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歷城區龍骨山古墓並非「張榮墓」 考古發掘證實是一座金代墓葬

2020-12-17 海報新聞

「剛開始考古發掘時,我們以為是抗金名將、『濟南公』張榮的墓葬。但是發掘後發現,這座墓葬是金代的,年代早於張榮的生卒年份,所以這座墓並不是張榮墓。雖然有點遺憾,但是這座金代墓葬的價值也非常高,為研究濟南地區金代墓葬提供了新的資料。」這是記者今天採訪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趙芳超時,他對前些時候發掘的歷城區唐冶街道原章靈二村東北部龍骨山「張榮墓」的評價。這座墓葬於2017年底發現,今年4月至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

墓門上有兩處「金國」刻字

2017年底,為配合濟萊高鐵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高鐵規劃線路沿線進行考古調勘時,發現「張榮墓」恰位於路基上,遂將其納入發掘計劃。2020年4月至6月,為配合高鐵工程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墓進行發掘。

趙芳超告訴記者,「張榮墓」為一座帶封土及斜坡墓道的土坑石室墓,墓葬封土較高,早年因屢次被盜,封土頂部中間仍有一盜洞直通墓室。墓葬長10.7米、寬4.7米、深3.9米。墓葬本體由墓道、墓門、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平面近長方形,由南端臺階及北部斜坡墓道組成;墓門寬1.5米、高1.6米,石板砌築,有封門石、門楣及門柱。「大金國大定十年」字樣在門楣中部豎向陰刻而成。封門石有兩塊。在下封門石底部也有刻字,為「金十年仲秋日」。

甬道為平面長方形盝頂式砌築,長1.85米、寬0.9米、內高1.5米,在甬道頂部北面石頭上有線刻紋飾,為線條紋鋪底,中刻羊頭及小鳥紋樣。墓室則為石砌內穹隆頂,外徑3.3米、內徑2.65米、高2.6米。以前被盜過,穹隆頂部有直徑1米左右的盜洞。墓室內有棺床,是用砂石鋪底,把石板放置在上面專門製作而成的,但棺床中間及西部因盜墓擾亂等原因已經沒有了,人骨殘存無多且十分散亂。中部被盜墓者向下挖出一橢圓形坑,打破了棺床石板下面的砂石層。因被盜,葬具葬式還不能明確,僅在墓室底部發現了少量瓷片及銅錢。

墓主並非「濟南公」張榮

「『大金國大定十年』就是公元1170年,『大定』為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據史料記載,『濟南公』張榮生於公元1181年,卒於公元1263年,這處墓葬的營建年代明顯早於張榮的生卒年。據此推斷,該墓是一座金代墓,並非『濟南公』張榮墓,以當地小地名定為丘子坡金墓較為合適。且從此墓葬形制及規格判斷,級別還達不到張榮墓的等級。墓葬內沒有發掘出墓誌,所以墓主的身份還不明晰,但從墓葬規格形制等分析具備一定等級,墓主人很可能是當時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者非常有財富的人。」趙芳超說。在發掘工作接近尾聲時,工地舉行了龍骨山「張榮墓」文化遺產開放日,組織原章靈二村老百姓到工地參觀,並現場澄清此墓並非「張榮墓」。

趙芳超表示,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工地已經聯繫歷城區博物館,協商了墓葬整體遷移保護事宜,對砌墓石塊、石板等進行統一編號,並整體打包轉運至博物館庫房,為日後異地復原保護打下基礎。

相關連結

「濟南公」張榮

張榮,歷城人,先世清河人,生於1181年,卒於1263年。北宋末、南宋初年抗金名將。他生長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動亂年代。文獻記載,張榮「嘗從軍,為流矢貫訾,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額而拔之,神色自若。」被譽為勇如三國時夏侯惇。1216年左右,山東地區以紅襖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蜂起,張榮率鄉民至章丘黌堂嶺結寨自保。在1218年左右,張榮率部攻佔了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在臨邑縣境)、蒲臺、新城及淄州等地並據而有之。直到1232年元太宗窩闊臺命各世侯率軍襄助元師徵戰河南,張榮也參加了滅金的徵戰。滅金戰爭中,張榮始終衝鋒在前,攻城奪地,戰功赫赫,且曾多次制止蒙軍對俘虜和百姓的侵掠。張榮知濟南府事時,河南民眾多北徙濟南,張榮令分給房屋土地,妥善安置。故荒地多被開墾,百姓樂業,中書省考績,張榮為朝內第一。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封其為「濟南公」。他辭職後於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病卒。追封「濟南王」,諡號「忠襄」。

