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老師張利蕾:教學相長,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020-12-09 騰訊網

半島網10月23日訊新東方老師張利蕾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打開未來的大門,張老師擁有人事部二級口譯證書,British Council認證mindset教師,劍橋大學TKT考試核心模塊滿分獲得者,曾擔任澳州政府部門翻譯,參與多次大型會議交傳及同傳工作,新東方教齡4年,授課超過4000小時。

遇見新東方 是最美麗的意外

「能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到其他人,我很有滿足感。」張利蕾說

加入新東方,是張利蕾老師意料之外的事,卻也是她遇見更多生活的美好,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一次奇妙之旅。

作為一名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大學初期的張利蕾老師卻從未將「英語老師」放在「未來職業」的選項當中。張老師在研究生包括畢業以後一直做的都是筆譯和口譯相 關的工作。但是張老師認為做翻譯總是在輸出,而做的好壞缺少別人的評價和反饋。後來從澳洲回到青島,沒有特別合適的工作。身邊的好幾個人都提到了新東方, 張老師就試著投了簡歷,然後就加入了新東方。張老師坦言,之前沒有考慮過老師這個職業,也是因為感覺老師需要更外向更有氣場的性格,而自己不是。

但是從一開始的批課到後來安排教輔接觸學生,慢慢發現在講課和與學生相處的時候她是特別開心的,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到其他人,可以跟其他人分享一些冷門的英語知識(比如某個單詞的演變的故事),這些都讓她很有滿足感。

加入新東方也給張利蕾老師個人的成長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張老師表示新東方的學習氛圍還是很好的,老師之間也會經常互相討論,無論是針對某類學生的教學方法 還是某個具體寫作問題的解答,大家都樂於分享。新東方的新教師批課和組內教研機制也鍛鍊了很多個人能力。

亦師亦友 片刻亦可化為永恆

「其實最浪漫的話,我們都比不過學生。」張利蕾說

回憶起與學生相處的點滴,張老師說她的經歷都是一些溫馨的小事。然而就是從這些小事裡,我看到了張老師的師者仁心和最美好的師生情誼。

提到印象最深刻的學生,張老師講了一個與一位患有癌症的學生共同學習共同度過難關的故事。張老師說她也是後來了解到那位學生曾經患過癌症,剛開始上課的時 候還有點復發。他也會對生活感到迷茫,還好張老師在了解到情況後會經常與他交流與他一起度過了很多難過的時候。張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很適合這位學生,他由此 學到了很多東西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樣的經歷對雙方都是很寶貴的回憶,張老師在治癒和幫助這位學生學習成長的同時也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了發揮並獲得了巨大 的滿足感。

張老師也會關注朋友圈裡曾經學生們的現狀,看到他們生活得很好取得了成就她會發自內心為他們感到開心,見證學生的成長,是張老師最快樂的事。張老師用她的愛心和真情將與學生片刻的相處化為了永恆的情誼。

教學相長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教學是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過程。」張利蕾說

在教學上,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張老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作為雅思寫作課的老師,張老師會更傾向於根據學生的作文中的問題和個人風格,去幫他們 規避常出現的錯誤,並儘可能體現更高分數的技巧。因為寫作與聽力閱讀有些不同,在語法和詞彙不需要改善很大的情況下,思維方式改變也可以提分。張老師會給 學生好幾個解決問題分方法,然後根據他們的情況選擇,或者讓他們選擇。

張老師既溫柔又不失嚴謹的教學風格讓她和很多學生成為了朋友。張老師也從未因為自己是老師而「居高臨下」,她始終認為和學生在一起不僅她是教會他們學習 上的東西,她也會從學生的身上學到很多。比如通過與一些小小年紀就有多方面成就的學生交流,張老師也了解到了很多個人研究領域之外的東西,也學到了一些生 活和個人管理上的經驗,對於她來說都是很寶貴的收穫。

張老師始終認為教學是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過程,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張老師不僅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打開未來的大門,還用自己的愛心與真情認真地陪伴學生走向通往未來的路,一路關注,也一路祝福。

