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想,生命為何如此美好?或許是因為它能給世界注入新鮮的血液,或許它能展現別樣的奇特趣味,每當一個天使降臨人間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他能帶來怎樣的驚喜。
但孩子有一種行為讓家長既奇怪又無奈,就是娃的「戀物情節」,他們手中的東西似乎擁有強大的「魔力」,讓孩子們不忍放手。
之前有一位寶媽將自己女兒的視頻上傳到了網上,視頻中的小女孩有一件「盤」了7年的衣服,一直捨不得扔掉,更神奇的是,每天晚上必須聞著它睡覺。眼尖的網友仔細一看,這件衣服已經爛成渣了,但在娃那裡卻成了寶。
寶媽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很是不解,甚至有一次強行奪走她的「寶物」,沒想到女兒竟不肯入睡,非要留它在身邊,無奈的家長只能又一次心軟。
很多網友看到這個視頻後,表示自家孩子也有同樣「癖好」,網友不改初心說自己12歲的兒子,從小用的一條毛巾,一直聞到現在,連上初中都會帶過去,也不知道該怎樣戒掉。
不評不知道,一評才發現,原來很多孩子都擁有一件難捨難分「寶貝」,那娃們到底在「聞」啥?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嗎?
戀物的背後是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一般而言,有戀物情節的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不願與人打交道,對集體活動會有躲避傾向。甚至有科學研究表明,近幾年隨著白領階層人士的教育方式逐漸西化後,忽視了親子之間的互動享受,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戀物情節」。
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兒童的戀物行為其實是一種輕微孤獨症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很多成長在4種環境當中。
1)從小單獨居住
對於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孩子而言,他們在1歲左右可能就會擁有自己的臥室,所以便習慣了單獨入睡,但帶來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
2)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
生活的壓力讓很多年輕父母打拼在外,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娃生下來之後,就會交給爺爺奶奶,或是保姆來照顧。
3)不注重孩子的「玩耍」
很多家長表面上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時間,其實家長的陪伴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
4)孩子與電視長期為伴
以上四種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為了彌補內心的不足,他們會找到一個替代物來陪伴自己。
1)多擁抱孩子,去掉孩子的「精神保險帶」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平時一定要多擁抱自己的孩子,撫摸他的頭部,要知道擁抱不是獎賞,而是一種日常的交流方式。
經常性的擁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父母是愛你的,即使我們不在身邊,也依然會守護在你身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放下自己的「精神保險帶」。
2)孩子睡前需要父母的陪伴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獨處一室,學會獨立睡眠,那父母至少要在孩子睡覺之前,進行一定的安撫。因為孩子會本能地懼怕黑暗,所以強行分開,本身就需要時間。
對於父母而言,在孩子睡覺之前,去講個故事、唱首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漸漸脫離「戀物隱」。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依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品,都是毛絨玩具、毛巾等,所以,父母在選購幼兒的物品時,可以多選擇幾個載體,這樣孩子就無法對某項物品特別「專情」了,也就會慢慢戒掉「戀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