相關焦點

  • 濟南歷城龍骨山「張榮墓」並非「濟南公」墓,而是一座金代墓葬
    「剛開始考古發掘時,我們以為是元代名將、濟南公張榮的墓葬。但是發掘後發現,這座墓葬是金代的,年代早於張榮的生卒年份,所以這座墓並不是張榮墓。雖然有點遺憾,但是這座金代墓葬的價值也非常高,對於研究濟南地區金代墓葬提供了新的資料。」
  • 濟南市文物局:疑似丁寶楨墓考古發掘已開始
    6月16日上午,濟南市文物局通報疑似丁寶楨墓工作情況:建設單位已與考古部門籤定了古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協議,下午專業人員已進入工地迅速開展發掘工作。現已責令施工單位停止施工,並設立警示標誌保護現場,待文物部門對疑似古墓葬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認定。考古部門已編制勘探發掘方案根據文物法律法規規定,該建設項目涉及兩項工作,一是立即對發現的古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二是立即對建設項目佔地範圍進行考古勘探。
  • 探秘濟南小清河家族墓葬群:古墓將被遷址保護
    原標題:探秘濟南小清河家族墓葬群 北朝、唐初古墓將被遷址保護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7日訊 自濟南市章丘區小清河合莊段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展以來,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二十多座古代墓葬,年代集中在漢代、北朝以及唐朝初期。
  • 繼13座家族墓葬群後,濟南小清河復航工地再發現數座古墓葬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合莊墓地考古領隊何利介紹說,截至目前,考古人員一共清理出20座漢代至唐代墓葬群,今天現場正在勘探發掘的是一座M7號唐代墓葬,最終墓葬數量還在具體核實中。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5月16日開始,小清河復航工地挖掘過程中發現了第一座墓葬,5月24日又發現了第二座墓葬。
  • 文旅觀察丨13座古墓!濟南挖出家族墓群,創下多個「首次」!
    在前期,在河道內一點的位置,已經挖掘清理了8座古墓,沒有發現特別的文物,清理完成後,已經交給了小清河航道的施工方。現在正在進行發掘的有四座古墓,還有一座已經勘測到位置,下一步將進行挖掘。其中有單人墓葬,雙人墓葬和三人墓葬,考古人員發現在一座小型墓葬中,竟埋葬了一家三口。考古人員介紹,迄今為止濟南發現的北朝古墓相對較少,完整的唐朝古墓更是屈指可數,像眼前這處數量多規模大的同時期古墓群實屬罕見。
  • 考古,記住城市的來時路——濟南近年來考古成就令人讚嘆和振奮
    、章丘電廠三期建設地塊、濟南市西城牆遺址、濟南站至濟青高鐵聯絡線工程項目用地考古勘探、歷城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濟南大南環、濟南大北環、濟南三橋一隧工程、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等。市考古研究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工程建設中共搶救性發掘了多少遺址和墓葬呢?
  • 濟南小清河復航工地發現13座古墓!系北朝唐初家族墓群
    現在正在進行發掘的有四座古墓,還有一座已經勘測到位置,下一步將進行挖掘。3座北朝末期、1座初唐何利說:「已經挖掘出的四座古墓有三座是北朝末期的,還有一座已經清理出墓葬外部,但還沒有打開墓門,從墓道和墓門的形制上分析,這應該是座唐代初期的墓葬。」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福州一工地發現古墓 考古專家已經開始發掘
    初步估計為南朝至唐朝年間的,考古專家今天發掘  昨日上午,位於倉山煙臺山的福州高級中學試驗樓工地發現一座古墓。施工人員在挖掘一個化糞池時,挖出大量帶有花紋的梯形青磚,同時顯露出一個弧形墓穴。據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專家現場初步考證,古墓可能是南朝至唐朝年間的。考古專家今天將對古墓進行發掘。
  • 濟南小清河挖出唐代古墓,骨骸長達一米九
    自濟南小清河和莊段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展以來,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二十多座古代墓葬,年代集中在漢代、北朝以及唐朝初期,雖然出土器物不多,但是僅憑完整的墓葬形制和墓葬規模,足以填補山東對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期的考古空白,其意義十分重大。
  • 池塘抽水發現大型古墓!為濟南發現的最大規模漢畫像石墓!
    濟陽區三官廟古墓葬,原處於一座池塘之中,三官廟村民在去年冬天因故抽取池水清淤,2018年12月中旬,群眾在池塘清淤過程中發現疑似古墓葬隨即上報文物部門。經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察,初步確定為漢代大型磚室墓。
