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2020-12-16 東方網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自蔡英文去年5月上臺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冷對抗狀態,有關大陸武力統一臺灣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臺灣內部究竟怎樣看待統一,對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有什麼想法,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島內知名國際戰略學者林中斌進行了專訪。1942年出生的林中斌,是一名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是島內為數不多的解放軍研究專家,對兩岸及國際事務有獨到見解,曾準確預測1996年的臺海危機和多次美國大選結果。

  現在的氣氛好像山雨欲來

  未來的百年必是中國世紀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蔡英文上臺後,為什麼出現很多關於武力統一的議論?

  林中斌:兩岸問題基本上是各自內部問題在虛擬臺海上空的交集碰撞。目前對大陸來說最主要的工作是十九大,加上經濟改革遇到瓶頸,如果成功當然不得了,會是很大的突破,但如果有困難,就很費事。至於臺灣方面,蔡英文當選後,我發現一向支持民進黨的《自由時報》出現越來越多批評她的文章。一些關於她重要講話的報導,在《中國時報》出現得比《自由時報》醒目,該現象在「5·20」之前就已經開始。你曉得,鐵桿「臺獨」分子和深綠對蔡英文的印象是後來才入黨的「外人」,所以很多對大陸的反彈來自他們。

  環球時報:您認為大陸會在什麼條件下對臺灣使用武力?

  林中斌:如果中國大陸內部穩定的話,不會用武力,當然武嚇是有可能的,前提是「沒有硝煙,不見血」。所以我認為,真正用武的可能性很低,現在的氣氛好像山雨欲來,「那是表象」。

  我這樣講好了,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將來100年是中國的世紀。那麼,大陸對臺用武和不用武,差別在哪兒?如果用武的話,「中國世代」持續100年;不用武,中國將來不得了,兩三百年的盛世。

  2015年3月以後,中國的國勢相對往上走,這個時間點可以說是「中美國力黃金交叉的關鍵時刻」。從大趨勢上說,「中國世代」的來臨很難阻擋,關鍵是它做世界領導用什麼辦法,越不用武力,將來主導世界的時間越長。我已經看到兩三百年盛世的潛力,因為大陸領導人及其團隊近年來非常強調發揚文化的傳統和提升精神心靈的水平。

  「拿個大棒子,輕聲細語」

  「超軍事手段」,大陸太多

  環球時報:您覺得,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存在嗎?

  林中斌:絕對存在。因為對中國大陸來說,用於統一及改變其他國家和地區行為的工具太多了,菲律賓就是最好的例子。南海仲裁後,全世界都跌破眼鏡,菲律賓的態度180度大轉彎。在此之後,越南和馬來西亞也表態跟進。中國使菲律賓態度轉變不是靠武力,最主要還是經濟吸引力和外交的細膩技巧。

  簡單說,大陸「超軍事手段」可多了。超軍事和非軍事手段的不同在於:前者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作為後盾,但軍事能力放在後面,而後者沒有。這個觀念就像20世紀初美國老羅斯福總統說的那句名言「拿個大棒子,輕聲細語」,自然別人都聽你的。我注意到,中國大陸從21世紀開始到目前,都是這樣做的:不斷增加軍事實力,但軍事不是放在前邊衝刺。前面是什麼?是經濟的力量、外交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當然還有心理、法律、媒體等手段。這些都是「不見血的工具」。所以我對和平統一不是那麼悲觀,而是認為大有可能,只是說時間還沒到。當然,還有大陸自己在軟硬體各方面不斷有進步,令人耳目一新。何需動武?

  環球時報:蔡英文上臺後「臺獨」越來越猖獗,您為什麼仍看好和平統一?

  林中斌:第一點是我之前講過的,臺灣目前的路線走得艱苦。綠營自己的民調顯示,人民對蔡英文的不滿意程度已超過滿意程度。尤其在經濟方面,至今不見紓解的做法。第二是國際關係的制約。可能有人馬上反駁我說,美國支持臺灣。我們從幾十年來的經驗可以看到,美國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上,對臺灣的支持有其上限。加上美國政治惡鬥,族群嚴重分裂,基礎建設停滯荒廢,對外幹預,愈來愈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中國大陸在十九大之後,會有更活潑和多樣化的方法。

  環球時報:有人猜測大陸統一臺灣是在2020年。您對這個時間表怎麼看?

  林中斌:這是太簡化的說法。我覺得十九大之後,兩岸會有新的局面,中國大陸領導人會對臺灣有更多時間、更多方法,臺灣也會反省從2016年開始的這條路走得通順嗎?也就是說臺灣走它的「學習曲線」需要時間,是否該有新的想法了?那時雙方有交集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一定要2020年,我相信從2018年開始這種可能性就會增加,全程的發展也不會完成於2020年。

  北京最近的動作「非常高明」

  面對臺海美國將難再有作為

  環球時報:有專家提出大陸攻下臺灣的時間要以小時計。以您對臺軍的了解,臺灣能抵擋多久?美國會怎麼做?

