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孩子的物權意識是比大人的面子和人情更重要的存在。
國慶節期間,沒有出去玩,基本就是在拜訪親戚,接待親戚和參加婚禮中度過。期間,有一件事讓我心裡很不舒服。兒子有一件很寶貴的禮物,是他姑姑送他的,他很喜歡,睡覺都要抱著。那天,有親戚帶著孩子來看望婆婆,那孩子比我兒子小一些,一眼就相中兒子手中的玩具。
哭著鬧著,要玩兒子手中的玩具。婆婆看到這種情況,就一把搶過兒子手中的玩具,跟他說:小朋友要學會分享,讓弟弟玩會。兒子含著淚,不說話,婆婆看我欲言又止瞪我一眼,小聲對我說:人家是客人,想要玩具就給,別讓孩子不懂分享,做一些沒教養的事情。
後來,親戚孩子走的時候,要把玩具帶走。親戚不同意,說玩玩就算了,要還給哥哥什麼的。可婆婆卻說:「沒關係,讓孩子帶回去吧,不是什麼值錢玩意。」聽到這,我很生氣。這是孩子的東西,再便宜,也得問問他願意不願給,他不願意,誰都沒資格幫他把玩具送人。
於是,我就告訴兒子:「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你想送給弟弟嗎?如果不想,你就向他要回來。沒關係的,這原本就是你的東西,要回來,也是沒有錯的。」兒子像是受到鼓舞,把玩具給要了回來。而我,也被婆婆罵,沒有「教養」,帶壞孩子。
後來,我一個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確實該這樣,沒有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是比大人的面子和人情更重要的存在。
很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很喜歡的玩具或是不捨得吃的零食,被大人「大方」地分給其他孩子。若是有反抗,就要被大人指責,不懂得分享,沒有教養。大人這樣做,確實很有面子,卻不知會給自家孩子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失去物權意識。
所謂物權意識,可以將其當作權利意識的一部分。是維護自己應得的公平,和決定是否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分享」或「贈送」給他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物權意識,是讓孩子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所擁有的支配權和使用權。一旦失去物權意識,會讓他膽小懦弱,變成討好型人格。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零食,別人想要,都可以拿走。甚至是喜歡的人,他人喜歡,也可以拱手讓人。因為他們從心裡覺得,就算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也沒有選擇的權利。
◆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是他們的頂梁柱,是他們的依靠。所以,孩子對父母,是100%的信任和依賴。而父母不經孩子同意,將其玩具送人的做法,也是在消耗孩子的信任感。
越是孩子看中、喜歡的東西,情況越嚴重。他們會從心裡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從而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失去安全感。
大人把孩子玩具輕易送出去,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因為看似玩具,不是很重要的東西,於孩子而言,卻很珍貴,就像大人的車和房子一樣。連自己最重要的東西都能被大人送人,又何來安全感可言呢?
◆學會拒絕。
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不懂的一點就是拒絕他人不合理以及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分享是對的,是可以比自己獨有更讓人快樂的。但孩子也有不分享的權利,他們可以拒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這並沒有錯。
不會拒絕,就是愛面子不愛裡子。這個「裡子」就是愛和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所以教會孩子拒絕,讓他知道「裡子」是比「面子」更重要的東西。
◆捍衛自己的權利。
孩子到底是誰呢?他們是父母的附屬品嗎?他們是父母的私有物嗎?不,他們只是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有思想的孩子。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所擁有的決定權,父母無權支配,更不能說送給其他人。
捍衛自己的權利,拿回自己的東西。若這樣的事情被稱為「沒教養」,照樣不妨礙鼓勵孩子一直做。
最後,希望大人能明白,面子固然重要,但教會孩子捍衛自己的權利,才是最好的教育。
【話題討論:你們會不經同意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