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娃的一同學媽媽加我微信,聊了一會兒孩子的學習。她說,「你家孩子是不是在外面報作文輔導班了,作文寫得這麼好,聽我家兒子說,你家娃的作文經常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呢。」
聽到此番話,我著實有點兒不好意思了,娃沒有她描述得那麼厲害,不過作文輔導班我們也確實沒有讓孩子上。主要是我和孩子的爸一致認為好的寫作在作文班裡是鍛鍊不出來的。
說實話,我家娃的作文不能算有多驚豔,語言有多優美。但是至少可以表達得很清楚,語言上自己開始注意潤色,這也是我很欣慰的地方。
然而,在娃剛開始寫作文的時候,卻完全是另外一樣,至於中間經歷了什麼,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一步步幫助娃練習寫作的?
我們像很多家長一樣,相信閱讀能夠提高寫作水平。於是從娃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培養她閱讀的習慣,娃漸漸的變得非常喜歡閱讀。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拿著書看,以至於在學校的時候,別的同學利用最後一節自習課做作業的時候,她在貪婪地看書。成了同學口中的「小書蟲」。
作為家長,我們自然覺得這個習慣很好,心裡盤算著將來寫作文肯定沒問題。然而,一切都不是像想像的那樣,娃到了小學3年級的時候,開始有了作文課,並開始了命題作文。這個與二年級的看圖寫話完全不同,看圖寫話至少有畫面,孩子可以從畫面中找到一些信息描寫。但是命題作文就像是一堵牆,把孩子的眼睛遮住了,她開始迷茫,不知所措。
第一階段:沒有想法,寫不出內容來
記得每次學校的作業中如果有作文的作業,她就要用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在椅子上發呆,表情極其痛苦。然而最後憋出來的文章也是要邏輯沒有邏輯,要內容沒有內容,錯別字還不少。
剛開始的時候我想這個很正常,我小學的時候第一篇作文也被家長大罵一頓。心想慢慢就好了,如果哪裡不好,她們的老師肯定會指出來的。這是學習成長的一個階段,沒有什麼。
但是過了幾周,似乎娃的作文沒有一點進步,還是那樣。經過一問才知道,她們的老師每次只是把班上寫得好的幾個人的作文發給大家傳閱,沒有具體的講解如何寫作。我這時候才意識到,需要我們家長介入,去幫助孩子一下了。
於是,我就開始給娃講她的作文問題在哪裡。描寫一個物體的時候,肯定是要按照眼睛掃描的過程,可以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左到右等等,但是一定要有邏輯,不能先看了一眼頭部,又去寫腳,一會兒又去寫眼睛,一會兒寫衣服,這樣讓讀者很累,很亂,而且沒有畫面感。
說起畫面感,我覺得這也是我分享給娃的一個寫作方法,就是你在描寫一件事的時候,要在自己的腦海裡面有一幅畫,把自己當作作文中的主人公,這樣的內容才連貫。
娃好像很明白了,信息滿滿地開始寫。
第二階段:文字很白,像白開水。
結果跟娃溝通以後,娃好像開竅了很多,寫作文不再發呆,而是一氣呵成,遠遠看去,密密麻麻有四五百字。我心中竊喜,以為娃現在肯定沒問題了。
當我看到她的內容時,不覺又發現新的問題來了。她的文字篇幅很長,洋洋灑灑,但是問題是沒有重點,從早晨起來寫起,一直到下午放學,甚至馬路邊她看到的螳螂都寫進去了。這就是流水帳。
之所以會寫成流水帳,就是她還不知道寫作的意義。寫作不是把所有的事物都寫進去,而是要揀有典型的事情去詳細描述,說給別人聽。
這次我想用另一種方式,每次她寫完以後,我給她進行批閱,然後讓她根據修改前後的對比來找不同,然後領悟怎麼寫。
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的作文確實好了很多,漸漸地培養起了她的自信心。作文被老師當作範文的次數也開始多了起來。
第三階段:缺乏生活體驗,很多內容寫不出來
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的作文範圍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小物品,一隻小動物,而是一件事。比如有一次,老師給大家留的作文是第一次做______,班裡幾乎一半的孩子都是做飯,而且是西紅柿炒雞蛋。而對於我家娃,卻連西紅柿炒雞蛋都不知道如何下筆。