  林中斌:我不曉得他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我覺得可以回到最早毛澤東所說的「打臺灣的先決條件,一是空優,一是內應」。換今天的話來說,空優沒有必要,而是我1999年提出對解放軍未來戰術的觀察——「點穴戰」,即「點其要穴癱瘓其全身」。網絡作戰、電子作戰和電磁脈衝等,都是不見血的,讓臺灣指揮系統癱瘓,中國大陸已有此能力。對臺灣而言抵擋非常困難,臺灣自己也承認,只是48小時或72小時時間的不同。至於「內應」,我看耕耘已久,布點已成。所以真動手的話,不見得要流血。不是像我們以前對於戰爭的觀念,打得稀巴爛,這對大陸也沒好處。

  至於美國,絕對不可能像1996年那樣派來兩艘航母。自上次臺海危機之後,中國大陸急起直追,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展出所謂撒手鐧,簡單講有好幾個工具:一是「東風21D」,可以打軍艦,而且越來越精準;二是從潛艇可以發射的巡航飛彈,是對付美國航母和周圍艦艇的。另外中國從俄羅斯買的「現代」級驅逐艦上有「日炙」飛彈,也是打船的。我講句不好聽的話,當然美國也不願意聽,他們到時候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甚至不必考慮已知其不可為。

  環球時報:島內對統一怎麼看?

  林中斌:臺灣內部的想法處於轉變中,這跟民進黨執政後的情形有關。原來選蔡英文的很多人是中間選民,他們及部分民進黨支持者開始失望了,從民調上就能看出。臺灣已經有人表示「說不定跟大陸統一還好一點」,這種言論不時出現,但不是公開場合,我曾在計程車司機私下談話時聽到多次。但不要混淆,自稱是臺灣人的人的確越來越多。兩類民調性質不同。

  環球時報:最近大陸採取軍機繞臺及航母通過臺灣海峽等一系列行動。這對蔡英文造成的最大壓力是什麼?

  林中斌:這些舉動最主要的是對主張「臺獨」的人產生壓力,我相信北京的目的也是要讓這些壓力到那些人頭上。北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高明,凡是對臺灣做出與軍事有關的施壓行為,都保留空間可允許否認敵對的意圖。我想,未來這些軍事行動不可避免會成為常態,中國大陸目前有能力衝過「第一島鏈」,將來說不定就過了「第二島鏈」。而臺灣的軍事資本本來就不多,「國防經費」很少,加上武器來源受到很多限制,臺灣要的美國不賣,臺灣自己發展需要時間,也要國際幫忙,這又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臺灣能做的非常有限。有人認為臺灣「雄風—3」飛彈還不錯,依我看能做的也不過局部打擊、戰術嚇阻,卻無法扭轉戰局。

  川普對中國有「愛恨情結」

  之前的強硬只是「談判籌碼」

  環球時報:您認為川普上臺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怎樣的變數?

  林中斌:川普有一個特性,他可以反覆。舉個例子,選前他表示對恐怖分子囚犯用水刑非常好,但當選後又稱水刑沒效,「不如半打啤酒和一包香菸」,說這是他很欣賞的軍人告訴他的,後來這名軍人被他提名為國防部長。

  川普和中國,我簡單講是「愛恨情結」。為什麼這麼說?川普從2010年後就希望把酒店弄到中國,在中國大陸申請了80個商標,得到72個。他對中國興趣很大,去年1月和5月兩次場合都講過「我愛中國人」,打破了美國的歷史規範,以前總統候選人是沒人這麼講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說要對中國進口商品課以45%的稅。為什麼有兩種相反的說法?恐怕跟他個人經歷有關。

  1994年,川普在美國破產,沒人理他,只有華人幫他忙,最主要的是香港新世界發展集團主席鄭家純和瑞安集團董事長羅康瑞。雖然川普不願意,但也只能答應對方的要求到香港談。去了之後,羅鄭兩人和他打高爾夫球,他輸了。晚上鄭先生的父親請他吃飯,他不喜歡吃中國菜,也不會用筷子。而且中國的習慣是魚頭對著客人表示尊重,但他不喜歡魚的兩隻眼睛對著他。反正就是滿肚子氣,可他沒辦法。2005年,川普的財務慢慢恢復,羅、鄭邀他參加一個紐約地產投資計劃。當年該地產以破紀錄價格賣出,但川普卻告這兩個人,認為對方沒跟他商量就賣了,而且賣得太便宜,結果輸了官司。我覺得,川普雖然很喜歡中國,他的女兒在學中文,小兒子好像有個中國保姆,但他同時覺得在中國人那裡失了自尊和面子。

