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化:美國開放的性文化

2020-12-11 新東方網


  美國開放的性文化

  在中國,通常「性」不是一個可以拿來與人分享的話題。「性」是兩個人的事情,只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連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這個話題也是諱莫如深、三緘其口。我有一個北京的好朋友告訴我,當她的媽媽得知她在香港交了一個男朋友,立刻臉色大變,一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樣子。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沉默工夫,她媽媽終於開口了。她清了清嗓子,對我的朋友說:「性這東西,可碰不得。」當我的朋友告訴我這一幕時,我們都快笑翻了天。

  而在美國,要好的朋友,尤其是在女孩子之間,經常會彼此交流、分享性經驗或是談論自己男朋友、老公的床上功夫等等。而且這種談話絕不是蜻蜓點水,而是細緻深入。因此,有洋妞夜伴的各位男士請注意,你們的「那些事」可不再是兩個人的小秘密了哦!要做好心理準備啊!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英語中有關「性」的語彙極其豐富。有關男女性器官的各種說法也是無窮無盡。每一次跟美國朋友們一起聊天,我總會不停地追問:「你們剛才說到的那個xxx是什麼意思?」我每一次得到的答案也都大同小異,「xxx就是女人****的另外一種說法;xxx就是男人「小弟弟」的另外一種說法。」總之,說來說去,都是那麼幾個意思,可是害得我每次都要被動學上好幾個「不好」的單詞。

  注意,美國人肆無忌憚地談「性」是分場合的。私下裡,三五知己相聚,「性」是毫不需要隱諱的話題,但是也請大家能夠做到察言觀色,因為美國人中也存在相當保守的人。在公開場合,或是與同事等不親密的人聊天的時候,「性」是一個有意需要迴避的話題。公開嚴肅的場合談論「性」,那是低級趣味。與同事等不親密的人拿「性」開玩笑搞不好就演變成了「******」,沒準還會惹官司上身。這種態度就是美國人經常提到的「professionalism (職業精神)」。工作和私生活是兩碼事,要絕對清清楚楚地分開。

  中國對那些表裡不一的人有著「衣冠禽獸」,「披著羊皮的狼」等評價,美國也有這種人。我很長時間對於美國這個社會感到不解的是儘管人們普遍性觀念開放,但是他們卻不容許自己的政治領袖是一個和凡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或是某些「邪惡」想法的人。

  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有時候我會問我的美國朋友:「婚外情並不是一個多麼罕見的現象,但是為什麼發生到總統身上,就會鬧到要彈劾他的程度呢?」很多美國人會這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是總統啊,應該是這個國家的表率啊。」 我這才明白,原來美國人的「理想」與「現實」也是有差距的啊。美國人認為他們的領袖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他們的「理想」或是一個「模範」以供國人效仿。前幾個月,美國某一州的議員自動辭職因為他公開了自己同性戀的身份。儘管美國大部分地方對同性戀的態度還是開明的,但是作為一個高層政府官員,他的非主流,另類生活就不能被公眾接受了。再舉一個例子。現在正在角逐美國2008年總統候選人的民主黨議員奧巴碼是個美男子,有著非常令女人心動的體型。前不久,他在海灘上裸露上身慢跑的照片被媒體登了出來。輿論對他的外形一致好評,普遍用「性感」來形容他的六塊腹肌。聽起來,這像是件好事,但是,奧巴瑪是聰明的。他明白他的公眾形象絕對不應是以「性感」為主導。他對照片的評論做了一些簡單的回應,然後採取一些辦法將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他的政策和人品上去了。

  我再給大家講兩個有趣的美國性文化現象:

  第一,雙重標準。在中國,有很多男孩子非常在乎自己的另一半是不是處女,而女孩子對男孩子的要求似乎就沒有那麼嚴格了。這種雙重標準其實在美國也存在,只不過是放寬了對女孩子貞潔的要求,而將重點放在了性伴侶數目上。

  看過美國派的讀者可能記得影片中有這樣一段小插曲:劇中的一個男主角告訴他心儀的女孩子(也是與他有第一次性接觸的女孩子)在大學階段裡,他一共與三個女孩子睡過覺。但是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他自從上了大學以後連女孩子的手都沒有牽過,因為他心心掛念的還是他的那個「初戀」。片中於是帶出了那個「乘三、除三」理論,即為對於男生而言,實際與他睡過覺的女孩子是他所宣稱數目的三分之一,而對於女孩子而言,實際數目是她所宣稱的三倍。這個「理論」自然有些言過其實。它被放在這個片子裡完全是為了搞笑,我們不必當真,但是我們卻可從中窺見一斑,領略美國不同性別對待「性」態度的細微差別。

  在美國,似乎男人越是情場高手,那麼他反而越受女孩子歡迎。因為女孩子有強烈的徵服欲望,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別的女孩子也想要的。這與中文裡的「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至於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愛壞男人,當然不是。遺憾的是,很多女人都是在經歷了感情的創傷之後才醒悟到「新好男人」才是她們的歸宿。美國和中國在這一點上沒有區別。

