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教授1962年在其《美國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以高等教育毛入選率為指標,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這也是目前已經被國際教育界普遍接受的一個論斷。根據這個標準,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屬於精英化教育階段,達到15%-50%屬於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超過50%則屬於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
按照毛入學率指標的劃分,2000年前我國高等教育處於精英教育階段,在1999年大學大擴招3年之後的2002年我國的毛入學率就提升到15%,邁過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門檻。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而從高考錄取角度來看,2018年高考報名975萬人,實際錄取790.99萬人,實際錄取率高達81.13%,而這個比例在2017年就超過80%,儘管考上好大學很難,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考不上大學已經成為比較困難的事情,中國高等教育基本上實現了傳統意義上的「寬進」。
而在高等教育的另一端,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普遍希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政府部門也呼籲高等教育要嚴把出口關,可以說,「將中國高校袋口扎得更緊些」已經成為教育部門、高校和社會的共識。但大學的「嚴出」不能停留在共識上,不能僅僅是一些人的口號。
多年以來,中國孩子的學業生涯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階段性現象,那就是以大學為分界點,為了考上好一點的大學,大學之前累得要死,由於沒有「嚴出」的社會文化分為,大學之後嗨的要死。甚至很多人從小受到的激勵就是:現在又苦又累無所謂,考上大學就能玩了。
於是,作為學生生涯「間隔年」離社會最近,最應該下苦功夫學好本領的大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卻是大學生上課睡覺、通宵遊戲、逃課戀愛、喝酒吹牛等「放飛自我」的頹廢,臨到考試再抱佛腳,或者求老師放水給個及格分,一路綠燈,大學本科四年渾渾噩噩的就輕鬆畢業了。
不過,從去年開始,政府官員表態要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打造金課,淘汰水課,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強化教師教學主體責任……上述的「好日子」眼看就要到頭了。但光靠政府部門呼籲甚至發文件,如果不調動大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恐怕難以扭轉大學目前的狀態。
華中科技大學在2018年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為高校的「嚴出」做了新嘗試。被不少學生視作救命稻草的「清考」制度,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引起了媒體、學生家長的一片叫好之聲。但單靠個別或一些大學領導的覺悟也難以取得持久性的好轉。
但要指出的是,「嚴出」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了「嚴出」而去設置什麼淘汰率或者末位淘汰,這樣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況且客觀來說,無論是對於高校還是就業率來說,一旦適用樣本擴大到一定程度,「嚴出」都有可能演變成一個費力不討好的麻煩,需要更加智慧的方法切入。
更重要的是,目前針對「嚴出」的手段和政策中,只是把學生作為被動管理的對象,沒有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沒有解決「60分萬歲」這個痼疾,而這恰恰是中國大學生之所以放鬆甚至放縱的根源。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那麼,畢業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學位證書的分級,也許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體驗過英國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會對此深有體會。
中國大學的學位只是籠統的學士、碩士、博士,畢業生只要符合畢業以及授予學位的標準,學位證都是一樣的,看不出區別,但英國大學的學位證卻分三六九等,會根據你大學的綜合成績體現出你的學位等級。
以英國本科為例,學位成績是根據加權平均數算法來計算的並直接體現在學位證上。各學校各學科略有不同,本科通常以第2年和第3年各學科的分數,乘以不同佔比來計算的(本科第1年的分數佔比通常為0%,不計入最後的學位成績)。本科的及格線是40分(低於40分沒有學位),學位分以下四個等級:
40~49:本科三等(Third Class)
50~59:本科二等二級(2:2 或 Lower Second Class division)
60~69:本科二等一級(2:1 或 Upper Second Class division)
70+:最高本科學位等級(1st 或 First Class)
英國學位證書的作用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英國大學招收研究生的時候,不僅要看你的本科學校,還要看你的學位等級,如果你想申請G5院校的研究生,一般是要本科一等學位。申請其他排名較好的大學,一般也至少要2:1學位。
第二,英國的公司也非常重視學位等級。一般來說至少要2:1學位,少數好公司的職位是要一等學位的。
這也就意味著,當你出示學位證的那一刻,別人就能知道你在校期間的學習好壞,不是像我們國內,考90分與考60分最後拿到的學位證是一樣的。由於深造和就業都要仰仗於更好的學位認可,其實就是平時成績的積累,這等於通過優勝劣汰的分層反過來刺激和倒逼學生對於平時學習過程的重視。
其意義遠不止於此,中國高校存在的核心意義在於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則是在合適的崗位上各司其職,那麼區分人才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學位證書的分級也可以讓國家和用人單位更便捷地進行人才的識別。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英國的學位制度,而應該結合我們的國情和高等教育實際情況,但是這種「用疏而不是堵」的巧妙倒逼模式值得我們借鑑。(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