  總之,我不認為他上臺後會真和中國大幹一場,之前的強硬只是談判籌碼。北京現在非常有技巧,馬雲先生剛去,答應給美國增加100萬個工


相關焦點

  • 臺灣熱議「武統」 媒體勸蔡英文春節時釋放善意
    原標題:本報專訪引爆島內「武統」議題 媒體建議蔡英文向大陸表達善意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日前接受《環球時報》獨家專訪(參見1月17日第7版《聽臺灣前「副防長」坦誠談「武統」》),在島內引發熱烈反響。幾乎島內主要媒體都轉載了文章主要內容,一些政論節目也以此為主題展開討論。
  • 邱毅談軍機對峙:蔡當局被嚇壞害怕是「武統」前奏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邱毅:臺當局害怕「軍機對峙」是武統前奏,不就是「臺獨」惹的嗎?【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解放軍戰機前一天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臺「總統府」「國防部」「外交部」「陸委會」1日聯手大肆炒作,渲染「大陸威脅」。蔡英文1日強硬表態稱:「我已下令軍方,對於蓄意越過中線的挑釁,必須第一時間強勢驅離。」
  • 2020年要武統臺灣?專家:不獨」就沒有「武統」一說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解放軍攻打臺灣的成功可能性大大提高」,美國強調「臺灣危險」的言論又有了新說法,這一次來自美國防務智庫蘭德公司。顯然,與關心兩岸關係走向和自身命運的臺灣人不同,美國人在「武統」話題上賣力炒作有著自身利益的算盤。「大陸2020年要武統臺灣」這一說法近來不僅在美國被議論紛紛,在島內同樣流傳甚廣。
  • 評論:臺灣要「武統」還是「和統」?
    原標題:評論:臺灣要「武統」還是「和統」?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馬英九的老師熊玠,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陸需要轉變對臺思路,不能盲目讓利,切不能讓民進黨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反大陸,得到更多好處」,又說:「大陸應問臺灣:你們到底要武統還是和統?」
  • 呂秀蓮喊話蔡英文:「武統」逼近了,快與大陸和好吧
    海外網1月24日電 近日,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呂秀蓮表示,「臺灣跟大陸關係好像結冰了,問題很大」。她稱,戰爭的腳步已經愈來愈逼近了,「如何在有尊嚴、互惠互利的情況下,來改善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當然是蔡英文當仁不讓的責任」,而島內全體民眾也有責任來促成臺灣跟大陸的和平友善。
  • 學者:「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
  • 環球時報年會直擊:「臺灣統一」議題成焦點,2020或是關鍵階段
    今天(12月21日)上午,《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據悉,本次年會匯聚了百餘位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
  • 若大陸「武統」日本會協防臺灣?日本防衛大臣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報」1月17日報導,日本防衛大臣巖屋毅16日被問及若中國大陸「武統」臺灣,日本是否會協防臺灣?巖屋毅回應稱,對於兩岸關係,日本希望能夠和平解決。記者詢問巖屋毅,若中國大陸「武統」臺灣,日本是否會協助防衛臺灣,巖屋毅並沒有回答會或不會,僅表示對於兩岸關係,日方希望未來能夠和平解決、和平討論;日本與美國一致,支持任何和平行動。至於日方是否擔心美國總統川普有意撤駐韓美軍,巖屋毅說,這對於日本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不希望嚇阻能力下降。
  • 海協會原副會長接受專訪:武統臺灣?大陸會做到仁至義盡
    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後,大陸方面一直在對臺灣方面「聽其言、觀其行」,看蔡英文能否答好那份「未完成的答卷」,而結果顯然是否定的。兩岸關係在變化,局勢變得緊張且複雜。這樣的形勢下,該如何看待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該怎麼看待中國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耐心與決心?《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對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進行了專訪。
  • 馬英九前幕僚接受本報採訪談馬案:這是臺灣很大的荒謬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被民進黨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自訴涉嫌教唆洩密罪,臺北地方法院10日下午再度開庭。前「總統府」副秘書長,也是本案當事人之一羅智強1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臺灣社會普遍認為馬英九在這個案子上沒有所謂操守的問題,如果最後結果是關說司法的沒事,反司法關說的人坐刑的話,「這是臺灣很大的荒謬」。臺灣前「檢察總長」黃世銘及馬英九前隨從林有振10日出庭作證。聯合新聞網稱,合議庭採取隔離訊問的方式。