相關焦點

  • 新東方老師好 l 張利蕾:教學相長,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加入新東方,是張利蕾老師意料之外的事,卻也是她遇見更多生活的美好,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一次奇妙之旅。   作為一名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大學初期的張利蕾老師卻從未將「英語老師」放在「未來職業」的選項當中。張老師在研究生包括畢業以後一直做的都是筆譯和口譯相 關的工作。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今天是教師節,是個感恩老師的日子。老師,是一個樸實而偉大的稱謂,傳道,授業,解惑。古往今來,無論年齡長幼,身份高低貴賤,但凡要學習,就一定要「從師而問」。《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位老師為我傳授知識,幫我走出迷茫。
  • 教師節快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總是這樣形容老師「似乎無所不知,永遠精力充沛,著一身素裝,捧一顆心來,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譜丹心」,從懵懵懂懂到青澀叛逆,再到成熟獨立,老師著陪伴我們一路求知、不斷成長;年復一年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感恩
    今天是教師節,是個感恩老師的日子。老師,是一個樸實而偉大的稱謂,傳道,授業,解惑。古往今來,無論年齡長幼,身份高低貴賤,但凡要學習,就一定要「從師而問」。《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
  • 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實和今天的「師道」關係不大
    而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師說》。這篇古代散文曾經入選教材很多年,開篇第一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是久負盛名。不過在課堂的解讀當中,也被解釋的五花八門。今天我們就專門時間來探討一下,「傳道受業解惑」當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而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和今天的師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
  •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蔣曉麗教授寄語互鑑書院「雲揭牌」
    蔣曉麗教授指出,雖然現在書院的形式有很多,‌‌但書院的符號它所要表達的意義也是傳承至今未變。‌‌古代書院它在講學的過程當中,會採取問難論辯的形式,‌‌其目的它是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互鑑書院亦秉承這一辦學宗旨,為社會培養綜合性人才。蔣曉麗教授引出韓愈所說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闡釋書院的核心就是一種開放的、多元化的教育體系。
  • 「我和我的導師」 | 徵文活動二等獎作品《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導師,在我看來是現代教育中老師這一職業與傳統師徒制中師傅角色二者的兼容,因此除了高校教育職責外更多了一份朝夕相處和言傳身教的親近與威嚴。2014年,我保送本校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也在開學前經歷了一段波折的選導師過程後,迎來了學生生涯首位導師——陳小輝教授,我也很榮幸成為了導師招收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
  • 【覓文記】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下)
    韓愈撰《韓文起》十二卷,清康熙三十三年挹奎樓刻本,書牌金人王若虛在《文辨》中說:「崔伯善嘗言,退之《送李願序》『粉白黛綠』一節當刪去,以為非大丈夫得志之急務。其論似高,然此自富貴者之常,存之何害?但病在太多,且過於浮豔耳。」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師節辛苦了!
    師者如蘭,芳香馥鬱,岑岑學子,尊師重道,這應該就是老師的形象以及師生之間的關係吧。關於老師,小編首先想到了《師說》裡面的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1個字就把老師的作用詮釋得淋漓盡致。教師節來臨,想必大家會情不自禁的想到校園生活。
  • 所行古之至人,先存諸已而後存諸人
    #12月跨年衝刺計劃#所行古之至人,先存諸已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古代那些聖人,都是先使自己具備了高尚的品德然後才去影響別人,使別人也具備高尚的品德。如果自已還沒有具備高尚的品德,那麼哪裡還有工夫去糾正那些暴虐不仁的人的行為呢?
  • 【微信微言】《何為福》《心裡所存》
    親愛的弟兄姐妹,今天是12月26日,我們思想兩篇【微信微言】:一篇是《何為福》;一篇是《心裡所存》。將這兩篇放在一起來思想,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福?也知道該存著怎樣的心?什麼才是靠主蒙恩的樣式?知道我們心裡所存的是什麼?該有怎樣的存心?所以,把心裡所存的能夠擺在人的面前,你就坦然,你就蒙福,你就得著上帝的恩典。