  說到女生,儘管在大部分情況下周圍的人會對你的私生活表示尊重,因為這畢竟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但是在美國人看來,擁有許多性伴侶,或是做個「easy girl (讓人輕易得手的女孩子)」雖不是什麼值得「唾棄「的事情,但也絕非是值得炫耀或是感到光榮的事情。和中國男孩子一樣,美國男孩子願意娶回家或是認真交往的女孩子也都是「好」女孩。正因如此,有過很多男朋友的美國女孩子才會將實際數目隱瞞,勉為其難的報上一個較小數字,暗暗期望別人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她。

  英文中形容行為放蕩的女孩子的詞是「slut」,或是「whore (對『妓女』的一種蔑稱)」。大家請注意,千萬不要亂用這兩個詞,因為這是對女孩子極大的不尊敬。沒有哪個女孩子會願意被人稱作「slut」。但是我最近卻聽到我的一個美國帥哥朋友得意洋洋地自稱是「Man-whore」,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曾讓多少女人投懷送抱。看來雙重標準哪裡都有。

  第二,給你出道我自己編的「腦筋急轉彎」的題。美國人在什麼時候最保守?

  答案:在與歐洲人和南美洲人比較的時候。我沒有去過歐洲,所以下面所談的也就是將美國人對歐洲人的態度做個小結。在美國,電影有著嚴格的分級制度。這種分級主要針對性、暴力以及粗俗的語言。我看過一部關於美國電影分級的紀錄片,片中提到在「性」情節,「性」畫面的規範上,美國要比歐洲嚴格很多。而歐洲在對「暴力」的限制上比美國苛刻得多。

  此外,還有一則有趣的小故事。我有一個正在讀書的美國朋友。她的室友,一個巴西女孩子對我說美國人太保守。我大吃一驚,忙問:「這,怎麼講?」她告訴我說她的室友也就是我的朋友在出門前經常為了要不要戴胸罩而思量來,思量去。她既想要扮性感又怕招致太多目光。「這要是在我們巴西,不用說戴胸罩了,我們根本就是真空上陣,內衣內褲全不穿,套上件長大衣就出家門。唉,美國人,太保守了!」 我無語。



