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陰天間多雲
對中小學生說教的兩大時間段
放假了,孩子們高興,老師們也高興,家長們也高興。
終於放假了,孩子們可以離開學校,進行一段家庭式的學習之路;老師們可以離開學校了,調整疲倦的身心;家長們可以每天見到孩子,享受天倫之樂時也儘自己的教育責任。
在教育中小學生上,有兩大說教時間段,一是上課期間老師的說教,二是放假期間家長的說教。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小學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的評價有高有低,近些年來比較低,其中的問題就包括說教。一聽到說教,大家都認為不行,說教做不好教育。但大家又不約而同地說教,認為說教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數落老師說教的,既有教育專家,也有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從學生家長的角度看,教師在教育孩子時不能說教,而絕大部分老師做不到。因為這些孩子必須在家裡養成的良好教養沒有形成,老師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現在的學生非常熟悉這些情況,故教養不好的孩子根本沒有拿老師當數。雖教育部下發了關於懲戒學生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很難操作,如學生違反上課紀律可以罰站一節課時間,那麼在罰站之前,老師必須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及身體特徵,萬一學生的身體或心理有問題,你罰他站幾分鐘後出事故,老師很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若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與心理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最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花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打探學生的身心狀況,然後決定是否要懲戒他站一節課。既然有風險,不少老師對問題學生只是「好言相勸」,至於有沒有用則顧不上了,反正自己已經「有所作為」了。
當老師在工作中開啟自我保護模式後,說教不可避免地成為常態。當大家指責老師「光說不起效」時,應該想到,一部分老師除了說教外,真的拿不出教育學生的好方法。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老師擔心萬一出事了自己負不起責任。
放假了,孩子以家庭為學習中心。教育部有規定:不能用手機給中小學生布置作業,中小學生不能用手機完成作業。假期中怎麼教育孩子?對家長來說是個大難題。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不聽家長的!哪怕採取打的辦法,也沒什麼作用。為什麼孩子會不聽家長的?因為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是:說教!
當下,家長們說教的主要內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不玩手機
玩手機影響身心健康,家長們知道,孩子也知道。既然有害處,直接說不玩就行了,明白無誤,省時省力。可孩子為什麼不聽?因為「兩點之間」有時並非「直線最短」!
二、不玩遊戲
原來玩遊戲在是網吧,沉迷於遊戲使不少孩子耽誤前程。現在的網吧管理嚴格,未成年人要進入網吧困難,甚至不可能。但手機也能玩遊戲了——雖不如電腦那麼好玩、刺激,終究解決了「有」和「沒有」的問題,孩子們很高興。家長教育孩子不玩遊戲,孩子不聽。
三、要讀書
我們把上學叫「讀書」,大家都清楚「讀書」的重要性。新高考命題改革後,高度重視閱讀,所以有「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的說法。家長苦口婆心要求孩子讀書,孩子不讀。
四、要寫日記
「真正的思考從寫作開始」,寫作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突顯。家長要求孩子「寫作」,孩子不寫,或胡亂寫幾行字應付。
家長說教的理由很簡單:我是家長!卻沒有想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與家長的關係純屬偶然。家長通過說教讓孩子服從自己,體現的是以「權」壓人,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讓親子之間產生矛盾,影響教育的效果。
假期,是家長說教孩子的重災期。說教無用,很多家長想到了老師,盼著學校趕緊開學,讓老師教育孩子。又有人說:不放假,老師要瘋掉;放假不開學,家長要瘋掉。這一點,從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推遲兩個多月可以看出。
說教沒有用,老師和家長,都應該靜下心來,遵守教育常識,切實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是通過模仿達成的。既然是模仿,那最好的榜樣應該就是老師和家長。我們教育孩子的話,我們要先信先行,比如要孩子不玩手機和遊戲,我們老師和家長就不要痴迷於手機;我們要求孩子們做的,我們自己要先做到,如要求孩子們讀好書、寫日記,我們老師和家長就要讀好書、寫文章。不刻意、不做作、不虛偽,如果我們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雖不說,孩子也會慢慢習得好習慣,形成好教養。
有了好榜樣,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哪要老師和家長們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