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怎麼算出來的)
本周,北京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計生規劃,提出5年後北京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長壽是一種趨勢。但是,也有很多人發現身邊有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拉低了平均值,人均期望壽命有那麼高嗎?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衛計委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謝學勤。
人均期望壽命怎麼算
人均期望壽命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在自然環境條件好、社會環境穩定、經濟發達、醫療衛生條件優越、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人均期望壽命較高,反之較低。謝學勤說,人均期望壽命並不是全社會所有人的平均壽命,而是指這一年出生時也就是當年「0歲」人群的期望壽命。
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某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期望壽命。所以,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和人的實際壽命不同,它是根據嬰兒和各年齡段人口死亡的情況計算後得出的,是指在現階段每個人如果沒有意外,應該能活到這個年齡。簡單來說,2015年出生的人, 需要依據當年的每個年齡段的死亡率一一死去,且假設各年齡段死亡率不變的情況下,平均期望壽命為81.95歲。實際上,每個年齡段都對應有期望壽命,但是0歲組更能反映一群人從生到死能夠活到的年齡,不受地區間人口構成的影響,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可以比較。
健康期望壽命更有意義
健康期望壽命是估算一個人在完全健康狀態下生存的平均年數。假如:2015年北京市20歲人群的期望壽命為82.04歲,其中健康期望壽命為52歲。這就是說2015年已經20歲的這批人,預期活到82.04歲,但是他們健康存活時間還有52年,其餘時間是帶病生存,也就是在「病病歪歪」中度過。
平均期望壽命是衡量一個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的標準,但對於個體來說,差異很大。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本報記者賈曉宏 J146
(原標題: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怎麼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