓力為蒙冤同志平反,晚年更是兩拒為後代「走後門」。
「崇文尚武」的風氣讓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210多位博士、教授、博導、院士。這裡有飲譽國內外的武俠小說鼻祖平江不肖生,有發明雷達的博士李昌來,有縱橫山水的國家級國畫大師周令釗;還有翻譯《資本論》的上海大學經濟系教授李季。昔日的「將軍縣」,與時俱進,如今已成為「博士縣」。
文化建設託起紅土地上的希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崇尚文化教育的平江縣,近年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抓手,不斷促進平江教育內涵發展,平江教育,真正步入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成為「魅力平江」的一張全新名片。
學生到平江烈士陵園瞻仰先烈 圖片來源:平江網
走進平江各中小學,一幕幕景象令記者感到震撼:山溝溝裡,最漂亮的建築就是學校,可以媲美城區名校;人工草坪上,農村娃娃的足球夢肆意綻放;學生九龍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得到傳承;千人腰鼓、師生跑操、學生旗舞,場面壯觀,整齊劃一;國學誦讀、功夫扇等社團活動讓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當地把「紅色教育」融入學校的平日教學中。
代表:平江烈士陵園、平江起義紀念館
平江烈士陵園 圖片來源:暱圖網
在平江縣人民公園人民英雄紀念碑兩側,翠柏常青,平江籍將軍墓群就在這裡。50多個將軍陵墓呈扇形分開,墓中埋葬了22位平江籍開國將軍的骨灰,另有20多位將軍的衣冠冢。在這些墓碑上,鐫刻著將軍們的遺像、生卒年月、軍銜及職務。如此多將軍骨灰集體回歸故裡,在全國尚屬首次。
平江起義紀念館 圖片來源:暱圖網
平江人民懷念將軍,也沒有忘記普通一兵:紀念碑的背後,還有一面高近5米、長近30米的花崗石牆,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2.1萬名革命烈士的姓名。每個姓名的背後,都是一段鮮血寫成、可歌可泣的事跡,震撼人心。而位於該縣開發區的平江起義紀念館,由原國務院副總理陳雲同志親筆題寫館名,這裡是共產黨員、社會實踐團隊組織「紅色之旅」的必到之地。(武漢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