  • 濟南高新區發現清代古墓,仿古石門樓完整精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近日,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濟南市高新區烯谷國際中心墓地順利完工,並通過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標誌著野外發掘工作正式結束。根據規劃,濟南高新東區將打造一座佔地約4.72平方公裡的中英石墨烯產業園——齊魯烯谷,總開發量約達580萬平米,由生態休閒、科創製造、宜居服務三大功能板塊組成。其中,烯谷國際中心作為一期首發地塊,將承擔著打造產業創新高地、門戶展示名片的重任。近期,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發現了數座古墓葬。
  • 清華大學加入「古墓派」:那些曾經挖出古墓的高校
    據官方通報,2019年4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研究所對清華大學新土木館項目佔地範圍內開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發現古代墓葬95座。5月27日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對前期勘探發現的古代墓葬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發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斷為明清時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古墓派」因居住古墓而得名。
  • 清華大學發現古墓,學生遲遲不願離開,有人專門從宿舍拿來相機
    建教學樓時發現古墓群昨天,「清華大學發現古墓」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現場的工作人員證實,這裡確實發掘出了多座古墓,出土的有銅錢等物品。這一發現也引來了清華諸多學生圍觀拍照。清華大學基建規劃處的官網上也發布了這一考古信息,其中在項目用途上標明了「考古發掘」。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 金代陝"一把手"墓葬現身西安南郊 現800年前酒水
    梅瓶是小口,密封完好,裡面裝的液體可能是酒水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昨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在西安發現一座未被盜的金代墓葬。最讓考古人員意外的是,隨葬品中一個瘦高的黑釉瓷瓶內還有半瓶清透的液體,保存至今近800年。考古人員推斷可能是酒水,目前液體已送去檢測。  買地券透露出墓主身份  唐代有墓誌記錄墓主人生平和家族脈絡,金代則有買地券透露墓主人身份。據悉,這座墓葬位於南郊西影路附近。
  • 合莊村北朝唐初墓群又發現5座漢代古墓,濟南報業記者獨家探訪
    記者今天再次來到章丘區北部合莊村南側的小清河防洪工程和復航工程工地的考古現場進行採訪,得知在最近幾天又發掘出幾座漢代古墓,豐富了這個區域的考古內涵。記者來到現場時,上次報導中提到的帶墓道的唐代古墓的墓門已經全部露出,幾位工作人員正在給墓門進行加固。
  • 濟南兩個項目入選2019年度省級考古獎項 濟陽三官廟漢墓將建博物館
    2019年,濟陽三官廟漢墓考古發掘完成後,濟陽當地政府對這處遺址非常重視,已經邀請專家製作保護改造計劃書。古墓本身的保護範圍為20畝地,包含在150畝地的文化觀光園區內。計劃投資500多萬元人民幣實施地下水隔斷工程,然後將以古墓為中心建設一座博物館,大約為4200平方米左右。然後再以這座博物館為中心,以漢墓文化為主,外延結合農業觀光、文旅項目等文化產業。
  • 中山大學挖出古墓,老師在發掘現場講課,墓碑被搭建成了椅子
    1月6日,在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園的一處基建工地施工現場發現了古墓,現場共發掘出了37件(套)文物,距離墓葬區不遠處有一些墓碑搭建的椅子,中大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昨日在考古現場開設教學課,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聽課。
  • 今天被「古墓派」刷了屏,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考古人員在中山大學在建飯堂挖出的古物「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研究成果看,漢代海珠區並不是現在的一個大島嶼,而是以寶崗、曉崗、赤崗、馬崗頂等高地為中心形成的小島。考古發現的東漢墓葬,其主人生前可能是在這些小島上生活的居民。」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地勢較高,適宜古人生產生活,死後埋葬。這並非是中山大學第一次發現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