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為)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874萬。8月1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卓賢等專家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基於某招聘平臺大數據,課題組將6月份仍在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其中,女大學生比重(58.5%)比男大學生(41.5%)高出17個百分點。在多方支持下,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未高於其他地區,6月份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24.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未高於其他地區
課題組將6月份仍在某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其中,本科生比重最高(65.6%),大專生次之(26.2%),碩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別為8.0%和0.14%。
報告用「某類學歷6月份仍在求職的人數/該類學歷過去一年求職的人數」來計算不同學歷的就業難度係數。大專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最高(30.0%),本科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次之(27.9%),前兩者就業難度約為碩士(15.9%)和博士(11.2%)學歷的兩倍。
同時,上述群體分析顯示,女大學生的比重(58.5%)比男大學生(41.5%)高出17個百分點。截止到6月份,過去一年在該平臺招聘投遞過簡歷的應屆大學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學生處於求職狀態,其就業難度係數要比男大學生(25.5%)高出2.2個百分點。
雖然學歷越高的女大學生就業難度係數會更小,但女碩士的就業難度係數(18.9%)比男碩士(12.2%)高出6.7個百分點,在各類學歷中表現出最大的性別差異。
此外,報告還顯示,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戶籍地在三線城市(29.2%)和四五線城市(41.5%)的大學生比重超過了七成,構成了仍在求職的大學生的主體。從高校所在地來看,區域難度差異不太明顯,中部和東部高校分別仍有29.2%和27.6%的大學生未就業,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6.3%),東北(25.5%)和西部(25.1%)高校未就業大學生比重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在多方支持下,湖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並未高於其他地區,6月份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24.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來看,珠三角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難度最大,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達到30.1%,高於京津冀(26.9%)和長三角(26.3%)地區。
6月仍在求職的非重點大學畢業生佔比超九成
課題組將大學名稱中僅有「學院」而無「大學」的高校歸為「一般學院」,將沒有入圍雙一流、985或211但名稱中有「大學」的高校歸為「非重點大學」,將入圍雙一流、985或211的高校歸為「重點大學」。
在對上述群體的就業分析中,一般學院(52.1%)和非重點大學(39.4%)的合計比重超過九成。從就業難度係數看,即使是重點大學,也有14.7%的學生仍在求職,而非重點大學(26.2%)和一般學院(30.9%)的就業難度約為前者的兩倍。這顯示,就業困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
從專業分布來看,會計專業仍在求職的大學生規模最大,佔比達到11.8%,其次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8.1%)、計算機科學(7.0%)專業,法律專業的佔比也達到了1.7%。這些專業本屬於「熱門」專業,但大專學歷和一般院校背景的畢業生佔這四個專業就業困難群體的近六成,其在專業質量上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
對於專科應屆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對於一般院校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為法律;對於非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會計。再從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重看,烹飪(41.8%)、會展管理(40.7%)、休閒體育(37.7%)和旅遊酒店管理(34.8%)等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專業。
分析:今年應屆畢業生求職面臨哪些問題?
報告分析認為,除了因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大學生的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當前東部地區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51.3%的就業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學生往東部地區投遞簡歷的比重達到57.0%,後者比前者高出5.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
相對而言,雖然中部地區提供了22.6%的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0%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中部地區,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崗位需求和求職者意願基本保持平衡。
從城市維度觀察,新一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分別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只為35.9%和9.8%,是吸收大學畢業生的窪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為大學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崗位,但擁有這四個城市戶口的大學生比重僅佔3.5%。
在學歷要求與學歷結構的匹配方面,報告指出,相比於秋招和春招,當前是企業校園招聘的淡季,目前就業市場上明確提出至少需要大學本科學歷的崗位需求比重為34.6%,這一比重遠遠低於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的比重(65.6%);而明確提出需要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崗位比重為1.4%,也明顯低於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的比重(8.1%)。
另外,在崗位需要的能力與專業的匹配方面,報告提出,從6月份在線崗位的專業需求來看,企業最需要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其崗位比重達43.1%。但從仍在找工作的大學生專業結構看,理工科畢業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與建築類專業,企業崗位需求比重高達9.6%,比6月份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的比重(2.4%)高7.2個百分點。
對策:如何緩解「雙屆疊加」的嚴峻局面?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外部衝擊下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因素,還存在疫情導致的摩擦性因素。報告指出,2020屆畢業季已過,2021屆秋招又將至,大學生就業即將面臨「雙屆疊加」的更嚴峻局面,必須以超常規的政策「組合拳」,對衝周期性因素,緩解結構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
對於緩解今年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報告提出,以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對衝周期性因素;以新經濟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緩解結構性因素;以提高「雲端招聘」的質量和滲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等。
課題組成員介紹,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相較於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針對農民工的傳統反周期就業政策,應結合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的目標,為今明兩年應屆大學生提供「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
具體如,在社區、醫院、高校、科研機構等基層機構,設置流行病調查員、社群健康助理員、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評估師等公共崗位,並通過持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智慧醫療、社區管理、康養產業等領域,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就業機制。
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對穩定我國就業市場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著力點。高校可探索以新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聯合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在專升本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以及未就業畢業生後續教育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
此外,企業可更多開展「雲端雙選會」「雲端宣講會」「空中筆試」和「空中面試」等活動,藉助視頻、語音、文字乃至VR場景模擬等方式,對大學生求職者進行多維度評價,提高線上招聘的滲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報告主要發現
1.國企崗位需求近期逆勢增長,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2.大型企業崗位需求穩定增長,但中小微企業崗位需求降幅較大
3.就業重點地區的崗位需求增長疲弱
4.重點行業和主打職業的崗位需求明顯下降
5.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
6.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
7.就業困難大學生以戶籍地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為主
8.就業困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
9.低層次的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
10.就業困難大學生扎堆東部地區,中部成吸引大學生窪地
11.理工專業大學生人才緊缺,經管類過剩
12.民企提供六成多崗位需求,僅收到不足三成就業困難大學生投遞
13.就業困難大學生偏好穩定性強、市場壓力小行業
14.就業困難大學生對勞動強度大、流動性強職業熱情低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陳思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