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備受社會關注。
「個稅起徵點要上調到5000元,趕緊算算咱能減多少稅。」消息一出,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這一點。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這次是第七次修訂。以往修訂的內容,主要是提高起徵點和調整稅率,所以只要知道一個人每月收入是多少,適合哪檔稅率,分分鐘就能算出要繳的個稅。
可是,這次改革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僅要提高起徵點、調整稅率,還要設專項扣除……也就是說,今後繳個稅多少,不僅要算收入也要算支出,是一個「症候群收」的概念。這樣一來,就算咱倆收入一樣多,但繳的稅可能也不一樣,減下來的稅能買幾個「雞腿」,真的是因人而異。
不過,具體計算可能比以前要複雜些,但這個宗旨是不變的:改革總體上將使納稅人稅負普遍下降,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紅利!
此次個稅修法,既堅持了個稅改革的大方向,又契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麻辣姐採訪有關部門和專家,給大家仔細分析分析改革的四大亮點。
亮點一:個稅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月,免徵人群擴大
提高個稅起徵點,是今年兩會上熱議的話題。不少代表委員建議,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許多針對企業的減稅降費舉措,居民個人的稅收負擔也要減輕,應該提高個稅起徵點。
這次修法草案,將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月,相當於6萬元/年。這意味著,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的人,都不用繳納個稅。這個力度不算小,因為除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多地區的居民年平均工資都在6萬元以下,免徵個稅的群體是比較大的。
如果說3500元起徵點,是對低收入人群免徵個稅的話,那麼5000元的起徵點,則是把較低收入人群也納入了免徵範圍,個稅負擔降為零。「這一標準總體上是適當的,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各方面因素,並體現了一定前瞻性。」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
亮點二:擴大中低檔稅率覆蓋面,中等收入人群受益多
分析完免徵人群,咱再說說繳稅人群。
中等收入群體肯定是要繳稅的。但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是什麼,目前並沒一個權威的界定。麻辣姐粗略估算一下,月收入萬八千元,甚至兩三萬元的,差不多都算是中等收入群體。
總體上看,這部分人年紀不是很輕,工作也有些年頭了,基本上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的情況。這些人掙得雖然不少,但花錢的地方更多,支出壓力大。 所以,給中等收入群體減稅,亦在情理之中。
「我並不是太看起徵點,關鍵還是後面稅率的檔次。適用的稅率如果從20%降到10%,那等於稅負下降了一半,這個力度比提高起徵點要大多了。」麻辣姐的一位白領朋友說。
這次改革,提高起徵點只是減稅的一個方面,對中等收入群體來說,調整稅率可能減稅的力度更大。
我國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實行的是從3%到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很多人好奇:收入多高的人,才能按45%最高檔稅率繳稅?從下面這張稅率表可以看出,在刨掉五險一金、扣除3500元的免徵額之後,月收入仍超過8萬元的部分,按45%繳稅。麻辣姐掐指一算,這個人的年薪怎麼著也超過百萬元了。
也就是說,7檔稅率中的高端稅率,基本上與中等收入人群不挨邊,前幾檔中低稅率關係最密切。
根據此次改革方案,稅率結構優化調整的重點就是這前幾檔。具體是: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
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
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啥意思?就是原來起徵點往上1500元,是按3%稅率繳稅的;改革後起徵點往上的3000元部分,都按3%徵稅。換算成月收入,就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至8000元的,都可以按最低稅率繳稅。
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這個「大幅」到底有多大?說出來也是特別令人驚喜:就是原來按20%稅率繳稅的人,改革後統統按10%徵收!還有一部分原來按25%繳稅的人,也將按10%徵稅。
相關閱讀:
個稅起徵點最新繳納比例
2018個稅法第七次修正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每月上調至5000元
個稅起徵點預期提至5000 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