  • 【學習有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文章作於唐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時年三十四歲,由其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業已開展。韓愈同青年後學廣泛交往,給他們以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這種做法,是魏晉以來所罕聞的,時人紛紛指責他好為人師。於是,韓愈便寫了這篇文章力糾不重視求師問學的不良風氣,同時也是對非議者的公開回應。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度概括了老師的基本職責。
  • 「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
    昨晚給學生講文言文,恰巧講到此篇,裡面提到「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頗為至理,簡略述之於下:章學誠說:「『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親、師也。』此為傳道言之也。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意思是說,《國語》裡說人生有三位最值得尊敬的人:君王,父母和老師。然而,這(老師和君王,父母地位同等)是就傳道而言的。至於傳授學業解答疑惑,老師就有水平高低之分了。
  •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今天是教師節,小僧就應景與讀者們分享一篇點明為師之道,並發揚尊師重道傳統的著名文章——《師說》。文章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文章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代先賢重視師道,又針砭時弊,借古諷今。接下來說明教師的職能是「傳道受業解惑」。
  • 實數概念再理解之二:常存敬畏之心
    何為敬畏之心?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之敬是敬仰,敬畏之畏是指積極向上的勇氣和信心,是擔心不能在自己所敬仰的方向上做得更好的陽光心態。對數學存敬畏之心,讓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堅守:我在教數學,不是在教做題。我經歷了很多學校,受過諸多校長的領導,讓我心存敬畏的只有王力爭校長,在他面前:我有些小心翼翼,但敢於直言表達我的想法;我會專注傾聽,但不會隨聲附和;我會尊敬有加,但絕不會敷衍獻媚。
  • 屈老師大班健康教案《心存感恩之心》
    (二)講述故事,感受親情  1、師講述父母愛孩子的故事:  之一:2005年,貴州發生了空中纜車失靈事故,纜車以瘋狂的速度下墜,在撞擊地面的一瞬間,一對夫婦同時舉起兩歲半的兒子,結果夫妻雙雙遇難  之二:去年,四川大地震中,人們在清理廢墟時,發現一位母親割破血管用熱血哺育懷中的嬰兒。  聽了老師的講述,你想說點什麼?老師相信,你們的父母也非常愛你們。
  • 司馬師的成功之道:施政以何?立政以威
    司馬懿、司馬師父子之間的權力交替,明確昭示了司馬氏的野心,必將激起「心存曹氏」的大臣的強烈反抗。 威望、功績皆是顯得不足的司馬氏決心通過建立軍功來鞏固自己的權力,於是在嘉平四年(252)十一月,司馬師命司馬昭都督王昶等三道伐吳,不想卻被吳將諸葛恪法大敗於東關。
  • 中華師道之我見
    中華師道之我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將從以下幾點來談談我對於中華師道的見解:其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存良知,一心一意執教育人懂倫。何謂「倫」,即天、地、君、師、夫、婦、兄、弟、友......懂人倫,懂敬天,懂忠君,懂孝親,懂兄友弟恭,懂愛人,即懂人倫。作為小學階段教師,極力格物致知,存天理,存良知,誠意正心教之以倫,「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次,栽培涵養之功。以詩歌發起志意,習之以禮,肅之威儀,誦之讀之,蒙以養正。
  • 富教於樂,為師之道
    作為事件的親歷網友,也作為一名學生,我認為此次教師黃袍加身,不是一種行為藝術,更談不上是一次譁眾取寵的舉動,而是用心的對待教學的表現,所謂富於教學與歡樂「師之所存也」。教育作為選擇。他的做法帶給了學生心意,滿清貴族的時代距離我們十分遙遠,最多只能在書中影視裡窺探一二,這次老師卻別出心裁,帶學生進入了角色扮演,讓歷史人物活起來了,同時激發了學生興趣,要讓新啟在學習中扮演很好的老師。不僅如此,老師的做法對引導學生激發活力之外,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歷史還能這麼學,幫助學生「不恥學於師」。
  • 其實語文老師沒說清楚
    韓愈的著名篇章《原道》上來就對「仁、義、道、德」的概念作出了自己的闡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這幾句話對仁、義、道、德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定義。用現在的話說,韓愈認為,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