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小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不明白」,就拿孩子的「戀物」來說,最著名的要數傅園慧的「摸摸」——一根紅帶子,走哪裡都要帶著,連上臺領獎也不摘。
這種情況在不少寶寶身上,都能發現跡象,只不過物品不同,一個玩具汽車、一個毛絨公仔、一件衣服或是小被子,一旦寶寶認定這件東西,就會不離手,甚至成年後,也無法「戒掉」這個習慣。
01女兒「盤」了7年的衣服,堪稱睡眠神器,比媽媽還好使
某音平臺上,寶媽分享的一則自家閨女睡覺視頻火了,畫面中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睡得很香,但有一塊破破爛爛的「白布」遮住了半邊臉,小手還緊緊地攥著。
只見寶媽伸手,想從女兒手中取走這塊「布」,剛一使勁兒,女兒立馬就醒了,說什麼也不讓拿走。
據寶媽自己說,那塊布其實是件T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兒睡覺時就必須摸著它,再聞著上面的味道才能睡著,甚至要外出的時候,也必須給女兒隨身攜帶。
寶媽也試過,想改掉孩子這個壞毛病,但屢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孩子看不到這件T恤就會又哭又鬧,怎麼哄都不行,每次到最後都沒辦法,只好再把它還給女兒。
不知不覺,這件T恤已經被女兒「盤」了7年,早就沒了原來的樣子,現在一家人都不敢隨便丟女兒的這塊「布」,畢竟關鍵時刻,它是比媽媽還管用的睡眠神器,一到了晚上,媽媽可以不在身邊,但不能不聞這件T恤。
這條視頻一出,不少寶媽在評論區紛紛留言,自己家也有同款寶寶!
02為啥「戀物」在寶寶中如此常見,這種行為正常嗎?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他把小孩子依戀的安撫物,稱為「過渡性客體」,安撫物的出現意味著,寶寶從和媽媽是一體的狀態,向和媽媽分離的狀態過渡。
寶爸寶媽看這裡:這種現象標誌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不要再認為這是壞習慣,不顧孩子意願,強制要求孩子改掉。
安撫物的出現與否和時間長短,都是因人而異的,而且具體物品也是五花八門的,這件東西對於寶寶來說,就是媽媽的「物化版本」,幫助寶寶度過嬰幼兒時期的分離恐懼,帶給寶寶安全感。
為什麼,媽媽明明在身邊,寶寶睡覺也要摸著、拿著安撫物呢?道理很簡單,對寶寶來說,睡眠也是和媽媽分離的一種,因為眼睛閉上了,就看不到媽媽了,媽媽就「消失」了,安撫物也就成了寶寶的睡眠神器。
03寶寶越長越大隨身帶著不好看,想給孩子改掉這個習慣,寶媽該怎麼做
1)時常給孩子「無理由」的擁抱
歸根到底,寶寶需要安撫物的存在,是內心缺乏安全感,要想改掉寶寶這個習慣,必須要掐斷源頭——給寶寶充分的安全感。
寶媽寶爸平時沒事兒,就嘗試著多給孩子一些擁抱,這些擁抱不需要理由,就是單純的用肢體動作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都很愛你,給足寶寶安全感。
2)孩子入睡前,做好安撫工作
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恐懼黑暗,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必須要有什麼東西陪著她,她才能安然入睡。
如果爸爸媽媽在入睡階段,總是缺席,寶寶自然就會依靠,安撫物的陪伴了,所以寶爸寶媽再忙,一定要在寶寶準備睡覺時,做好安撫工作。
3)多給孩子準備幾個「遷移載體」
就像戀人一樣,安撫物對於寶寶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只會特定對那一個物品,產生依戀,寶媽可以在前期,給寶寶多準備「遷移載體」。
各種玩具公仔、小被子通通準備兩三個,分散寶寶的注意力,防止寶寶對特定的某一個物品產生依戀。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有這樣的習慣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擴展一:「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別讓恐嚇式教育成為習慣,危害不小
擴展二:為啥每次和孩子好好說話,娃卻不領情?要學會明確「溝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