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考古發掘時,我們以為是抗金名將、『濟南公』張榮的墓葬。但是發掘後發現,這座墓葬是金代的,年代早於張榮的生卒年份,所以這座墓並不是張榮墓。雖然有點遺憾,但是這座金代墓葬的價值也非常高,為研究濟南地區金代墓葬提供了新的資料。」這是記者今天採訪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趙芳超時,他對前些時候發掘的歷城區唐冶街道原章靈二村東北部龍骨山「張榮墓」的評價。這座墓葬於2017年底發現,今年4月至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
墓門上有兩處「金國」刻字
2017年底,為配合濟萊高鐵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高鐵規劃線路沿線進行考古調勘時,發現「張榮墓」恰位於路基上,遂將其納入發掘計劃。2020年4月至6月,為配合高鐵工程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墓進行發掘。
趙芳超告訴記者,「張榮墓」為一座帶封土及斜坡墓道的土坑石室墓,墓葬封土較高,早年因屢次被盜,封土頂部中間仍有一盜洞直通墓室。墓葬長10.7米、寬4.7米、深3.9米。墓葬本體由墓道、墓門、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平面近長方形,由南端臺階及北部斜坡墓道組成;墓門寬1.5米、高1.6米,石板砌築,有封門石、門楣及門柱。「大金國大定十年」字樣在門楣中部豎向陰刻而成。封門石有兩塊。在下封門石底部也有刻字,為「金十年仲秋日」。
甬道為平面長方形盝頂式砌築,長1.85米、寬0.9米、內高1.5米,在甬道頂部北面石頭上有線刻紋飾,為線條紋鋪底,中刻羊頭及小鳥紋樣。墓室則為石砌內穹隆頂,外徑3.3米、內徑2.65米、高2.6米。以前被盜過,穹隆頂部有直徑1米左右的盜洞。墓室內有棺床,是用砂石鋪底,把石板放置在上面專門製作而成的,但棺床中間及西部因盜墓擾亂等原因已經沒有了,人骨殘存無多且十分散亂。中部被盜墓者向下挖出一橢圓形坑,打破了棺床石板下面的砂石層。因被盜,葬具葬式還不能明確,僅在墓室底部發現了少量瓷片及銅錢。
墓主並非「濟南公」張榮
「『大金國大定十年』就是公元1170年,『大定』為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據史料記載,『濟南公』張榮生於公元1181年,卒於公元1263年,這處墓葬的營建年代明顯早於張榮的生卒年。據此推斷,該墓是一座金代墓,並非『濟南公』張榮墓,以當地小地名定為丘子坡金墓較為合適。且從此墓葬形制及規格判斷,級別還達不到張榮墓的等級。墓葬內沒有發掘出墓誌,所以墓主的身份還不明晰,但從墓葬規格形制等分析具備一定等級,墓主人很可能是當時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者非常有財富的人。」趙芳超說。在發掘工作接近尾聲時,工地舉行了龍骨山「張榮墓」文化遺產開放日,組織原章靈二村老百姓到工地參觀,並現場澄清此墓並非「張榮墓」。
趙芳超表示,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工地已經聯繫歷城區博物館,協商了墓葬整體遷移保護事宜,對砌墓石塊、石板等進行統一編號,並整體打包轉運至博物館庫房,為日後異地復原保護打下基礎。
相關連結
「濟南公」張榮
張榮,歷城人,先世清河人,生於1181年,卒於1263年。北宋末、南宋初年抗金名將。他生長在宋代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動亂年代。文獻記載,張榮「嘗從軍,為流矢貫訾,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額而拔之,神色自若。」被譽為勇如三國時夏侯惇。1216年左右,山東地區以紅襖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蜂起,張榮率鄉民至章丘黌堂嶺結寨自保。在1218年左右,張榮率部攻佔了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在臨邑縣境)、蒲臺、新城及淄州等地並據而有之。直到1232年元太宗窩闊臺命各世侯率軍襄助元師徵戰河南,張榮也參加了滅金的徵戰。滅金戰爭中,張榮始終衝鋒在前,攻城奪地,戰功赫赫,且曾多次制止蒙軍對俘虜和百姓的侵掠。張榮知濟南府事時,河南民眾多北徙濟南,張榮令分給房屋土地,妥善安置。故荒地多被開墾,百姓樂業,中書省考績,張榮為朝內第一。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封其為「濟南公」。他辭職後於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病卒。追封「濟南王」,諡號「忠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