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版《大話西遊》中,羅家英扮演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從此,對於那種動輒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的人,我們常冠以「唐僧」之名。可悲的是,在許多學生眼裡教師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唐僧」。筆者認為這種「唐僧」式的說教就是一些學者提出的「過度說教」。
「唐僧」式的說教漫無目的,無用又無聊。我們的一套說辭,往往要用上好幾遍。學生早就形成了「免疫力」,而我們自己也覺得很無聊。「唐僧」式的說教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容易犯主觀臆測的毛病。「唐僧」式的說教還容易「因愛生恨」。「唐僧」式的說教對教師和學生的傷害是雙向的。一方面,教師「愛之深,責之切」;另一方面,學生是處於叛逆期的初中生,思想日趨成熟,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與教師不同,與教師往往「話不投機半句多」。這樣一來二去,就容易激化師生間的矛盾。
筆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來代替「過度說教」。
陶行知「四塊糖」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陶行知先生首先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並對談話的過程作了巧妙的規劃。最終該同學心悅誠服,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記得有一次,考試結束後,筆者翻到一個學生的試卷,發現考前剛剛強調過的考點,他居然錯了不止一個。筆者頓時很生氣,把他嚴厲批評了一番。學生眼淚汪汪地看著筆者說:「老師,你總得先讓我看一下,我錯在哪兒了吧!」筆者一時怔住了,學生確實給我上了一課。當我們和家長一起教育學生時,更要注意這個問題。如果家長興師動眾地跑到學校,對學生一番嚴厲說教,卻沒有明顯的教育效果,學生下次犯錯時可能會更加有恃無恐。
劉睿(2017)在深入研究了「過度說教」後,提出我們應該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重習慣和規則的制約,輕話語權威的約束」。有「唐僧」式的教師,就有「孫悟空」式的「頑徒」。這樣的「頑徒」往往是與教師「對抗」的高手。孫悟空最終能取得真經,靠的不是「說教」而是唐僧在西行過程中的點滴教誨。有人說對待學生要學會做一個「韌者」,就是要捨得付出。心理學認為養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1天。所以,改變學生的習慣也是需要時間的。
班上的小馬同學英語成績靠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不重視。以往遇到這樣的學生,教師難免一通「又臭又長」的說教。學生當著教師的面或是痛哭流涕,或是面不改色,過後錯誤照犯,繼續保持他的「英雄本色」。這一次,筆者改變了策略,對他說:「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有哪些毛病呢?」他說了很多。我讓他選了3個小毛病並寫在了紙上,分別是書寫潦草;課上開小差不認真記筆記;不肯下功夫背單詞、詞組。接下來筆者和他商量制訂了一個計劃,取名為「Little by Little」:每天讓他臨摹筆者給他的字帖;上課筆者只要一個眼神,或者走到他桌旁,或者給他一個小小的暗示,他必須馬上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最後,講求背單詞的方法,先要會讀,如果完成不了,要和教師商量,可以先完成一部分,剩餘的課後完成,但是一定要保證質量。筆者讓他把這份計劃貼在自己的課桌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當他百般藉口偷懶時,筆者就親自和他一起討論,一起練習寫字,一起背單詞。他每次想偷懶時,筆者就請他看看他自己定下的計劃,而且從來不和他空談大道理。一個學期以後,該同學英語成績有了明顯改善,學習也更積極了。在一次語文作文中,他記敘了筆者陪他進步的點點滴滴,明白了「教師的幫助對我來說是多麼重要」。在點滴小事中對學生教育,並不是要對學生「斤斤計較」,而是要認識到學生思想、行為的轉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們應把握好每個契機,讓每件小事的教育力量匯聚成一股合力來促使學生的轉變。
自從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以來,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深入發掘各個學科的「德育」價值。著名教育家杜威更是提出德育無須教材,德育應該在活動和各科課程的學習中進行。筆者認為學科德育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學生提出有效的學法建議,讓學生領略學科之美,培養學習的興趣。
對那些學習方法不對的學生,我們通常是一通說教;說教不通,就只剩下「怒其不爭」了。其實,對這樣的學生,教師的說教就好比一場勵志演講,學生聽得熱血沸騰,回到現實中,又會陷入「更深的迷惘」。這時我們就要意識到,一味地說教是沒有用的。我們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哪怕提出一個小小的建議,都比過度說教要好很多[3]。
班上的小劉同學是比較內向的學生,平常上課默默無聞,背課文的聲音也很小。有時他在你面前背東西,常常讓你感到聲音是從門外好遠處傳來的。小劉同學還是那種我們認為有點小懶惰的學生,周末作業,總是有所拖欠,正確率也較低。初三第一學期,學生們要參加中考聽力與口語考試。時間緊、任務重,筆者每天都在強調要抓緊時間背誦,不要有一絲的偷懶。轉眼開學兩個星期過去了,背誦進度表上其他同學的格子漸滿,他卻一步未動。筆者把他叫過來背誦,他磨磨蹭蹭了半天才開口,支支吾吾,錯誤連篇。筆者生氣地問了一句:「你認真背了嗎?」沒想到,他眼淚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說:「反正我認真背了!」筆者靜下心來,對他說:「其實口語考試不像你想的那麼難,你只要聲音大一點,單詞讀準確就行了。」筆者知道他聲音小源自他的不自信。說到「自信」,筆者又想「長篇大論」了。但是筆者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他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和糾正的機會,並且這樣的學生在教師面前是容易緊張的,於是,筆者找到了他的好朋友,讓其督促他背誦。他的聲音低了,就提醒一下;他的單詞讀錯了,就在書上做個記號。等到所有的都背完,筆者讓他把所有讀錯的單詞集中到一個本子上,反覆地去讀。不久,該學生的學習狀態完全轉變了,他明白了自己的弱點、努力的方向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變得越來越自信。這時候筆者無意間的一個小表揚就會使他學得更帶勁。劉睿(2017)同樣認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具體操作方法指導,輕抽象指示」。每個負責的教師都應該是腳踏實地、為學生考慮的教師。
最後,教師應率先垂範,做學生學習和道德上的楷模。「言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形象具有巨大的示範作用。筆者與學生一起「打卡」背單詞、背課文。一個學期下來,學生不僅培養了堅強的意志,更是體會到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於平時點滴的積累。因此,在與學生交談之前充分調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對學生進行「唐僧」式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作者:張玉飛(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