  • 臺灣原住民陳志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稱 :「我想把中共的...
    「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有臺灣民眾期待「武統」,這才是對蔡英文最大的嘲諷!
    由於近期兩岸關係的緊張,臺灣島內關於「武統」的言論也頻頻出現。近日有臺媒稱,如果兩岸發生戰爭,大陸將「武統」臺灣,戰爭時間將不會太長,甚至是「以戰逼和」,隨後臺灣就能享受到大陸發展的紅利。「閃電武統」只是大陸「武統」臺灣的一種在時間上最少的方式,比如說「點穴戰」,利用封鎖、電磁脈衝或者網絡戰的方式,在兩三天的時間裡,利用這種不見硝煙不見血的方式,讓臺灣當局感受到來自解放軍的巨大壓力。
  • 何時「武統」臺灣?解放軍專家做出解釋:6大觸發條件
    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太「騷」,對中國大陸和美國完全是兩副面孔,對自己的同胞冷血之極,叫囂著一片口罩也不會給中國大陸,卻諂媚地向美國每周送上10萬片口罩,這一無恥行徑,引發網上 「武統」聲音。楊承軍解讀「武統」時間:6大觸發條件解放軍專家楊承軍對關於什麼時候「武統」臺灣,做了詳細的解說。
  • 「隱形冠軍之父」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稱:「隱形冠軍」企業在...
    圖說:「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隱形冠軍」是指在某一細分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年營業額不超過50億歐元且隱身於大眾視野之外的中小企業。這一概念由德國管理學家、「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創立。中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隱形冠軍」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國內就業的重要支撐。
  • 國臺辦前副主任一席話嚇壞臺媒:大陸要「武統」啦?
    編輯:供奉12月6日當天,臺灣「中時新聞網」發布的一篇報導將不少臺灣網友嚇得夠嗆,之所以會引起他們這麼大反應,主要在於標題提及「大陸決定武統臺灣」。該報導一經發布便引發熱議,不少人對大陸是不是要「武統」臺灣存有疑慮。畢竟臺海局勢緊張,島內綠營瘋狂叫囂著要「臺獨」,持續升級兩岸對抗,不怪島內民眾憂心。
  • 《摘金奇緣》主創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觀眾不滿足於刻板的亞裔形象
    【環球時報記者 黃婷婷】「《摘金奇緣》是一部諷刺喜劇,片子裡呈現的紙醉金迷到最後其實什麼都不是,如何尋愛和處理家庭關係才是重點。」該片導演朱浩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周末,影片導演朱浩偉、製片人約翰·派諾迪和主演楊紫瓊在北京出席中國首映式活動,並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楊紫瓊在北京出席中國首映式活動楊紫瓊詮釋「中國母親」一直以俠女形象被觀眾熟知的楊紫瓊,此次出演男主楊尼克母親楊艾蓮,一位嚴肅又恪守傳統的「富婆婆」,不時對兒子和草根女友的交往加以阻撓。「我認為這是一個在銀幕上展示中國母親形象並向她們致敬的機會。
  • 「武統」臺灣話題很熱,會發生嗎?
    這篇文章不長,但信息量巨大,有必要給大家好好解讀一下。  第一、回應了近期網友「武統」臺灣的強烈訴求。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臺灣綠營裡面各路妖妖醜醜都出來跳腳,正事不做,心裡只有「獨」。
  • 張安樂接受專訪談「中國臺灣特區政府籌備處」
    資料圖:中國解放軍原標題:張安樂接受本報專訪談「中國臺灣特區政府籌備處」【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近日,「臺灣民政府」成員洪素珠辱罵榮民一事持續發酵。15日,臺灣的「中華統一促進黨」舉行了「徵討賣臺倭奴集團,不滅不休」的遊行。總裁張安樂在遊行中稱:「如果蔡英文不處理臺灣賣臺倭奴組織,我們就成立『中國臺灣特區政府籌備處』,等著中國解放軍來接收」。16日,張安樂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為何提出「中國臺灣特區政府籌備處」這個說法。
  • 臺灣人自述:朋友去澳大利亞,英語沒強結果東北話變強了
    臺灣遠見民調中心今年一項民調顯示,51.5%的島內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工作、求學或投資。「想去大陸」,不少人已將此付諸於行動。   《環球時報》年終報導採訪了3名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聽他們講述各自的「大陸故事」。
  • 此時「武統」臺灣?這篇說透了
    中國臺灣網4月15日發表評論《說透了!「武統」臺灣什麼時候開始?解放軍專家權威解讀》,全文如下:當前,新冠疫情導致國際局勢及臺海局勢發生深刻變化。因民進黨當局種種冷血作為,在網絡上激起強烈民憤,「武統」聲音再次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