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網絡上流傳一張動圖,一位爸爸在小區門口的位置看手機,在這位爸爸旁邊的地上,有為不過4歲左右的小女孩,躺在地上一邊踢腿一邊看著爸爸。這位爸爸則毫無「惻隱之心」該幹嘛就幹嘛。
具體發生了什麼,不可而知,從爸爸淡定神態和小女孩撒潑方式來開,估計又是一件,寶寶提出「無理要求」,爸爸堅決「不予以滿足」的「家庭惡性事件」。
這種事情,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會遇到,因為同款「撒潑孩子」真的太多了,家長也表示很無奈,除了淡定看著自家娃撒潑打滾,沒有更好的辦法。
其實,兒童發脾氣的過程,並不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不合邏輯、雜亂無章,這一過程有著一定的規律和節奏。
科學家們發現,在發脾氣的過程中,不同的幼兒聲音(或「發聲」)會以一定的節奏出現和消失。這一理論認為,理解發脾氣,關鍵在於詳細分析幼兒發脾氣時聲音。——相關論文發表在2011年《情緒》雜誌上。
01
不要小看孩子發脾氣的過程,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調整自己的發脾氣方式,以此獲得父母的更多關注。
下面這個場景,似乎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
在某玩具店門前,小女孩撅著嘴巴不肯離開,一看就是想買玩具但媽媽不讓買。媽媽開始還好言相勸,但勸著勸著便失去了耐心。媽媽情緒激動地用手指戳著女兒的腦門:「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說好不買的,現在又變卦,你就是個騙人精……」
這位媽媽這種做法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多數家長,面對無理取鬧,讓自己頭痛不已的孩子都習慣於詆毀孩子的人格。這樣做的後果是:會加深親子矛盾,並且類似這樣「你就是個騙人精」的語言,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缺乏同理心和幸福感。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兒童大腦專家約翰.梅迪納說,研究表明,父母應該做的是承認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這肯定很糟糕。
02
★好父母是需要從一開始便有意識地妥善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的。
3歲以內的孩子,就是通過無理取鬧來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如果父母能熟知這一點,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撒潑打滾的行為了。
也就是說,若是父母能夠從容淡定,不急不躁,不用負面情緒與「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孩子進行溝通,那麼,孩子未來的幸福感以及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理解感會比那些總是受到父母呵斥指責的孩子要強很多。
★好父母是能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感受的。
在這個世界上,不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人,包括成年人,大有人在。
我認識一個朋友,就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他遇到問題會非常急躁,動不動就發脾氣,分明在正常交流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卻會因為某個敏感詞,一觸即發,瞬間變的暴躁無比。
後來多次跟她溝通後發現,他並不想發脾氣,但是自己控制不住,因為他從來沒有正確地表達過自己的感受。
他說,小時候,他的東西被弟弟霸佔了,他很生氣,很生氣,但是又想不出來任何的可以拒絕的理由,而且爸爸媽媽還說,你的弟弟還小,讓著他們一點。所以,長久以往,他形成了,為了弟弟付出變成是一種理所當然。
他的生活中,父母沒有引導他學會表達情緒和感受,父母還打壓甚至是默許他不能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關於表達情緒和感受,給大家舉個例子:
一位小男孩的礦泉水被爸爸喝了。小男孩開始哭鬧不止,爸爸蹲下來跟他說:你是因為什麼哭呢?小男孩不說話,還是哭。
爸爸又說:是不是爸爸喝了你的水?小男孩哭泣著點頭。
爸爸說:你看,現在是爸爸做錯了事情。你沒有做錯,所以,你現在不是哭,而是要對爸爸說——『你沒有經過我的允許,喝了我的水,我很生氣!』你必須要表達出來你的感受和情緒,這樣你不會崩潰到大哭,也不會壓抑到自己難受。
小男孩很快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很快停止了哭泣。
各位,你看,這位爸爸,就是一位能夠引導孩子講出自己情緒的好父親。接下來,我們再觀察自己的身邊,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這樣?
當老大打了老二,父母會斥責老大,卻不觀察一下,為什麼老大會打老二?如果父母能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事情的全貌,並且做出比較公正的裁決,孩子們在成年後,亂發脾氣,易怒暴躁這些的問題,都不會發生。
最後,想跟所有家長說一句:孩子無理取鬧本就是不對的,家長以同樣方式反饋給孩子,更是大錯特錯。在剛開始動圖中,這位爸爸淡定的等待孩子慢慢爆發情緒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更多時候,要讓孩子有表達情緒和感受的機會。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Tina育兒 查閱更多精彩熱文:
爺爺問萌娃,媽媽打你了嗎?萌娃使勁誇媽媽,結尾一句話亮了
當幼兒園作業被傳錯話,老師家長笑到肚子疼,小朋友有很多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