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我們總是這樣形容老師「似乎無所不知,永遠精力充沛,著一身素裝,捧一顆心來,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譜丹心」,從懵懵懂懂到青澀叛逆,再到成熟獨立,老師著陪伴我們一路求知、不斷成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長大畢業,但老師一直在這個崗位上見證著一屆又一屆學生的青春,因此無論古今,讚美和歌頌老師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
《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唐 白居易 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己亥雜詩·其五》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新竹》清 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古往今來,人們熱衷於讚美和歌頌老師,不僅僅因為老師這個群體所代表的無私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種從師求學的風尚,營造一種樂學於師,不恥下問的社會氛圍,引導人們尊師重教,培養一種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思維。《論語·述而》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勸學》中」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一例外都在告誡人們,不斷學習,培養學習思維的重要性,而求知的路上,最難得的莫過於遇到良師,結識益友。
蠟燭!太陽!燈塔!橋梁!
有人說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卻燃燒自己,是太陽照亮別人但永遠不熄,是橋梁,架起了我們與知識的相見,是燈塔,照亮了知識的路程,是園丁,是春雨,是春蠶……多少美好的比喻都不足以形容老師這個職業的神聖,因為老師是帶我們步入知識世界的領路人,有了知識,我們才有勇氣不斷推翻和否定那些黑暗愚昧的觀點,才能更好的探索世界,才會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最終獲得光明!
金頂電纜祝老師們節日快樂!您辛苦了!謝謝您!
其實,電纜也是傳遞光明、希望和力量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