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媒體見面會
一場爭議,讓此前沒有多少存在感的雲南咖啡曝光很多人面前。
幾天前,雲南咖協出其不意的舉辦了一場媒體見面會,見面會的名稱是「關於阿里巴巴替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起草倡議公函的回覆」——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我們是這件事中的弱者,我們有天大的委屈要傾訴!
果然,見面會抖出了最「重磅」的內容:阿里巴巴致函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並替其起草了《關於規範提升雲南生產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質量的倡議》,「要求」協會蓋章後回函!
代起草?難道說我們是酒囊飯袋,連一個倡議書都不會起草?
要求?這是一個極富有畫面感的詞語,代表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這次見面會還做出了一個不好的暗示:阿里巴巴和部分「國際級別」的咖啡跨國企業有對咖啡市場進行壟斷的可能——要知道,壟斷這個詞在現在的語境下可是一說出就能點著火的!
果然,見面會的五條意見發布完之後,有些網友很快就「激憤」了:有人這是充當了國際買辦的角色,夥同國外資產一起欺壓民族產業啊!
但此時的阿里還是一臉懵的:我是誰?我在哪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麼盡力幫助你,我還做錯了?
這件事的源頭,要從2020年的11月末12月初說起。
當時,阿里巴巴旗下的優酷和淘寶直播共同發起了一檔叫《奮鬥吧主播》的綜藝節目,節目的錄製地在雲南,很多鏡頭毫不吝嗇地給到了當地的咖啡種植園。
阿里巴巴這樣做的意思不言自明:通過綜藝節目的影響力為雲南咖啡造勢引流,擴大雲南本土咖咖品牌的銷量。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其實為雲南咖咖義務服務這種事,阿里巴巴這些年沒少幹過: 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此前淘寶第一主播薇婭在阿里巴巴雲南豐收節上2秒鐘售罄1.3噸雲南咖啡,讓更多人認識了雲南咖啡,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們身邊很多人才開始有了喝國產咖啡的習慣。
但是,實事求是的說,不論是知名度、市場佔有率、價格等各方面,雲南咖啡和國外一些知名咖啡品牌相比,根本就沒有競爭力。
有鑑於此,節目播出時,@奮鬥吧主播的官微還發了一段話:「因為沒有國際話語權,(雲南的)好咖啡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現在部分轉型做成品咖啡,銷路卻也不容樂觀,如果繼續這樣,可能5年後雲南將再無人種咖啡。」呼籲大家用實際行動支持國產咖啡。
一檔綜藝節目,卻因為慮及雲南咖啡的未來喊出了國貨加油,節目做到這個程度上,也是前所未有了。
這還不算,在節目進行的同時,阿里還組織了一次相關的咖啡企業到雲南進行參觀的活動,並在12月2月舉行了一個交流會,出席交流會的有雲南省農業廳的相關領導、阿里巴巴、部分咖啡企業的相關代表。
請注意,雲南咖協的代表也參加了這個交流會,從當天的反饋來看,交流會的整體氣氛是融洽的。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正常的交流會,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成了「阿里代雲南咖協寫倡議書並要求其回函的會議」
其實,上述的所謂倡議,是阿里在交流會上應雲南省農業廳的相關領導的要求,根據自己的大數據分析做出一個有關咖啡行業的建議性書面意見,準確的說,還談不上是倡議。
但是,這樣一次正常的行業交流會,卻成為一邊倒的對「資本」討伐的批判會,洶湧的輿論背後出現的有些聲音,的確很讓人費解。
而在雲南咖啡舉行見面會後不久,就不斷有知情人發聲,說這其中肯定有誤會。
為了消除誤會,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了雙方進行了兩天的溝通,也讓此前不對稱的信息變得更加清晰。
1月5日晚,雲南咖協正式發布聲明:此前召開的媒體見面會,是因為雙方溝通中的信息誤差而產生誤會,不存在阿里巴巴替雲南咖啡制定標準,也不存在聯手其他企業打壓雲南咖啡。
聲明稱:「阿里巴巴和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初心一致,都是為了幫助雲南咖啡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在為消費者提供一杯健康的好咖啡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帶動咖農增收致富,共享新時代美好幸福生活。」。
只是這個誤會,也太大了些!
在雀巢扶持下成長的雲南咖啡,
現狀有點苦澀!