看到她又在發呆,我叫上她,「別在那裡發呆了,咱們現在就做一次,你想學啥,我指導,你自己來做如何?」 娃高興的說,「太好了,我要做雞蛋湯,我的最愛。」 說做就做,我們在廚房忙乎了半天,這其中有雞蛋皮掉在碗裡了,西紅柿差點切到手,往鍋裡放材料的時候開水點兒濺到了身上等等各種狀況,最後還是順利做完了。
雞蛋湯盛上桌來,她一邊喝一邊說,「媽媽,我有靈感了。」 「別著急,先喝完再去寫。」 我看著火急火燎的她勸到。
果然,這次的作文她寫得很順利,沒有任何的問題。而且她自己還把第一次做飯的不易,中間受傷等都描述了出來。而且最後還有她的感悟,覺得家長每天做飯太辛苦了,以後她會多做些家務,儘管這話有點兒假,不過真的感覺娃現在有思想了。
到了四年級以後,孩子的作文不僅僅是描述性的,而且還要有思考,有思想,有見解。如果在一篇文章的結尾有一些自己的感觸,感想,那說明這個作文還是很不錯的。那如何讓孩子有感而發呢,就讓他多去體驗生活吧。
我找了幾段我家娃看了日出後自己寫的作文,儘管那天,她凍得夠嗆,不過真的是看到了才有感受。
第四階段:保守,不敢使用學過的古詩,成語。
五年級開始,娃的老師讓她們每天記錄摘抄美文,美句,名人名言。我覺得不錯呀,積累多了,可以用在寫作上。雖然我們不提倡形式作文,但是如果能在作文裡面加上一句名言或者是一句古詩,那整個文章就會發光發彩。
記得有一次,學校要求學生觀看消防演習,然後寫一篇觀後感。正好那天她邀請她的好朋友來我們家一起寫。
半個小時以後,她的好朋友已經寫好了。拿過來讓我檢查一下,我看第一眼的時候,覺得寫得不錯呀,上來第一句就是一句名言,文章裡面也中規中矩,雖然不是非常好,半個小時寫出來也不錯了。
後來我跟我家娃說的時候,她說,「奧,她就那樣,每篇作文都用這種名言,不管合不合適。」 我說,「 咱們可以借鑑的是他的方法,不一定是一定在開頭,也不一定每篇文章都用一個名言。我看你的本子上記錄了這麼多名言,你可以嘗試找一句合適的看看。」
娃對我的建議很不同意,她覺得這些都不合適。強扭的瓜不甜,好吧,我只好慢慢的引導了。
昨天老師留的一篇讀後感,她自己加了兩句古詩。讓我很欣慰,娃真的一點點再進步了。她還跟我說,「 媽媽,這次寫作文的時候感覺有點兒文思泉湧呢,這首詩我覺得特別適合表達我此時的心情,我就寫上了。」
看來我們家長對待孩子的成長要有耐心,不能太心急。你的觀點傳輸給她,需要一個時間去接受,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去表現。
怎樣才能讓孩子寫好作文?經過這幾年的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覺得有幾點可以分享給大家:
1、閱讀是沒有錯的,開卷有益。
但是不要急於求成,錯誤的以為只要讀書就能寫好作文。其實輸入和輸出是兩回事。厚積薄發,只有堅持閱讀,大量的輸入積累後,才能有輸出。大量閱讀是基礎。至於選擇讀哪些書,我推薦的是可以不局限一種,但是建議要讀讀史書。
2、不要過多的講究技巧,束縛孩子的想像力
作文的目的就是表達,主要你的表達能讓人聽清楚,看明白就算成功了。往往一篇很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勝過一篇滿是技巧的生硬拼湊。
不需要那些什麼經典三段式的寫作方法,怎麼開頭,怎麼結尾,總分總等等的套路。孩子學了太多的套路,容易被束縛了想像,寫的四不像。
3、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多經歷
那些生活經歷豐富,走過很多地方,有更多經歷的孩子,總是有取之不盡的素材。「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創作的源泉來自生活,所以希望家長不要太捨不得娃,該鍛鍊的時候就要鍛鍊,可以讓娃學著做一些家務。有時間帶孩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走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
4、耐住寂寞,靜待花開。
家長要堅信,付出總會有回報,只是時間的問題,不要揠苗助長,不要過度擔心,用心陪伴,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