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21日冬至開始,
三九貼敷在青島各大醫院正式開啟。
和夏天的三伏貼對應,
冬季的三九貼是在
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開展的治療,
呼吸系統疾病、脊柱關節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
為主要適應症。
與此同時,
冬至也是進補的好時節。
三九貼的適應症和禁忌有哪些?專家: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住院醫師徐朋飛
「三九貼是我們用辛溫的藥物貼敷到特定穴位上,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效果。」徐鵬飛介紹,三九貼敷適應症為,呼吸系統疾病,如久咳,哮喘,鼻炎,體虛易感冒者;脊柱關節疾病如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及其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記者採訪過程中,正好遇到徐朋飛為69歲的杜先生貼敷三伏貼。杜先生患有支氣管炎多年,從2015年至今在治未病科連續進行冬病夏治、三九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如今咳嗽、哮喘等症狀明顯減輕。
「我很受益,過去咳嗽厲害時得打消炎針,最厲害的一次連續打了12針。貼敷這幾年氣管炎發病次數明顯少了,症狀也輕了,很管用,少遭了罪。」杜先生表示會堅持貼敷,鞏固治療效果。
哪些人不適宜貼服三九貼?徐朋飛介紹,陰虛陽亢、感冒發燒以及皮膚有潰破、敏感肌膚等人群是不適合三九貼敷的。由於三九貼使用藥物中含有發泡藥物,一旦貼敷時間長會出現過敏、起泡等情況。「如果起泡,不要進行搔抓,如果是大泡,需要到門診找醫生進行處理,小泡的話可以用碘伏進行定期消毒。」
三九貼治療針對什麼樣的孩子?專家:海慈醫療集團兒一科副主任杜君威
大人通過三九貼冬病冬防,孩子也同樣適用。在兒一科診區,記者看到了不少過敏性鼻炎的兒童正進行貼敷+隔物灸組合療法,每個人的頭頂上都頂著一個冒煙的小盒子。「三九從第一天開始,天氣逐漸變冷,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貼敷,通過藥物貼到孩子的穴位上,從而達到對孩子身體的調理。」
杜君威介紹,兒童三九貼的適應症為,容易反覆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厭食、抵抗力弱等,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因地制宜,對症給出治療方案。除了三九貼,孩子們還可以選擇用膏方進行調理。
杜君威介紹,在冬季到來的時候,有部分孩子會出現反覆發燒,可以通過膏方進行調理,使用草藥加以熬製再加阿膠製成膏方,每天吃一小勺,一般吃一個月左右就能見療效。
冬至除了餃子還有什麼能進補?專家: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劉嘉龍
把中醫當做一種生活方式,把藥膳當做一種飲食方式,健康生活,規律飲食,持之以恆,遠離疾病。為此,劉嘉龍推薦幾個適合冬至食用的養生食譜。
當歸生薑羊肉湯
羊肉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等效果良好。
當歸20g、生薑30g、羊肉500g,黃酒、食鹽各適量。
功效:溫中補虛,祛寒止痛。
做法:將羊肉剔去筋膜,焯水去除血水,切片。當歸、生薑、羊肉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黃酒、食鹽,武火燒沸後撇去浮沫,再改用文火燉至羊肉熟爛即成。
方中當歸羊肉,兼補兼溫,而以生薑宣散其寒。當歸養血而行血滯,生薑散寒而行氣滯,羊肉味厚氣溫,補氣而生血,補氣而得溫,則血自散而痛止。
肉蓯蓉粥
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之稱,也是非常適合冬至進補的藥食兩用之藥材。
肉蓯蓉15g、精羊肉100g、粳米50g。
功效:益肝腎,補精血,壯陽並潤腸通便。
做法:肉蓯蓉加水適量,煮爛去渣;精羊肉切片入砂鍋內加水,煎數沸,待肉爛後,再加適量水;將粳米煮至米開湯稠時加入肉蓯蓉汁及羊肉再同煮片刻停火,蓋緊蓋燜5分鐘即可。
梨粥
梨粥尤其適合長時間處於暖氣房內的人食用。
鴨梨3個、粳米100g。
功效:清熱除煩,止咳化痰。
做法:鴨梨衝洗乾淨,切碎,放入鍋中,加清水煮半小時,撈去梨渣。再加入淘洗乾淨的粳米,續煮至粥成。
本品原用於小兒心藏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能降火,治熱嗽,為清熱止咳常用方。方中以梨為主,清熱除煩,止咳化痰;以粳米為輔佐,補益除煩,合用而成清熱除煩,止咳化痰之方。本品清熱,重在清心和清肺,故適宜心煩昏悶和肺熱咳嗽。(本品性寒,寒嗽及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五福飲
明代《景嶽全書》中記載的五福飲,功效如其名,可滋養五臟,補血益氣。
熟地黃9g、當歸9g、白朮6g、人參6g、甘草5g、生薑5g。
功效:補血益氣,調和五臟。
做法:熟地黃、當歸、人參、白朮、甘草研末,將生薑切絲,與藥末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後,取汁即可。
本品具有補血益氣、調和五臟的功效。方中的熟地黃補益肝腎,搭配當歸可起到養血補血的作用;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白朮健脾助氣;甘草益氣和中。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最初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證,後世眾多的補氣健脾方劑均由此衍化而來,有「天下補氣第一名方」的美稱。
人參9g、白朮9g、茯苓9g、炙甘草6g。
功效:補氣健脾。
做法:將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倒入砂鍋裡,用清水浸泡30分鐘,武火煮開後轉文火熬30分鐘,倒出湯汁;再加清水,武火煮開後轉文火熬30分鐘,將兩次湯汁混合即為一日量,分早、晚兩次服用。
本方以人參為君,補氣、健脾又養胃;配以白朮,健脾,燥溼,還能加強人參的補氣健脾之力;再加上有健脾、滲溼效果的茯苓,補脾作用更加明顯;配上炙甘草,能協調諸藥而使他們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效果。四藥皆為甘溫和緩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氣。
來源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通訊員 範曉蘋 孟昭秀
編輯丨沁園
聲明:「青島晚報」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若有圖文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行為,請直接留言指正,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青島晚報官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