雲南咖啡現在的處境,無疑是尷尬的。
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澎湃高漲,年均增長率超20%,是全球平均增長率的10多倍;另一方面,國內咖啡消費市場還是被星巴克、雀巢等世界咖啡巨頭所壟斷。
要知道,中國是全球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目前中國的咖啡產量可以排進全球前10,而雲南咖啡則佔據了中國九成九的咖啡產量,但是,雲南咖啡在世界咖啡版圖上卻沒有什麼地位。
讓人痛心的是,星巴克、雀巢的部分咖啡原料,就是來自低價收購雲南咖啡,然後再高價賣給國內消費者!
據統計,雲南咖啡80%的產量都是為了滿足向星巴克、雀巢、麥氏、卡夫們供貨,只有不足20%的產量提供給本土品牌。
也可以說,雲南咖啡是在雀巢的扶持下成長的,為什麼這樣說?
雲南咖啡品種較為單一,大多為阿拉比卡咖啡種的卡迪姆(Catimor)亞種,這個品種耐病高產,但澀味和平淡是其代言詞,但是,這種雲南咖啡豆卻是作為速溶咖啡的很好原料。
雀巢的暢銷產品是什麼?速溶咖啡!速溶咖啡的最大特點是什麼?不需要對咖啡豆進行分級!
所以,早在1992年,雀巢就在雲南省成立了有關部門,帶動了當地咖啡種植熱潮,這也是長期以來雲南咖啡都沒有分級制度的主要原因:反正當地的咖啡豆大部分是賣給雀巢做低端的速溶咖啡然後賣給中國人喝的,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分級。
電影《一點就到家》中,兩名年輕的「北漂族」堅信家鄉的發展風口,回到位於雲南普洱市的山村,傳承了數代的茶葉種植傳統也開始向咖啡種植轉變。
但,這是電影才有了魔幻情節!
還是讓我們回歸現實:根據云南省農業廳2018年6月發布的《咖啡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雲南咖啡產業缺乏標準的加工、倉儲、物流、交易等產業配套,這也讓以雀巢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可以以低於紐約咖啡期貨價格10~15美分/磅的價格收購雲南商業級咖啡。這在全世界的咖啡產區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直接導致雲南咖農每年減少收入近10億元。
所以,成也雀巢,敗也雀巢,隨著近年來雀巢對雲南咖啡採購數量的下降,雲南咖啡豆的銷售狀況進一步跌進谷底,就就是雲南咖啡賤賣了30年,每噸減少收入3000元人民幣左右,雲南咖農30多年來至少累計損失了上百億元的人民幣的事實!
再這樣下去,中國失去咖啡產業不是虛言!
近年來,因為連最低的收入都不能保障,有些雲南咖啡種植者不惜把十幾年的老樹都砍掉了,而咖啡樹一旦被砍,重新結果最少需要3年。
長此以往,國產咖啡產業失去的不是國際話語權,而是即將失去整個咖啡產業!
所以,阿里通過名主播為國產咖啡帶貨、通過綜藝節目為雲南咖啡造勢、根據國內咖啡市場現狀做出建議,客觀上是都是在幫助雲南咖啡,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而要解決目前國內咖啡市場的困境,首要的是提高咖啡種植者的利潤。 不然,多年以後,我們走進任何一家咖啡店,高價裝B的依然是那些國外咖啡品牌,價格低到不能再低的國內咖啡品牌依然只能龜縮在沒有人注意的角落裡。
為此,包括阿里在內的一些電商平臺也將自己的咖啡果園設在雲南當地,為的就是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的直接聯通:中間環節短短了,果農的利潤提高了,種植咖啡的積極性高了,國產咖啡的產量上來了,才有了創建品牌,加強市場競爭力的可能。
其次,統一國內咖啡標準,形成國內咖啡品牌, 這本來就是相關機構早就應該做實的事,但是這些年來一直沒有做好。
事實上,早在2008年,在和雀巢合作多年後,雲南德宏本土企業後谷咖啡就宣布,將停止對雀巢的原材料供應,改變為國外品牌而存在的單一模式,自主生產速溶咖啡——如果當時就有支持當地當精品品牌的政策,並出臺有關咖啡的保稅、咖啡分級等配套政策,雲南咖啡的現狀也不至於這樣苦澀!
如今,有人給出了提高行業標準的初步方案,這對國內咖啡市場的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可是現在有人連這些建議也一起炮轟了,這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
所以,雲南咖啡現在要做的,是抓住和電商平臺合作等契機,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持續提升行業標準,只有這樣,雲南咖啡才能走在變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