相關焦點

  • 美國人真的「性開放」嗎?心理專家的答案很統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作為中西方文化的一大顯著差異,「性開放」始終是隱藏在中國人心中的、對於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的一種固有觀點。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刻板印象,因為美國是受基督教-猶太教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他們對於「性」的觀念很保守。
  • 英語寫作話題:文化
    藝術和文化的相關內容也是英語寫作中常考察的話題。尤其是藝術和文化可以與精神文明建設,傳統文化傳承結合起來,考察大家對於文化修養的積累。(但在1988年前,國家統計局將博物館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種。)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 英語文化的書單(下)
    上兩期推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 英語文化的書單(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 英語文化的書單(中))講述了我自己的經歷,是希望告訴孩子們,任何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是必然喜歡學習英文,也不是都能輕輕鬆鬆就能掌握一門外語。有天賦很好,喜歡更好,但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沒有特別多的感覺,只是一門必修課。但是努力終究還是會有所長進的。
  • 英語文化:美國人的肢體語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語文化:美國人的肢體語言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美國人的肢體語言   The boy and girl glance
  • 拉塞爾·柯克:美國的不列顛文化
    此外,美國人口中祖上說義大利語、波蘭語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語言的人數量也非常龐大。西班牙語曾是一門使用人數眾多的語言,而且今天也是如此;父輩和祖輩操西語的人屬於美國少數族裔群體中人數上升最快的一組,也就是拉丁裔美國人。大多數因為20世紀的社會動蕩而流亡到美國的亞裔和非裔移民也必須熟練掌握英語語言——這一門和他們祖上所說的語言幾乎毫無相似之處的語種。
  • 從圖書館看美國文化生活:數量眾多對任何人開放
    剛到美國不久,我就被其發達的圖書館系統所震撼,先是驚訝於幾乎每個小城市都有自己的圖書館(美國小城市的面積和人口大抵只相當於中國城市的一個區),數量之多甚至可用星羅棋布來形容,而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我才明白圖書館所提供的開放、便捷、電子化的多功能服務才是最值得讚嘆的。
  • 楊正位、李勇 | 以開放胸襟看待「文化例外」
    以電影業為例,儘管受到配額制度以及相關政策的保護,法國電影仍不敵美國電影,新世紀最初9年美國電影在法國市場的年均票房達5.19億歐元,平均佔比50.4%,法國本土電影年均票房僅為3.84億歐元,平均佔比36.8%。在歐美音樂、電影、廣播和電視節目貿易中,美國也長期處於貿易順差地位。從談判模式看,「文化例外」並非「文化免談」。
  • 為什麼保守的日本人會性開放
    大家印象中,很多普通的日本人偏保守,很多都彬彬有禮,喜歡說對不起或者抱歉,因為怕給別人添麻煩,但是偏偏在性方面在東亞首屈一指,開放的很。明明受中國幾千年的影響,學習了很多思想,文字和制度,為什麼在中國談性色變,在日本卻如此開放?
  • 論「文化與人格」學派在美國、英國、法國的發展歷程
    引言對於「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美國人類學來說,在給定社會特有的,以及由社會中成員 持有的「文化特質」,是在低幼童年期形成的。瑪格麗特· 米德在1925年通過研究薩摩 亞少女的社會化,檢驗了這一假設,薩摩亞是一個被紐西蘭佔領的太平洋小島。她的著作 《薩摩亞人的成年》,清楚地批評了美國文化,並且取得了 巨大的成效。
  • 英語文化:如何和美國人保持「距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語文化:如何和美國人保持「距離」?   Body distanc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 文化自覺下的基礎英語教育之路探析
    走向文化自覺的英語教育應根植於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學習外語」為出發點,以「交流中西文化」為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症現象。(一)文化自覺下的英語教育能兼具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英語教育的工具性是指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主要是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全球理解課程本來是幫助美國學生了解世界的課程創新,對於我國高等教育而言,也是一種英語教學的新方式,它是對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應用和訓練,更是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我國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實踐。
  • 範玉剛:以文化促進開放包容與共同發展
    原標題:以文化促進開放包容與共同發展 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專門設「多彩文明與亞洲新活力」「商學院對話:東西方管理智慧的差異」等分論壇,旨在以文化的開放包容來支撐「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願景」的論壇主題。
  • 英語文化:美國食物
    "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樣子"營養專家經常使用這句話來倡導更好的飲食習慣,入嘴的東西確實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我們所吃的反映出我們自己--不論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種文化嗎?那麼你應該去認識他們的食物.認識美國食物可以讓我們得知美國文化的精髓。   What is "American food"?
  • 孝感市文化中心什麼時候開放?孝感市文化中心開放時間介紹
    孝感市文化中心是讓孝感市民在這裡學習文化的一個地方,在這裡為大家提供了各種文化的學習,讓孩子們在這裡可以將自己的特長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還讓市民感覺到文化魅力帶來的震撼,不少市民都期待著這個文化中心的盛大開放,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下開放的時間。
  • 《美國文化中心》:軟實力的再定義
    在絕大多數時刻公共外交所依憑的正是一國的軟實力,所以在本書中作者也對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所提出的軟實力這一概念進行了有益的批判與補充,這對我們進一步有效梳理「軟實力」這一概念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美國文化中心》定價:26.00 當然,與社會資本論一樣,關於軟實力論,也存在很多誤用、亂用、甚至被惡用的例子。
  • 美國英語教師學習福建浦城剪紙藝術 體驗民俗傳統文化
    圖為:美國英語老師學習古琴圖為:美國英語老師學習剪紙藝術7月7日晚,浦城縣委書記周永和陪同剛到浦城開展第十三屆福建國際英語科普夏令營活動的7位美國英語教師參觀浦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讓遠道而來的美國教師體驗浦城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浦城剪紙、閩派古琴等當地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浦城剪紙是浦城文化中的一道永不褪色的靚麗風景。
  • 注意「中國文化的複數性和典型性」
    那個時候,我心中的疑問只是,現在講「國學」會不會窄化為漢族之學,講「傳統」是否會把漢族中國文化窄化為儒家一家之學?如果是這樣,它很容易和現在中國的所謂「漢服運動」、「祭炎黃,祭女媧」、「尊孔讀經」等社會潮流結合起來,不由自主地把尊重傳統和強調認同,在所謂「文化自覺」的論述下,推動民族主義甚至是國家主義。因此,我在很多場合反覆說明中國文化的複數性也就是中國文化的複雜性、容攝性與開放性。
  • 「教育部考試中心-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語測評科研課題」開放申報 |...
    12月7日,「教育部考試中心-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語測評科研課題」面向語言教學與測試領域的研究人員開放申報。該課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共同出資設立,旨在資助中國及中國以外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開展英語測評相關研究,以促進英語測評研究的發展,鼓勵中外研究人員的合作與交流,推動英語教育改革與發展。 申報課題將分為國際合作課題、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3類,分別按15萬元、4萬元和2萬元人民幣經費給予資助,其中國際課題主要針對中外聯合研究團隊。
  • VOA慢速:如何了解美國文化
    「我想要了解美國文化。你能給我說說嗎?」Dear Kotaro, First, thank you for writing!親愛的小太郎,首先,感謝你的來信!了解美國及其文化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學習美式英語。This opens the door to understanding Americans when you can read, listen and watch them speaking about their lives.當你能夠讀懂、聽懂、看懂美國人談論他們的生活時,這就為你了解他們打開了一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