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孩,小時候都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和寵愛。
可現實中,很多父親都是缺位的,不是出差就是忙於各種應酬,有些雖然每天都能準時回家,周末也在家,可孩子依然覺得父親是缺失的。
這種現象,在如今很多家庭存在,父親雖然人在,但其功能卻是缺失的。
01
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個暖心的畫面,一個車輛的入口,父親在努力地給女兒扎著頭髮,全然不知有車輛要通過,而父親的電動車,正好攔在入口處。
父親很專注地給女兒扎著頭髮,第一遍不行,再來第二遍,小車上的人很安靜,沒有鳴笛打擾這對父女,足足有5分多種,都在靜靜地看著這位父親給女兒扎頭髮。
這段視頻發出後,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些覺得特別的暖心,為這個父親點讚;也有些覺得這不過是在作秀,沒有公德心,擋了別人的路。
很多培訓班外,經常能見到這樣細心的父親。自己的女兒,被爸爸送到幼兒園,一天都是披頭散髮的,這好爸爸,可都是別人家的。表現父愛沒有問題,但也不能站在路口啊,明明看見有車過,就是不讓,我行我素,到底有沒有安全意識?
凡事都有兩面性,拋開規則不說,父親能主動給女兒扎頭髮,確實很難得,而且還很細心,直到扎出滿意的為止。
相比那些不參與孩子成長,不與孩子互動的父親來說,實在是好太多。
很多缺位的父親,雖然人在孩子身邊,但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
這種參與程度的不足,並不一定指的是父親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不足,更多指的是缺乏「有品質的時間」。
啥是有品質的時間?
也就是你與孩子積極、健康的雙向互動與關心,而不是互不幹擾,或你只給予,卻不教養孩子。
比如,你只是無條件地給孩子買玩具,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與孩子的參與程度很高,相反,我們可以理解為,雖然你每天在家,但卻很少與孩子交流,把他交給了玩具。
父親很少與孩子有親子交流時間,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是「父親缺位」。
而一個很少在家的父親,每次回家,都選擇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聊天,這種父親,當然不會缺位。
02
心理學有研究顯示,0-24歲,女孩越是能得到父親的肯定和寵愛,未來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相反,一個從來沒有被父親寵愛過的女孩,她可能一生都在尋找那份缺失的父愛。
據說,父愛長期缺失的女孩,會伴有社交障礙,可能在生活中無法與人建立正常的連接,因為她會時常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合作關係。
曾見過一個女孩,她媽媽很強勢,什麼事都替孩子做主,而爸爸呢,天性比較懦弱,基本上什麼都聽媽媽的。
女孩小的時候,母親打她,父親站在旁邊,默不作聲。
長此以往,女孩看清了,父親根本保護不了自己,而且會嚴重影響她對男性的看法,特別是遇到弱勢的,會有鄙視情緒,而遇到強大的,卻又不知該如何相處。
03
那麼,父親的缺位,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1) 影響孩子的行為與智商
美國有項調查顯示,在雙親環境成長,但父親參與程度低的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後,品行不端正的概率會大大加強,而且孩子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友情和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
2) 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影響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
在抑鬱症的發病率上,有雙親存在的,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其抑鬱症發病率高於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而且成長在父親缺位的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衝動和品行障礙。
有意思的是,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父親都被認為是家庭物質的供養著,連英語中,mother這個詞,本身就包含養育的意思,而father還包含「創造」的意思。
不過,如今,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到位的養育,會讓父親和孩子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對男性來說,這也許是學會與孩子表達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的一次機會,通過它,自己可以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父親,並掌握那缺失的技能。
為什麼有些男人做事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因為他們把自己當做孩子一樣去成長:單純、專注,好奇。
而要達成此目標,陪伴便是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